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陕北说书的“后现代”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7日08:17  三秦都市报

  文/本报记者黄小春

  2008年1月29日,75岁的甘泉派说书艺人张俊功默默去世,从而使得陕北说书这个“手弹三弦,腿绑甩板,一人一台戏,上下几千年”的民间艺术再一次被世人所关注,作为陕西省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陕北说书,就如同散落在民间的艺术瑰宝一样,长时间被人忽视。作为一种民间艺术,陕北说书的历史难觅其源,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因为两位大师级的民间艺人而步入辉煌期,但随着老一辈传统艺人的离去,陕北说书又一次面临着新的难题和选择。

  难觅其源的“民间说唱”

  陕北说书在民间传说中是从远古时期“三黄”留下的,而大部分做研究的学者专家,通常是从周代的“瞽官”讲起,说那时候的政府为了“观风俗,知得失”,派一些孤寡老人,摇着木铃,走村串巷采集民歌,同时也说一点历史故事得以糊口。然后再讲到琵琶的诞生,以及唐代的变文和宋元的话本,“但这样的说法太笼统了,它可以解释中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民间说唱文学和艺术,对于陕北说书的研究只具有参考价值,没有实证意义。因为它不是第一手能证明陕北说书——而不是所有的民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的具体资料。”青年学者狄马表示。

  唐代的“变文”原是寺院和尚向普通百姓作通俗宣传的变体文字,因而叫“变文”。“变文”的形式和现在陕北说书的形式的确很像,也是有说有唱,讲经以前有“押座文”,目的是安定听众的情绪和嘈杂声,相当于现在陕北说书的“书帽子”和“开场诗”。讲完以后有收场诗,相当于现在陕北说书的“落板诗”,主要是总结全书的中心思想,劝世人行善尽孝,保国安民的。但因为这种形式是中国大部分说唱艺术所共有的,这就不能证明陕北说书就是那时候诞生的。

  宋元时的“话本”原是说书艺人的底本,也是中国小说的老祖宗。宋代由于商业的发达,人口的聚集,民间说唱文学的风气很盛。这时候的“话本”在形式上和现在的陕北说书已经很近了。比如,说书人为了延迟正文开讲时间,或者是为了等候更多的观众,不仅像“变文”一样有“押座诗”,诗完了以后还讲一两个小故事,叫“入话”,就是进入正题之前的话,实际上就是现在陕北说书艺人们叫的 “小弯弯”。“话本”作为底本来讲叫“话本”,就是说话的本子,但在实际表演的时候,不仅是“说话”,还有唱段。《清平山堂话本》中《快嘴李翠莲》里面几乎全是押韵的唱段。《刎颈鸳鸯会》中也夹唱十首《商调·醋葫芦》。在题材的性质上,现在的陕北说书和宋元话本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都不外乎爱情、公案、讲史、神怪、才子佳人、忠臣良将等内容,有些甚至能直接看出陕北说书在宋元话本里取材的痕迹。

  清代的《榆林府志·艺文志》里记载说“康熙九年,刘帝说传奇,颇靡靡可听……赛过江南柳敬亭”。这大概是目前能找到的唯一一条直接资料——行话叫“孤证”,证明陕北说书至少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很兴盛了。但在康熙年间兴盛,不等于说在康熙年间才出现,至少在这以前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了。

  在经过长时期的研究之后,青年学者狄马表示,关于陕北说书的历史目前还处于猜测阶段,谈不到什么“研究”。主要原因是直接资料太少。过去艺人们地位低下,正统的文学史家很少会提到他们,文人们也不大可能给这些少眼无目的人作传、写文章。因而,可供后人研究的资料十分贫乏。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只有等很直接的地下文物资料的发现。还有,就是在地方史志一类的东西里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依据。

  “大师时代”铸就辉煌

  陕北说书真正能说清楚的历史,或者说是真正受到社会公众注意还是从20世纪初开始,这得益于两位陕北说书大师的出现,他们就是曾经给毛泽东说过书的韩起祥和被誉为陕北说书大师的张俊功。

  “韩起祥帅,张俊功怪。”这句流传在民间的评价形象的说明了两位说书大师各自的艺术特色。在陕北,张俊功的名字是和说书大师韩起祥并列的。曾在甘泉县文化单位工作13年的西影厂原副厂长张弢说:“韩起祥的嗓音比较激昂,而张俊功的嗓音比较细腻。”相对来说,韩起祥的陕北说书留给后世的很少,这主要是因为他留下的音频资料太少,因此就更增加了我们对这位说书大师的了解难度。据专家介绍,从韩起祥目前存留的有限的《翻身记》等几个段子看,韩的说书宏大庄严,主要用的是过去的“靠山老调”,听起来有点像“巫神”,内容上主要表现阶级斗争和共产党领导穷人翻身得解放的故事。

  陕北说书从韩起祥到张俊功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张俊功的贡献在于把陕北说书从过去比较单一的“靠山老调”上改进,大量吸收了陕北民歌、道情、眉户、碗碗腔、秦腔等音乐和戏曲元素,打造出了一种他自己叫作“眉花调”的说书音乐。在形式上也大胆突破,将“一人坐唱”改为“一人站唱,多人伴唱”,同时又打破了传统的盲人说书的偏见,大量招收明眼弟子,整体上提高了陕北说书艺人的文化层次和表演能力。总之,从张俊功开始,陕北说书又恢复了千百年来“才子佳人,忠臣良将”的话本传统,抛开了单纯为某一时期的政治宣传服务的路子;在音乐方面,他打造的“眉花调”,委婉动听,幽默滑稽,更加适合现代人的耳朵了。

  “一腔热血,化作三根琴弦;绣口一张,说尽千古往事。”这是人们对张俊功的评价。张俊功为什么会成功?首先因为他的嗓子好,其次在于他的聪颖和悟性。2006年11月,“张派”众多弟子看望病中的老先生,有弟子向他请教狗咬猫叫的口技。弟子们叫两声就以为学会了,但老先生很认真地说:不对,你听狗咬都一样“汪汪”,但实际上穷人的狗和富人的狗不一样,穷人的狗底气不足,只是瞎咋胡,富人的狗声响不大,一口就上来了。猫叫也是,你听都是一样“喵喵”,但公猫和母猫不一样,怀儿子的猫和不怀儿子的不一样。一个艺术大师对生活观察之细,之严密都非常人所能及。说书是靠声音塑造形象的,其要诀只有16个字:“紧平快慢,喜怒哀乐,男女老少,鸡叫狗咬”,但如果平常没有对生活中各种男男女女、飞禽走兽的细心观察和用心临摹,上得台来就很难穷形尽相,极尽变化之能事。《清官断》中,他一个人一张嘴,同时表演布谷鸟、水咕咕、鹚怪子、猫头鹰等几种鸟叫;《卖婆姨》中他表演的媒婆出场;《武二郎打会》中他和张和平两人扮演的赌博汉、老婆子、庄稼人和小学生;《快嘴》中他表演的秀兰想男人;《破迷信》中他表演的王巫神骗人;都是陕北说书中不可多得的经典片段。早在1979年,张俊功就为电影《北斗》配说书音乐,西影导演何志铭说:“张俊功曾被张艺谋、芦苇相中,与关中皮影艺人一起参演了电影《活着》,但后来因为陕北说书与皮影表演无法融合,张俊功与张艺谋失之交臂。”在很多专家看来,由于种种原因,张俊功的艺术成就被低估了,而他的逝去,也让这种忽略和低估清晰凸现出来。

  “城乡结合”的尴尬生存

  “每月演出10多场,紧赶慢赶,也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张俊功唯一的儿子张和平也是说书艺人,不过张和平的四个孩子没有一个人学陕北说书。在陕北,红白喜事、庙会是说书人的主要市场。很多人都担忧,专业说书恐怕朝不保夕。可事实上,张和平的生意做得还不错。“我们团队由5个人组成,基本每天都有活,在延安和榆林的各个县、村子间辗转,每天平均演两场,一场收入500到600元,反正能包住我们几个人的温饱。”

  张和平16岁跟着父亲出道,父子俩发现,其实多人说书,不但能够说书,还能够加入表演。这是个很不错的想法,于是多人说书的模式创立了。据说张俊功的说书能力只占60%,表演技艺占到40%之多,张和平与父亲的搭档成就了一段说书美谈。张和平说书有30多年了,他一直在琢磨着创新和改革。“之前创作过新的剧本,但很多遗失了,我找了很久,但收集起来的很少。后来我们也想效仿郭德纲那样的相声发展模式,固定场地,固定演出,长期吸引观众,让想看说书的人有地可寻,曾在延安投资了5万多元建了一个很好的说书平台,安排了很多节目。刚开始确实火了两个月,结果紧接着就很少人来,最后不到5个月就停业了,赔了近7万元,从那之后,我们就又开始往农村发展了。”

  当演出变得越来越困难之后,陕北说书艺人开始来西安谋求发展,他们多在陕北餐馆演出。令人尴尬的是,客人们常要求艺人们演唱陕北民歌。“陕北说书就适合在炕头、小院里表演,并不适合登上大舞台。”著名作曲家贺艺观点明确:“陕北说书不宜一味地将表演形式壮大。”

  “越来越多的陕北艺人不再走乡串村演出,没有了生活基础,陕北说书又能如何保持原汁原味?这种远离也会使原生地人对陕北说书产生疏远感,从而失去其生长的根基。当陕北说书离开原生地之后,还能走多远?”专家们为之忧虑。“陕北说书”数千年来一直是陕北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然而,近年来随着陕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电视、录像、舞会、卡拉OK、台球、棋类以及南来北往的各类文艺团体演出,已经把“陕北说书”挤出了城镇,只能在十分偏僻的山村才能见到。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陕北说书在面临诸多困难的同时,也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在贫瘠的土壤中萌发丝丝绿芽。据延安本地媒体报道,延安市每年拿出50万元,对一部分濒危的稀有民间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进行民间文化资源普查,建立延安优秀民间文化保护名录。用于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继承发展,并实行传承人认定和传承补贴制度。如今,“陕北说书”已经有了传人,并在延安市曲艺馆开始学艺,2004年5月 “陕北说书”的第二代传人韩应莲、解明生在延安市曲艺馆举行了隆重的收徒仪式在陕北道情、“陕北说书”等稀有民间剧种正面临衰落的局面情况下,这样的场面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丝的希望。据悉,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陕北说书”已经有了新的继承人,有关方面正在为陕北道情、陕北碗碗腔、陕北二人台等地方传统剧目寻找传人。

  十不亲

  (陕北说书)

  天倒说亲不算亲,金鸡玉兔转东西。日月如梭赶了个紧,也不知赶死世上多少人。地倒说亲才不算亲,不晓黄土吃了够多少人。人吃黄土常常在,黄土吃人一嘴影无踪。爹娘亲来才不算亲,生下了儿女命归阴。不管这儿女过成过不成,他钻在墓窑里躲安稳。儿女说亲才不算亲,成人长大翅膀硬。在老人跟前没点疼心,未从说话倒把眼瞪。男人家亲也不算亲,狼心狗肺都是男人。抓髻夫妻暖不热个心,后老婆娶过门当神神。女人家亲才不算亲,铁心铁肠都是女人。等到他男人命归阴,撇下些儿女她配了旁人。弟兄亲来也不算亲,婆姨娶过门把家另。弟兄家另家狼虎心,大凡小事不如旁人。亲戚亲来才不算亲,有酒有肉才来往紧。你如果一下贫穷了,亲姊哥妹不上你的门。耍赌的亲来才不算亲,赌博人挣发有几个人?输了你的银钱落些臭名,把好子弟混得都不能正经。串门子的亲来才不算亲,长期到老有几人?瞎费你的银钱妄操你的心,临完完尽闪下一场空。劝了耳朵劝不住心,听的要听来要记在心。再不要交朋友搭伙计,都是咱们男人家的瞎主意。为人再不要把五混爱,五混杀人倒比钢刀快。银钱亲来也不算亲,人因为一分洋想把气争。死下断了那口元阳气,把黄金赍玉都全丢哩。这就叫一段段十不亲,说到哒家算完成。

  (狄马整理)

  小资料

  “陕北说书”是流行于陕西省延安、榆林地区的一种鼓书。长期在农村演出,唱词生活气息浓厚,通俗易懂。过去均为盲人演唱。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三弦或琵琶,此外,还有绑在小腿上的、以两块木板制成的甩板,和绑在手腕上的,称“嘛喳喳”的一串小木板,这是作为打节奏用的。

  “陕北说书”著名的说书艺人韩起祥 (1915年—1989年),善于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糅进“陕北说书”的唱腔音乐之中。上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培养明目的年轻姑娘演唱“陕北说书”,在1986年的全国曲艺大赛中获得成功,扩大了“陕北说书”的影响。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