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晚,肆虐的寒风让平常繁华热闹的首都街头多了几分冷清,但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里却人头攒动、灯火辉煌,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陕西秦腔文化周”将在这里举行开幕演出。这也意味着从16日到23日的一周时间内,将有6台大型秦腔剧目在首都不同的剧场上演,这些剧目来自省直属艺术院团、西安、咸阳、渭南等市级秦腔剧团和周至县剧团,演职人员达到近千人,这也是秦腔这一风靡大西北的古老戏曲继1958年大规模进京后,再度以集体形象亮相北京舞台。
经典名家华彩开幕
开幕式演出《大秦之腔华彩乐章——秦腔名家经典荟萃》分四个篇章,即开场曲、板胡演奏《秦腔牌子曲》、名家精粹、名段荟萃和《杨门女将》精彩片段。演员包括了李东桥、李梅、李小锋、侯红琴、孙存蝶、齐爱云、任小蕾、张蓓等8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与75岁高龄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李瑞芳、国家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马友仙等名家都献上了各自的拿手好戏,他们演出的《苏武牧羊》、《三滴血》、《断桥》、《火焰驹》、《二进宫》、《藏舟》、《血泪仇》、《梁秋燕》、《鬼怨》、《千古一帝》等经典剧目中的经典片段和唱段,浓缩了千年秦腔的精华,代表了秦腔的最高水平,深深打动了京城观众,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响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友仙和李瑞芳两位秦腔老艺术家的登台,以及她们宝刀未老的表演,引起了现场观众强烈的共鸣,今年已经81岁的张先生在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西安,他激动地表示,李瑞芳老师的唱段自己从小就听,来到北京之后,虽然也有机会看一些秦腔表演,但能够看到李瑞芳老师亲自登台,还是让他非常激动。而李瑞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深情地表示,作为一名老秦腔演员,能够进京表演是一项很高的荣誉,希望所有的秦腔演员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国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欢秦腔。
省市县联袂唱“秦之腔”
从11月16日“秦腔文化周”开幕开始,渭南市青年秦腔团的《桥弯弯月圆圆》、咸阳市人民剧院的《浣花溪赋》以及周至县剧团的《母子恨》相继在首都的舞台上登场,对于这些剧团来说,此次进京演出更显得弥足珍贵。咸阳市人民剧院的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真切地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在首都的舞台上表演秦腔,全剧院上下都把这次演出看做一个难得的机会,也因此而格外的重视。为了增强演员队伍的实力,此次渭南和咸阳两市的剧团都邀请到了秦腔“梅花奖”得主加盟担任主演,取得了明显的演出效果。“梅花奖”得主李娟担任了《桥弯弯月圆圆》的主演,她在剧中的精彩演出,深情、真实、自然地演绎了女主人公感人至深的情怀,受到北京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赞誉,特别是17日晚的第二场演出,据统计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演出中,观众席共响起了30多次掌声,最长的一次达一分多钟。另外一个“梅花奖”得主王新仓也倾情加盟咸阳市人民剧院的《浣花溪赋》,这部新编秦腔剧描写了唐代大诗人元稹与长安才女薛涛的爱恨情仇。在当晚的演出中,演员们个个激情饱满,发挥出色。特别是两位主演、国家一级演员李淑芳和王新仓的表演更是令人赞不绝口。陕西乡党、著名作家雷抒雁和周明对该剧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表演动情感人,是一出难得的好戏。
专家学者聚议秦腔
11月20日上午,“秦腔文化周”专家座谈会在中国文化部举行,何西来、雷抒雁、周明、白夜等陕西籍在京文化学者以及北京的诸多戏剧专家汇聚一堂,畅所欲言,就秦腔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辉煌明天深入磋谈。何西来先生在发言中激动地表示,秦腔是中国戏曲的鼻祖,又发端于周秦汉唐的发祥地陕西,它所代表的文化气象和艺术魅力是一种盛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种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特别值得推广和提倡,也为秦腔的发展提供了大的历史环境和背景。雷抒雁则强调秦腔发展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对优秀剧本和剧作家的培养,他说,相对于演员和政策支持等其他层面的软硬件条件,优秀的剧本和剧作家的培养是秦腔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我们要特别注意在这一方面下大功夫,弥补秦腔艺术在壮大过程中的“短板”,让它健康地成长。北京的各位戏剧界专家学者也纷纷建言献策,从表演、音乐、舞台和文化内涵等不同层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最后做了总结发言,他介绍了陕西近些年在发展秦腔事业方面所做的具体举措,感谢各位专家的诚挚意见,并盛情邀请在座各位参加明年8月份在陕西举行的中国秦腔艺术节。
本报记者 黄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