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朱熹平教授:“论文发表还只是一个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11:41 南方网
作者: 记者/梅志清 通讯员/李汉荣 何晓钟

  这一突破是中国数学界的光荣,也是广东省的光荣

  记者:我发现要采访中大有些教授真是很难,朱熹平教授是这样,与丁肇中合作的许宁生教授也是这样。

  黄达人:我非常理解朱教授,我校一直有一个传统,学术上的成果应该由学术界来评价,通过其他渠道来宣传,不一定合适。过分强调个人和小单位的功劳,不利于学术界的合作。

  记者:但朱熹平教授和他的合作者的这次登顶,让国人瞩目。

  黄达人:对中山大学士气的提升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我国正在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朱熹平的这一突破,正是一种创新型的科学成就。是中国数学界的光荣,也是广东省的光荣。广东省作为全国的第一经济大省,对中山大学的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很大,让我们很感动。广东省不仅仅是一个就业的天堂,更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

  他是一个包容谦逊的人,生来就属于数学世界

  记者:作为校长,又是数学界的同行,听说您还是很了解朱教授的。

  黄达人:我们学校有一个惯例,院长出国要向我通报一下,所以,我较早地知道了朱熹平的工作。朱熹平去年从哈佛大学回国后,他跟我说了在哈佛大学的经历。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他在哈佛呆了半年,对包括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美国数学界同行就庞加莱猜想的证明作了讲解,每星期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共讲了半年的时间。我向他表示祝贺,他对我说:“丘成桐教授创立的几何分析为解决这个猜想奠定了基础,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Hamilton)为这个猜测提出了解决框架,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Perelman)给出了重大突破。这是国际数学界的同行们你一步我一步共同做出来的。

  我们只是比较幸运,完成了临门一脚。“

  记者:这么巨大的成就,这么低调的作风,这就是朱熹平教授。

  黄达人:他是一个包容谦逊的人,他的“临门一脚”的说法我觉得是真心话,并没有过谦。学术上的成果,论文发表还只是一个开始,要接受学术界的检验,要接受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所以我非常赞同朱熹平教授始终保持低调的作风。我们数学界有一个很好的传统,联合发表论文时,总是以字母为序的,这说明在学术的研究中,是承认团队中每一个人的贡献的。请大家理解尊重他。事实上,中山大学数学学科的发展以及朱熹平个人的学术成长,都得到了国内数学界尤其是中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数学界同行们的大力帮助和可贵支持。这些我们都不能忘记。

  记者:但在大家眼中,除了包容谦逊,他还有什么特点?

  黄达人:我们的名师邓东皋教授对我说,朱熹平生来就属于数学世界的,他热爱数学、了解数学,完全沉浸其中。他对科学问题思考得非常深入,有着很高的学术眼界,是一个杰出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与他的学生,组成了一个很好的团队。他曾对我说,他与他的学生陈兵龙是互相依靠的:“我与他已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了。”

  曾有四五年的时间几乎没有发表过论文

  记者:这次朱教授和他同伴的成功还给人强烈的信息:问鼎世界最尖端的科研,我们也可以。

  黄达人:真的是这样,朱熹平本科和硕士都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19 89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可以说,他是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是中国数学界的骄傲。

  记者:那平时学校给他支持一定很大吧?

  黄达人:其实学校并没有对他特别做什么,如果一定要说做了什么的话,就是学校为他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可以使他免受打扰,安心地从事他的科学研究。当他从偏分方程研究转到几何分析的研究时,有四五年的时间,几乎没有发表过论文,但他并没有急功近利的想法。他对我说,他从国家和学校得到的经费资助,已经足已让他安心地从事科学研究了,如果不是这样,也不会有他今天这样的成就。

  急功近利是不会有前途的

  记者:现在我们大学的考核体系的确是需要反思。

  黄达人:我曾经说过,大学的建设一定要立足长远,急功近利是不会有前途的。因此,近年来,在我校推行的人事制度改革中,一方面强调了对教师的考核,而另一方面,对于一批在学术界已取得了突出成就的学者,则免予考核,对于这批约200名优秀学者而言,学术是他们的生存方式,考核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对他们最大的支持,就是要给他们以宽松的学术氛围。

  在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也是他们的一贯做法。邓东皋教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做院长的时候,就尤其重视对晚辈的提携,对晚辈的关爱,可以说,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这是我校的一个共识,也是中大全体教授的共识。朱熹平作为数计学院的现任院长,他也同样在学院内营造着宽松的环境,尤其重视团队的建设。

  记者:朱教授平时得到的资金支持不少吧。

  黄达人:朱熹平今天的成就,是与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教育部等部门的长期支持分不开的,基础研究是需要长时间的投入的,我们说的“杰青”、“973”、“长江学者”等等,就是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提供持续支持和帮助的一个平台,基础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持续的投入,正是因为这些来自国家的资金支持,使中国有一大批科学家能够安心于自己的研究,才有可能取得大的突破。

  (编辑:冯仕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