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 相伴童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0:09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本报记者陈娟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刚上一年级的管月,背起《诗经》,已经十分熟练。 每天中午12点半到13点,是云南省昆明市西华园小学的“经典诵读”时间,伴随着 诵读经典,好比一粒种子,先埋进心里,然后慢慢发芽 云南省少年儿童诵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活动日前在昆明启动,由共青团云南省委、省少工委发起的此次活动,将在全省小学一至六年级中同时开设经典诵读课程,每天15分钟,或每周不少于2个课时的学习时间,教学方式以诵读为主,“鼓励背诵但不强求”;在中学各年级,要求每周不少于1个课时的教学,以熟诵为主,讲析为辅。 “我们发起‘经典诵读’活动,是想让孩子们从小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从中受到熏陶、教育和启发,养成健康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道德观。”活动的发起人之一、云南师范大学王议祥老师告诉记者。 据王议祥介绍,2000年3月,由他牵头的《人格精神力量培养及方法》课题研究,作为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的首批省级课题,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课程教育进入课堂的可行性展开了专门论证。5年来,全省先后有35所学校、2万多学生参加试点。 王议祥表示,经典诵读,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这些古文蕴含着如何做人、做事的深刻哲理,在孩子们心灵最纯净的时候,对他们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启蒙,会比等孩子们长大了、思想成形了,再讲道德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诵读经典,重在取其精华,尽量选择不太生涩的文章,方便学生诵读 “诵读经典活动的推广,我们是‘有备而来’。”王议祥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促进诵读经典活动的推广,除了长达5年的课题论证,课题组还精心选编了一套教材,赠送给各中小学。 这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共11册,在文章长度上,课题组根据学生每天的阅读量和阅读习惯,对经典原文重新进行了组编。比如《老子》,共有5000字81章,课题组就把两三章编成一课,以适合孩子的阅读习惯和一天的阅读量。在内容上,除了体现文化、道德教育的思想,还尽量选择易读、不太生涩的文章,方便学生诵读。比如《尚书》就因为读起来比较拗口,暂未列入教材。 “有不少家长质疑,难道这些传统的文化经典中提到的就全是对的?对此,我认为,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诵读经典教育的重点,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十分关键。”王议祥说。 对此,西华园小学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将这些传统经典与现代文明礼仪常识结合起来讲解,让学生能轻松理解,并应用于学习生活当中。西华园小学校长袁伟告诉记者,像《论语》、《中庸》、《大学》比较难懂,在讲授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讲究方法,适当引入一些小故事,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领会到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诵读经典,不考试不测验,让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完成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 西华园小学70%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从2005年初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以来,6年级的聂瑞已经读了两年的传统经典,“读经典,对我们的阅读能力很有好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且,我们还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要尊敬父母。” 对此,家长们也非常支持。“诵读经典,对孩子的影响,感觉就像是‘润物细无声’”,学生彭春霞的家长告诉记者,尽管才上学不久,她发现孩子有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有一次,孩子指着桌上的葡萄问我,是黑葡萄甜还是青葡萄甜。我告诉他,当然是黑葡萄甜。没想到,她一本正经地说,妈妈吃黑葡萄,我吃青葡萄。我很惊讶地问她,为什么呢?她说,老师才讲过的,要‘孔融让梨’。” 语文老师杨丽萍对诵读经典的活动非常看好,“刚开始时,我还很担心孩子理解不了课文,不喜欢。出乎意料的是,对学生而言,要求学生诵读的时间不长,不用考试,不会有学习好坏的差异,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因此,尽管他们无法完全理解经典中的内容,但他们很少有厌学现象,诵读的积极性很高。” “以前,学生中午没地方去,就在小区里玩闹,居民意见很大。现在,中午组织大家诵读经典,学生变得懂事了,学校的氛围也好了很多。”校长袁伟说:“现在,很多学校都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虽然做了可能一时间变化不是很明显,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改变。” 本报记者 陈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