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守望蓝色国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0:0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海洋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地球表面积约71%被海洋所覆盖,加深对海洋的认识与研究是人类社会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洋卫星事业,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海洋卫星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海洋局就组织了海洋卫星的论证工作。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号”A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与“风云一号D”卫星由长征四号乙火箭一箭双星发射升空,2002年5月29日按预定时间有效载荷开始进行对地观测,卫星下发的数据由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的北京、三亚地面接收站接收、处理和分发。

  “海洋一号”A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用于海洋水色水温探测的试验型业务卫星。星上装有两台遥感器,主要用于海洋水色环境要素、水温、污染物以及浅海水深和水下地形等的探测。在“海洋一号”A卫星近两年的运行期间,其数据在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监测、海洋科学研究及国际与地区间合作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是海洋卫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卫星发射后应用效益的体现。通过努力,国家海洋局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系统建设任务,如期完成星地对接试验,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接收预处理、数据处理、产品存档与分发、应用示范、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通信和运行控制等七个分系统,以及北京、三亚两个卫星地面接收站和一个海洋水色遥感辐射校正实验室。

  “海洋一号”A卫星在轨运行近两年,共实施了1830轨卫星境内外探测,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将“海洋一号”A卫星数据研发制作了42种遥感产品,向国内126个单位分发了数据,在大洋渔场环境监测、海岸带监测、海洋水色环境监测、海洋赤潮监测和海冰海温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需求和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海洋卫星的总体思路是建立起一整套海洋卫星体系,包括:海洋水色卫星系列(“海洋一号”)、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系列(“海洋二号”)和海洋监视监测卫星系列(“海洋三号”),逐步形成我国以卫星为主导的立体海洋空间监测网。

  “海洋二号”卫星作为国防科工委支持民用航天背景型号预研项目,在“十五”期间各项预研工作全面启动,目前,精密定轨技术、雷达高度计、微波散射计、辐射计等4项关键技术已得到突破。

  2005年,海洋卫星用户部门与航天研制部门组织开展了“海洋三号”卫星用户需求分析,初步提出了“海洋三号”卫星平台、有效载荷要求和技术性能指标,确定了多极化、多工作模态合成孔径雷达为主载荷的发展思路。

  2000年11月22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白皮书勾画了新世纪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蓝图,海洋卫星是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是对地观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卫星将与海监飞机、船舶、浮标和岸站一起构成我国海域的立体动态监测系统。

  2003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为落实《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海洋卫星及卫星海洋应用须尽快实现从“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建立健全天地协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品丰富、信息共享、服务高效的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海洋卫星遥感应用体系。

  十几年来,海洋卫星从无到有,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后续海洋卫星系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海洋卫星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她的发展起点高、进展快、潜力大。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加强推进海洋卫星及其应用工作,实现海洋卫星事业跨越式发展,使海洋卫星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发挥重要作用,争取早日进入世界海洋卫星遥感先进行列。

  (作者为中国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

蒋兴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