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万名少年“留学”临川引发高考经济惹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9:57 南方网

万名少年“留学”临川引发高考经济惹争议

临川一中的校门上还挂着记录今年高考辉煌成绩的横幅

万名少年“留学”临川引发高考经济惹争议

刚进临川一中的校门,就能看见校园里一溜排开的“高考龙虎榜”

万名少年“留学”临川引发高考经济惹争议

来自南昌的铁路工程师曾明只是“陪读”群落中的一员

  江西今年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三分之一出自临川,高升学率引来区外上万中小学生及“陪读”家长,当地政府成立教育集团意图做大做强教育产业,希望利用高考高升学率的烫金名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记者手记

  临川的学校对外开放了优质的应试资源,而外地的家长和学生则需要这种资源。这种供需关系而造成的生源流动符合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只要应试教育继续存在,调整地区间教育资源的“择校”现象也就会继续存在。只不过,像这么大规模的跨地域的生源流动则是“择校”这一普遍现象的特例,虽然它并不符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育阶段坚持就近原则的要求,但“临川现象”的存在却有其合理性。

  对于经济尚显落后的临川区来说,利用自身“高考升学率高”的资源,吸引外来生源发展“高考经济”,似乎在情理之中。

  而对于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把孩子送到偏远小镇念书,在目前高考地位依然不可替代的背景下,他们的功利动机多少显得有点无奈。

  但同时,这种现象如果不合理地进行规范却是危险的,无序竞争是否会导致应试教育的进一步加剧?是否会加剧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基层薄弱学校是否会因此而增大与名校的差距?

  即使现在看上去很红火的“高考经济”本身也是脆弱的,一旦哪天应试教育退出了市场,“才子之乡”还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吗?

  本报特派记者孙昌銮江西抚州报道一篇题为《万名少年“留学”临川》的新华社报道让沉寂已久的“才子之乡”临川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

  报道称,今年9月开学后,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各中小学上学的外地“留学”少年已经有1万人,其中以高中生为主。这些“留学”少年来自全国各地,不少是基础教育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一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到临川上学,甚至不惜迁居临川。

  历史上,临川曾走出过王安石、曾巩、汤显祖、晏殊、陆九渊等文化名流,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

  然而,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偏远地区果真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众多的外地学子前来求学?这是很多人都希望得到解答的问题。北京少年临川“寻梦”

  16岁的北京少年张子尧有着185厘米的身高,在他的高一同学里显得有点“鹤立鸡群”。

  在西城展新小学和海淀外国语学校分别念完了小学和初中之后,今年9月一开学,这个北京孩子就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偏远小镇———上顿渡镇。这里是临川区委所在地,临川最出名的两所中学就在镇上。

  中考未能得偿所愿“留学”临川

  张子尧当初并没有想到自己将会在这里度过高中三年。按照他最初的设想,在初中时成绩不错的他想考取北京四中,然后再在北京四中实现自己从小就有的北大梦想。

  然而,几个月前的中考并没能让他得偿所愿,于是,做航空旅游的母亲想为他找一所升学率更高的高中,后来听她在江西的客户提起,临川一中2006年高考中总共有24名学生考取了北大、清华,占了江西全省的六分之一。

  费了一番周折后,16岁的少年张子尧带着自己和父母的梦想离开了北京,来到这个汤显祖留下过《临川四梦》的地方“寻梦”。

  每天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近12个小时

  在这所提倡“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四苦精神的学校里,子尧的学习日程被排得很紧,早晨7点到校,晚上9点40分离校,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将近12个小时,晚上回去以后还需要做作业,一般到夜里12点左右才睡觉。即使到了周六、周日,也分别只有一个晚上和一个下午的休息时间。

  他租住在离校步行五分钟的民房内,每月550元的租金包括了食宿和洗衣等家务,他唯一的任务是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而已经在这里上了高二的赖晨比初来乍到的张子尧显得更为老练,这位来自海淀的少年此前并不认识“小老乡”张子尧。他来到临川就读同样是出于提高成绩的目的,不同的是,祖籍江西瑞金的父亲对临川的高考成绩早有耳闻,在儿子从北京十九中毕业后就直接把他送到了临川。区外“留学”中小学生超万名在临川,像张子尧和赖晨这样从外地来求学的学生并非特例。

  高三外地学生比例最大

  据统计,在临川各中小学就读的外来学生超过了1万人。仅在该区最为知名的临川一中,就有将近5000名来自临川区外的学生,占了该校学生的近一半。

  一份来自临川一中学生处的“学生情况统计表”显示,该校累计有11207名学生,其中来自临川区的学生有6352名,1199名来自抚州市的其他县市,3656名来自抚州市外。其中,在从初一到高三的六个年级中,以高三的外地学生比例最大,将近60%,共有2654人来自临川区外。

  每个教室都挤进了七八十名学生

  同样在上顿渡镇的临川二中与临川一中仅相隔数百米,这所学校和临川一中的情况大同小异,聚集了近9000名学生的校园里到处都是操着各地口音的少年学子。

  每到上学和放学的时间,两所学校所在的建设路和龙津路就会因为大量学生的涌入而显得拥挤不堪。而在临川一中,每个教室都挤进了七八十名学生。

  狭小的校园显然还没为剧增的学生准备好足够的空间。

  在临川一中,100多亩的校园里每年要新增一两千名外来学生,目前学生总数已经比几年前翻了一番。而学校的学生宿舍住宿能力仅有1000多人,更多的学生只能选择租住在校外的民房或者老师的家里,每月交纳500-800元不等的费用,由房东提供食宿并且代做洗衣服等简单家务。

  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三分之二来自区外

  和日益增多的学生形成对应的是辉煌的高考成绩。

  2006年,临川区的各高中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达47人,占江西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临川一中就达24名之多,而这之中8名考生来自临川区。在高考结束几个月之后的今天,临川一中的校门口还赫然挂着一条祝贺该校在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的横幅。而刚步入校园,就能看见校园里一溜排开的“高考龙虎榜”。

  同时,拥挤的校园已经挤不下日益增多的学生,临川一中新校区的施工建设已在紧张进行当中,这座投资1.5亿元、占地760亩的新校园预计明年投入使用。

  利用教育作为发展经济的“助推器”

  三所名校统一纳入教育集团管理

  即使学校看上去已经容纳不了更多的学生了,在江西各地的BBS上,还不时有人发起该不该送孩子到临川去念书的讨论。

  慕名而来的外地学生大量涌入“才子之乡”。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满怀希望地把孩子送到了这里,希望能在这里迅速地提高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但还有不少家长失望而去,想进入三所名校就读并非易事,分数线的限制让许多家长望而却步,即使是托了关系,即使愿意缴纳数额不小的“择校费”,也并不一定能入校就读。

  而几年前的情况并非如此。

  以临川一中为例,2002年以前该校仅有四五千名学生,且以临川当地的学生为主。而在2002年7月,临川区所在的抚州市为了“做大做强教育产业”,成立了临川教育集团,将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和抚州一中三所名校纳入集团进行统一管理,并且出台相关政策,在招生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高考高升学率成当地烫金名片

  临川原为江西东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着1900多年的悠久历史。2000年10月,临川撤市设区,成为抚州市所辖的一个区。对于这里多数的农家子弟来说,改变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命运,考上好大学目前仍然是一条最理想的出路。因此,当地民间流传的“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四苦精神在这里有着广泛的市场。

  同时,当地政府显然也希望通过“高考升学率高”这张烫金的名片为发展地方经济作出贡献。在临川区政府网站上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有如下表述:“利用临川高中教育资源,打造全省并影响福建的优质高中教育高地。利用临川文化来增强临川人民的凝聚力,使之成为临川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利用教育作为发展经济的“助推器”,目前仅就几所名校周边地区地价升值的情况来看,目标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留学”和“陪读”群落带火周边地产市场

  一个“陪读”父亲的“血本”教育账

  来自南昌的铁路工程师曾明把刚上高一的女儿送到了临川一中就读,他还特意向单位请了一年的长假,在学校对面租了一套民房陪女儿念书。

  他为自己算了一笔账,房租每月600元,父女二人生活费每月1000元。此外,当初女儿因为成绩差,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而交了2.4万元“择校费”,再加上自己请假一年而损失的工资,这一年的“陪读”花了将近5万块钱,这对于普通工薪阶层的他来说算是“花了血本”。

  和曾明一样来陪子女读书的父母已经在上顿渡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陪读”群落。他们租住在附近的民房里,平时为在附近中学就读的子女准备一日三餐、照顾日常起居,并且在闲暇时和其他来陪读的家长交流心得。这个庞大的“陪读”群落到底有多少人,从来就没有人确切地统计过,但每次当放学铃声响起之后,校门口总有一批满脸焦急的父母在等待着子女的归来。

  一位在临川一中补习重点班复读的学生的母亲说,在她女儿所在的补习班里,有父母来陪读的学生可能快占到了三分之二。

  房子租金三四年涨了两倍多

  “陪读”的家长和更多没有家长陪读的学生孕育了一个日益增长的“租房”市场,房价也随着日益增多的外来者而直线上升。一位房东说,三四年前只能租每月二三百元的一套房子现在已经涨到了六七百元。

  和房价一样直线上升的,还有周边商铺店面的租金,而且经常供不应求。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上顿渡镇上的饭馆、网吧等设施在几年间迅速增加。

  另据当地媒体报道,抚州房价均价为800元-900元/平方米,最高的也不过1200元/平方米,但抚州一中周边的商品房,如上海某投资商开发的文昌花园就创造了销售奇迹,该楼盘售价1400元/平方米,房子一开盘在一个小时内被抢购一空,其他楼盘的售价也是居高不下,而且销得很好。

  而当地显然还不满足于此。不少人希望能够通过“才子之乡”的号召力来发展“才子产业”。

  经常被人提起作为参照的是湖北黄冈,同样是欠发达地区的湖北黄冈,借助高考催生了它的声名远播,出自湖北黄冈的教辅材料更是曾经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同样在高考成绩上表现出色的临川,在这方面还几乎是一片空白。有当地专家在媒体上指出,应向湖北黄冈学习,并且利用临川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网友质疑有加剧应试教育之嫌

  在这个随着生源的跨地区流动而导致教育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中,临川的这几所中学并没有因为高考成绩的大放异彩而一派歌舞升平,不同的声音也会经常响起,而网络成为不同看法的主要载体。

  今年8月份,江西几个知名论坛和一些中学的贴吧上出现一篇署名“一位关心教育且忧心如焚的人”所写的《三问临川一中校长》的文章,这名自称“兄弟学校教师”的网友质疑临川“外地学生留学现象”引发了各学校因经济利益而展开了生源竞争,而生源竞争的关键在于学校高考成绩的优劣,这样会进而加剧“应试教育”的做法。

  他写道:“将江西的普通教育迅速推向市场化,各地恶性争夺生源,高价收买高分生,高分生待价而沽,招生恶战烽烟四起,各校频出怪招。围绕考试任意增减课程,弱化甚至砍去无关中考、高考的学科;加班加点,无限制地补课,大量的资料,无尽的题海;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应试教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教育越来越功利化、技术化、市场化。原本是公益事业的教育变成了功利的怪胎,颜面尽失,斯文扫地,教育的形象遭到严重损坏。”

  其他地区学校抱怨临川抢走优质生源

  网络上类似的话语并不少见。而在民间,即使站在“为了高考成绩”的同一立场上,同样也有各种质疑:省内其他地区的学校攻击临川的学校抢去了他们的优质生源;而临川当地的不少老百姓则抱怨外来的学生挤占了临川几所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损害了当地学生的利益……

  夹在这两层攻击中的几所名校为此感到苦恼。“我们辛辛苦苦培养了这么多好学生,却没想到会有人这么说。”临川一中的一名中层领导如是说。他分析,教育资源的再分配过程必然会损害到原有一部分人的利益,也因此会遭到这部分人的攻击。

  主管部门向各名校派驻招生督查员

  招生秩序的不规范同样引起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注意。据《抚州日报》报道,今年高考结束后,临川教育集团专门召开了规范招生工作会议。文中称,“高中学校招生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违规招生,造成内耗,严重影响临川教育集团和抚州教育的形象,制约了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该会议要求严禁违规抢夺生源,严禁违规进行不切实际的招生宣传,坚决制止学期中途到其他学校“挖”学生的违规招生行为。同时也向各名校派驻了招生督查员。

  对于“应试教育”的质疑,当地不少人认为,在目前的体制下,这也属无奈之举。临川是个欠发达地区,工业和第三产业落后,很多农民子弟想要改变自身命运,要么外出打工,要么通过高考。因此,“苦读”精神在当地颇有传统,并且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种“苦读”精神还能屡创佳绩。而目前所做的,只不过是想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为改变当地的欠发达状态做点贡献罢了。

(编辑:夏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