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我想我说:“大教育”的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16:20 金羊网-羊城晚报

  □刘易

  最后的一丝温存也荡然无存了,尽管就业的春天仍值得就业大军的期盼,寒冬的使者却拍打大学生的就业大门。

  劳动保障部今年初作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首次就业薪水(1000元)低于

农民工(1100元);早些时候,厦门大学校长称,厦大建造全国最漂亮的高尔夫球练习场,每个学生都要学(北京大学、上海财大等也仿效);而另一方面,昨天还在鼓吹“读书无用论”,今天却被名牌大学录取———“丁俊晖”让人匪夷所思。

  大学生首次“遭遇”农民工,是卫生部将两者列为“防艾”的重点人群,这次又“殊途同归”。假如将上述新闻置换为数学命题———如果:“大学生=农民工”、“大学生=社会精英”,那么:“社会精英=农民工”———身怀“高球”,手拿农民工的收入,岂不是“恶搞”!

  广州:13个环卫工职位,引来286名本科生和研究生;重庆:试用期500元的服务员岗位吸引了不少大学毕业生”;济南:本科生登记失业的比例约占“生类”的70%。

  昔日“大学生=社会精英”,而今“大学生=农民工”(“大学生打高球=社会精英”或许是对它的反抗),是对教育及知识的否定?我们已艰难完成从“团结就是力量”到“知识就是力量”的转变,“知本家”取代了“资本家”。

  但是,“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计划经济的“个别”或“表面”现象,现在却“放之四海”,却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知识越多越无用”,比“知识越多越反动”更可怕。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迈向大国、强国,靠的是“脑体倒挂”?靠的是肩扛手挑?特别是“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科技创新”满天飞,大学生的身价反而一路走低?这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肯定有别的原因。

  美国迄今所能采集的数据表明,美国大学毕业生年均收入为5.15万美元,高中生2.86万美元;日本的大企业加快开展在中国的业务,将中国视为“人才供应地”,而金融业界则普遍“扩招”刚毕业的学生;德国商会则担忧许多年轻人认为向往其他国家,是“一个警报信号”。国际劳工组织表示,1995-2005年,年轻人失业人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发展中国家尤其承担不起这种“浪费”。

  调查报告显示,无论是熟练工人、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一半以上的民企认为“很难”或“较难”找到。今年第三季度,北京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为1997年以来历史最高值。如此看来,“大学生=农民工”在“招工难”的情况下,还有非市场的因素在作祟,需要“有形之手”进行干预。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遇到空前的压力,高等教育急需的是淡化精英意识,强迫大学生成为“精英”而必修“高球”,就如同强迫农民工成为“市民”而必修“高球”。教育方面猛造“精英”,市场能承接吗?农民工不可以“精英化”?大学生就不能“民工化”?

  教育既是谋生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许多孩子学学琴、练练字、钓钓鱼、集邮,就算是学“高球”,很难将它们与就业直接挂钩,更多的是精神生活的需要。

  如果一定要将“教育”看成“投资”,那么“投资有风险”,至少从初中开始一直到大学,就要开设“就业课程”,相对更多的家庭而言,它可能比音乐、书法、体育竞技等,显得更迫切一些,毕业即失业归入“投资”失败,又能怪谁呢———愿赌服输!

  (倩茹/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