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孤独心理学实验铺路未来太空之旅(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15:21 中国新闻网 | |||||||||
痛苦的“感觉剥夺” 那么人长时间在洞穴中为什么会出现不良反应呢?苏联洞穴专家杜布良斯基通过实验发现,这是由于人失去了光、声等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如果加强这些信号的刺激,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罗劲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时说,一个人要维持正常的生活,就必须持续地从外界获得各种信息刺激,一旦信息——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最司空见惯的现象,比如日出日落——被阻断,那么就有可能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异常。 1954年,加拿大科学家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有些莫名其妙的实验。他们让志愿者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纸板做的套袖和厚厚的棉手套,躺在一张床上什么也不用做(除了吃饭和上厕所),时间要尽可能的长,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当时大学生打工一小时大约只能挣50美分,这让很多大学生都跃跃欲试,认为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 但结果却令很多人大跌眼镜。没过几天,志愿者们就纷纷退出。他们说,他们感到非常难受,根本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注意力都无法集中,思维活动似乎总是“跳来跳去”。更为可怕的是,50%的人出现了幻觉,包括视幻觉、听幻觉和触幻觉。视幻觉如出现光的闪烁;听幻觉似乎听到狗叫声、打字声、滴水声等;触幻觉则感到有冰冷的钢板压在前额和面颊,或感到有人从身体下面把床垫抽走。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学家通过切断志愿者各种感官对外界信息的获取途径,让志愿者处于高度隔绝的状态。实验证明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被剥夺感觉后,人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罗劲说,感觉剥夺现象的研究不仅对讨论心理现象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特殊环境下(航天、航海、潜水等)的工作人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漫长的太空之旅 2006年8月,俄罗斯科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在其网站上登出启事,面向全球招募5名志愿者,入选者将有机会在一个总容积为550立方米的模拟飞船中体验520天全封闭的火星之旅。这次模拟试验的目的主要是研究漫长的太空旅程对宇船员身体和心理的影响,为俄宇航局的“火星-500”计划做准备。据说,目前已有50多人提交了申请,其中包括3名女性。 俄专家认为,载人火星计划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最难以捉摸的心理问题。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沈羡云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说,心理问题和失重、辐射一起被认为是长期载人航天的三大难题。 在太空飞行时,航天员由于长期处在与世隔绝的太空中,密闭狭小的座舱、静寂无声的太空环境、规定好的交际方式、与地面有限的联系以及失重所造成的不适感,都会使航天员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常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忧虑、厌倦、抑郁、思念亲人、人际之间关系紧张等。 一位俄罗斯宇航员曾说:“如果把两个人关在同一舱内两个月,就能满足所有谋杀的必要条件。”两个月尚且如此,试想谁又能忍受几年的煎熬呢? 飞行中的心理障碍常常影响到航天员的工作情绪,甚至飞行任务的完成。有一次,地面指挥站需要德国航天员克雷蒂安在“和平”号飞行中进行一系列的生理功能测试,这名航天员抱怨实验太复杂。他在飞行报告中说,他要花两个多小时来安装这些仪器,复杂的实验使人觉得像实验动物一样,如果“和平”号上有窗户开着,他将把这些仪器扔到太空去。 据沈羡云介绍,随着飞行时间的延长,怎样保持宇航员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较高的工作效率,已经成为各个航天大国竞相研究的课题。目前,研究工作主要从改善太空生活条件和提高宇航员心理素质两方面入手。比如,把舱内壁涂上柔和的颜色,各种摆设按家里的生活环境来布置,让宇航员有生活在家里的感觉;在挑选成员时,尽量选择具有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人,让彼此间有更多的新鲜感,不至于让漫长的旅行变得过于无聊。 除此之外,也有科学家想出了一些看似荒诞的解决之道。比如,欧洲宇航局提出,让宇航员在漫长的旅行中处于“冬眠”状态,这样既可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又能减少食物的储备。不过,宇航员们似乎对此并不领情。他们说:“我更愿意醒着去火星,那才会成为一次充满乐趣的太空之旅。”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文/蔡如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