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03月30日01:49 环球时报

分享

  原标题:“文革”50周年,反思不应是偏激的

  离“文革”错误发动50周年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各种相关的讨论逐渐增多,其中一些尖锐的观点相互对立。然而它们的对立并不代表社会对“文革”的主流认识真的撕裂了,必须指出,互联网放大了一些小圈子彼此之间的分歧,造成了中国社会对“文革”认识十分混乱的假象。

  目前舆论场上有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其中有一部分人主张“重新评价文革”,认为“文革”有反官僚、反腐败的正面价值,并且举证“文革”期间氢弹爆炸、卫星上天等成果,宣称“文革”的这些积极面被长期隐没了。“重新评价派”的圈子不大,他们中最激进的鼓吹者尤其很少。

  另一派人士则主张重新全面反思“文革”,认为国家一直在故意隐瞒“文革”的真相,并且宣称“文革”有可能卷土重来。这一派声音在互联网上相对更强些。

  第一种声音直接与党对“文革”的正式评价相抵触,其错误性比较容易辨识。这种观点虽能得到一些有民粹主义色彩的附和,但它的边缘特征十分明显。

  后一种声音从相反方向吸引了另一拨民粹主义者,汇集了当下更多的不满情绪,又有一些较有影响的公知举旗,在网上形成了一定的声势。由于50周年的契机带动了社会的正常记忆和反思,这种声音还有较多的围观者。

  然而“全面反思派”似乎是故意混淆了几个情况。一是他们把第一种“极左”声音混淆为中国的某种普遍思想动向,或明或暗地指责官方推动了它的出现。二是他们将“文革”没有得到反思当成现实来批判,而几乎不提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国家对“文革”从思想、组织直至法律上的全面清算。三是他们喜欢过度使用“文革”标签,把现有的各种问题都与“文革”相联系,证明“文革”还会再来。

  1981年发表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革”,它的相关结论代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反思“文革”的全面成果,其严肃性和深刻性不是之后个体零星的思考所能同日而语的。中国社会需要长期坚持该决议,具体的回忆和反思有其正常节奏,但支持这一切不应以添加或改变对“文革”政治评价为目的。

  坚持党对“文革”的政治结论,以及坚持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这在中国有着极高的现实必要性。“全面反思派”和“重新评价派”一样,都表现出要打破《决议》的倾向。如果国家按照他们的愿望在这个时候再搞一场全社会的所谓“大反思大讨论”,已有的政治共识就会受到威胁,思想动荡就可能发生。

  “真理越辩越明”是有条件的,它通常要在有高度价值认同的共同体内才能实现。在价值多元的社会里,大辩论经常会扩大公众之间的裂痕,所以小平同志当年提出“不争论”,要人们“往前看”,是非常英明的。

  我们相信,在“文革”50周年到来的时候,相关的回忆和反思会形成自然的高潮。在早已有了党的正式结论之后,这些后续的讨论显然有正面价值。然而如果把这些讨论赋予一个背离党的决议的政治或思想目标,就严重不应该。而极少数最激进的人显示出了这样的企图。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谈论“文革”的人比较多,切不可将这种现象一概而论,以个别激进人士的表现概括舆论场的整体情况。对一些苗头既不可无视,也不必看得过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清醒的,对当年的《决议》也是支持的。这一认识切不可因为激进声音的存在而动摇。▲

责任编辑:倪子牮

相关阅读

上清华北大,就得迈过中产?

如何在安抚中产阶级的焦虑情绪和保证底层百姓的上升通道之间找到一个平衡,避免割肉补疮、实现统筹兼顾,这将极大地考验有关决策者的智慧。

“萨德”将至,中国如何应对

对中国而言,“萨德”一旦部署,不但是中韩关系的倒退,更意味着中国在地缘政治上一次不小的挫败,因此需要全力反对。

民意制约政客,政客操纵民意?

民众很多时候会自愿盲从政治领袖的观点。民众们对政策议题的判断能力毕竟非常有限,这让他们在一些时候不得不接受政治精英的判断。

你敢卖上海房回老家县城吗?

对现今的中国大陆中产阶级来说,现金收入固然是很重要的评判标准,但房产逐渐成了标注中产阶级身份的唯一准则。

  • 性学专家:中国男人“性障碍”有多少
  • 劝退带手机学生上的是一堂特权课
  • 东西方选举出的两大顶级美女(组图)
  • 诺奖得主帕慕克脑袋里有啥怪东西
  • 毒舌:比《太后》更让人惊喜的韩剧
  • 十二星座男舍弃不掉前女友的原因
  • 以色列:一个对同性恋包容的宗教圣地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