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商美术馆开馆迎宾(图)
两岁的玉玉看到老虎画忍不住想摸一摸
众多嘉宾参加华商美术馆开馆仪式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李晖 实习生 袁琛 摄
一位老者聚精会神地欣赏着精美的扇面
美术馆里精美的作品吸引了参观者驻足观看
华商网专题页面二维码视频记者 惠静对一座城市来讲,美术馆可以是它的地标,成为市民视觉上的向往和心灵中的归宿。一座美术馆,就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取向、艺术品位,甚至是文明程度。
参展名录
(40人)
吴昌硕、康有为、齐白石、陈独秀、于右任、张善孖、汪兆铭、梁漱溟、吴湖帆、溥儒、茅盾、黄君璧、钱松喦、张大千、李苦禅、俞平伯、王雪涛、董寿平、傅抱石、舒同、赵望云、李可染、何海霞、陆俨少、谢稚柳、黎雄才、关山月、启功、田世光、石鲁、程十发、方济众、亚明、黄胄、陈佩秋、刘文西、范曾、江文湛、王西京、何家英
展览时间:
9月27日~10月21日
展览地点:
华商美术馆
展馆地址:
西安大雁塔南广场曲江慈恩东路通善坊,西安音乐厅东侧
乘车路线:
乘44、24、720、609、游4、237、715、21、22、23、407、游9(320)路公共汽车到雁南路站下车;乘19、游6、715、5、521、527、游8(610)、30、34、400、408、K606、501、701、27、41、601、401、920路公共汽车到大雁塔南广场站下车。
本报讯(记者狄蕊红)让艺术亲近民众,影响城市,一个美术馆的诞生和一次画展的开幕都在践行华商报从事艺术工作的本愿与目的,昨日上午,华商美术馆正式揭牌,由其主办的“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展”在西安开幕。
走近艺术享受中国笔墨非凡魅力
昨日,华商美术馆正式在西安大雁塔南广场曲江慈恩东路通善坊正式揭牌,同时开展的“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展”汇集名家作品80余幅,涵盖了京津画派、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岭南画派等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齐白石、吴昌硕、张大千、谢稚柳、傅抱石、李可染、于右任、张善孖、石鲁、何海霞、赵望云、梁漱溟、俞平伯……读者可以近距离观看这些近现代大师的作品。
李可染的浑厚大气、齐白石的简约雄健、张大千的精巧纤细,为读者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这些大师的作品代表了中国画的品格与高度,他们与时代对话,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地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这场精心筹备的展览,为我们呈现着中国笔墨的非凡魅力。
陕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晏朝、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陆柯仑、陕西省文化厅副巡视员李全虎、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焦维发、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助理陈共德、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副院长郭北平、著名画家戴希斌、陕西省美协党组书记吕峻涛、陕西国画院院长范华等出席了昨日的开幕式,并对此次画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也发来贺信。
走近大师领略至高艺术境界
在开幕式举行前,就有多位读者提前抵达场馆先睹为快,记者发现,与以往画展现场不同的是,很多读者带着笔记本和放大镜看画展,一位老先生在梁漱溟的书法作品前驻足良久,用笔记下了书法作品上的字句,并跟同伴聊起梁漱溟先生生前轶事,感叹:“这样的仁人志士现在社会并不多见了。”
张大千先生的作品精细入微,让很多读者凑到玻璃前仔细揣摩,小鸟的羽毛、仕女鬓角的发丝,画家纤毫毕见,一位女士感叹,近日看了好几个画展,有了比较,才真正明白大师何以成为大师。
走近社会华商让经典在人心中复活
自古以来,艺术就有教化人心、匡扶世风、和谐社会、调和天人的特殊功能,历代圣贤无不重视艺术的教育与传播。华商报是国内主流媒体之一,改版已十五载春秋,每天都受到这座城市千家万户的垂爱与青睐,在业界享誉甚高。一座优秀的美术馆,要积极引领中国书画回归中国文化精神的大道,在大道上精进,才会对这个时代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其首要的途径,莫过于传播艺术史上经典作品的价值,让经典作品在社会人心中复活起来,亲近起来,互动起来。
自2011年11月华商报艺术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九省市艺术联展”、“长安三月——陕西实力派中青年及新生代艺术大展”、“风华——首届陕西省艺术院系毕业创作精品展”等数项展览,又于2012年3月创办《华商报艺术周刊》,以新闻驱动的方式,积极引导广大市民关注艺术,丰富读者的精神生活与审美世界。这些举措得到了广大市民、艺术界、收藏界的好评与认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几个月的筹划,9月27日正式成立华商美术馆并举行挂牌仪式。
直至美术馆19时闭馆,到馆参观的读者仍络绎不绝,记者获悉,在国庆期间华商美术馆将继续为广大市民免费开放,休假期间,您可以带孩子和家人来华商美术馆走近经典艺术、走近大师。
声音
“画展的规格确实高”
“媒体办美术馆,可以看做是美术馆建设中的新颖模式,从华商美术馆的定位和此次展出的作品来看,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著名书画家、鉴赏家吴湖帆的曾孙吴亦深先生
“西安的美术馆还远远不够。竞争了好,市民们看到的内容才多,艺术气氛才更活跃!”
——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
“这次办的画展规格确实高,就是展馆面积太小了。华商报可能低估了看展的人数,按理说看书画展应该是安安静静的,却出现了这样热闹的情景,应该要有大面积的展馆才好。”
——市民王先生
功能齐全 贴近民众 专业性强
西安需要这样的美术馆
媒体办美术馆,这在西安还是第一家。昨日,对新开馆的华商美术馆,前来参观的一些嘉宾和市民也给予了一番“评头论足”。同时,美术馆对一座城市的作用、西安需要什么样的美术馆等问题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看当下媒体办馆优势大于劣势
华商美术馆要成立的消息传出后,“会建成什么样的馆”让业内人士猜测多日。昨日,华商美术馆揭牌,集纳80余幅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的展览华丽开展,让所有人看到了华商美术馆的定位、魄力和“野心”。
“从总体上看,优势大于劣势。”陕西国画院副院长杨光利认为,华商报十几年来成就的公信力、天然方便的宣传阵地、全国全省范围内联络的画家群体等,这些都是华商办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劣势在于‘专业性’。”杨光利说,这是媒体办馆天生的缺陷,解决的办法就是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专业素养的提高,这一缺陷会自然而解。同时,他还建议,对于华商美术馆来讲,可以有次品,但绝对不能有赝品,否则这是对华商整体形象的损害。
谈缺憾目前很多美术馆名不副实
最近几年,随着西安美术馆的建立,一批大大小小的美术馆也建设起来。有机构投资的,也有一些画家个人建设的私人美术馆,甚至一些企业也参与到城市美术馆的建设中来,像天朗集团就在西安城西的大兴新区建设了天朗美术馆。
从美术馆的源头来说,西方人最早发明了这样的文化载体。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需要具备几大功能:最大的功能就是学术功能;第二是展览功能;第三是收藏功能;第四是公共美育功能。而从目前西安的各种美术馆的建设上看,可以说,还没有一家功能齐全的美术馆。而陕西国画院的美术馆目前也因地铁的修建而被迫拆除。
西安美院教授、著名油画家郭北平指出,目前西安的“美术馆”有很大一部分是以“美术馆”做名头,其实是主要以营利性为目的的画廊,这和美术馆的功能不符,“这也是当下不能避免的发展阶段。”
望未来将面向市民开展公共活动
“华商建美术馆,要跟西安美术馆竞争了!”面对这样的问题,昨日,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认为,西安的美术馆还远远不够,首先要在数量上达到一定规模,整体声势强了才能在全国产生影响。
杨光利认为,美术馆建设要面向大众、服务社会,要有较强的专业性,西安需要华商这样的美术馆,“可以在展出作品的品种上加以区分,有所侧重,不同的展馆具备不同的特色,这样就能共同生存,共同繁荣”。
“公共性”是美术馆的重要特性,这就要求美术馆在专业性的基础上,要贴近民众。而这一特性和华商报从事艺术工作的目的——“让艺术亲近民众,影响城市”相吻合。据华商美术馆负责人介绍,美术馆也会不断弥补在学术方面的缺陷,在保证展览、收藏的同时,还将面向市民陆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共美育活动。本报记者 敬江晴
花絮
第一批观众是老教授团:收集这么多名家名作不容易
昨日上午,华商美术馆刚刚开门,就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十多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蹒跚着走进馆内。记者采访得知,他们都是第四军医大学的老教授,年龄最小的已经80岁,在看到本报刊发的消息后,自发组团来观看展览。
记者在现场看到,今年80岁的韩国明教授站在于右任的几幅书法作品前,细细体味其中的韵味,不时和同事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于右任笔墨所携带的情绪。他告诉记者,他多日前看到报道,就建议单位带大家来看展览,没想到,四医大的老教授们成了此次展览的第一批观众。
对这次展览,韩教授评价道:“办这个展览要花很大精力,这么多名家名作收集到一起就非常不容易,华商报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不管我怎么忙都得看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