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橡子:10月24日,博客成为平民化历史视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16:29 南方网

  有些事情需要在沉淀中才能获得重量。前不久,新浪博客频道发起了一次大众书写活动,号召网民一起记录 10月24日这一天发生在中国的“历史”,并将这次活动命名为“历史的一天”。据统计,该活动得到了30万网民的热情参与。

  之所以选择“10月24日”作为平民书写历史的“节点”,我想大概有两个考虑,一方面是“择日不如撞日”,也就是通过对重大时刻的拒绝,有意识地把最平凡的日子与最平凡
的记录者联系在一起,追求彻底的平民化;二是尽可能回避各种纪念日,避免在平民书写中注入过于庄重的历史色彩,引导网民把关注重心从公共性话题转移到自我。

  从结果看来,上述目的得到了充分的实现。虽然也有少数明星级人物罗列了自己在“10月24日”的吃喝拉撒,但更为海量的博客以鲜活的文字、平静的心态和朴素的情怀,记录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历史。比如一个医生写下了他如何为心脏病人叩背排痰,一名普通法官描述他所审理的寻常不过的

离婚官司,一位机关职员讲她怎样接待省报记者,一位消费者见证山东某小镇两家超市的血腥比拼,一个未提供身份背景的姑娘在租到住房后发出了快感的呼喊。如果某个作家要从普通人的生活中寻找耐人寻味的细节,如果学者要研究历史如何从公众的行为中发轫,都可以深入到“历史的一天”中披沙沥金。

  “历史的一天”活动提示我们,信息传播方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公众的生活。网络的不断普及,数千万博客的活跃,让公众有可能实现生活的共享,不仅共享他人的方式和生活内容,也分享他人的喜悦、分担他人的愁苦,这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是颇有意义的。“历史的一天”还昭示了与传统的作家写作迥然不同的书写方式,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博客写作的能量,为自发的、极度分散的博客写作提供了一种共同语境,大众书写由此获得了意义。

  不过,它的更大启示性恐怕还在于,它有可能提供一种新的历史语法,并为未来的历史记述提供见证和反例。当数十万人共同参与历史讲述的时候,历史陈述还可能以传统姿态高居于庙堂之上吗?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古典历史结构还可以重复下去吗?衡量历史学家和网民的历史写作之间的关系,只能用意味深长来形容。新的可能性出现了,新的危险也出现了,就像博客写作干预并取消了传统写作一样,博客历史学也会干预传统历史学,甚至取消经典意义的“历史”,它导致了一种新的、还很难厘定其内涵的平民化历史视镜。

    文章链接:另一种可能的历史书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