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今年气象灾害严重程度可能会重于往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31日16:26  CCTV《面对面》

  A:下面的就是极端事件,就是我们在不同的时期都会出现一些极端事件,这个是我们现在4月份出现极端事件的我们国家分布的一些情况。

  在这张2010年4月份全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布图上,同时出现了七种极端天气,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出现的暴雨、湖北、贵州、云南等地遭受的风雹灾害、华北、东北出现的大范围降温、西南部分地区依然持续的旱情、新疆、甘肃遭遇的沙尘暴、哈尔滨出现的暴雪等等,极端天气一齐登场,几乎影响到了整个中国版图。

  记者:气候异常的现象,在今年比较集中,可以这么说吗?

  肖主任:今年的气候异常从年初开始到现在,冬天的时候是整个我们东部地区温度比较偏低,西南地区干旱,我们国家的南方地区又是连续的强降水。从现在的形势来看,确实出现了很多异常,\已经显示今年确实是,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可能会重于往年。

  记者:哪些因素让你们觉得说,今年的气象灾害会非常的严重呢?

  肖主任:这个是根据各种气候的背景的监测,以及各种前期征兆的信号来得出的一个结论。

  记者:很明确吗?

  \肖主任:根据我们对各种气候,影响气象因素的分析,今年应该是气象灾害比较多的一年。

  从世界范围来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日益突出,根据不完全统计,从今年5月1日至5月26日,世界上就有超过15个的国家遭遇暴雨袭击,造成近500人死亡,其他还有多个国家分别遭遇了高温热浪,冰雹、飓风、龙卷风等极端天气。

  记者:可能很多电视机前的人听到这儿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忧心,他们就会想知道说,情况会变得越来越糟吗,我们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气候上的灾害吗?

  肖主任:这个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到底这个气候的灾害会不会更多了。\我觉得我们现在对我们的气候的演变,对未来的气候,认识还是非常肤浅的,到底这些气候的灾害会不会越来越多,或者说某种灾害会不会越来越多,我们现在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进一步的分析。

  \记者:所以您知道,一样东西不能够有稳定预期的时候,人们会感到不安甚至恐慌。所以我们希望从你这儿得到答案,\我们进入一个异常期了吗?

  肖主任:这个问题要回答起来确实还是很困难,就像前不久的电影《2012》给大家很大的触动。应该说,我们这个气候始终是在一个偏离正常状况的左右在摆动,所以总是会在这些地区或者那些地区出现异常。我们现在非常关注的是这些异常的,特别异常的事件,或者我们叫做极端事件,它是怎么样一个状况。

  记者:你们能不能做一个大概的范围和强度的估计,就是这个异常可能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肖主任:目前我们这种对气候预测里面,对它的异常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现在还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的难题,我们现在还很难把握它到底能够强到什么样的程度。

  世界各地正面临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带来的威胁,一些气象学家提出了世界气候正在进入了“极端期”的观点,认为极端天气的爆发将会越来越频繁。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肖主任:现在来说,我觉得我们现在还不能够完全说这些极端天气事件都在增加,即便要下这个结论还需要做更多的一些数据,更多的一些研究,来得出更确实的结论。

  记者:但是大家会有疑问说,我每天打开电视机,比如说我从2008年开始起,不管是雨雪冰冻,不管是强风、寒潮,我们可以历数到的灾难都已经这么多了,前这么多年我印象中也没有,难道这个不能够说明问题吗?

  肖主任:这是我们的一些感受,这些感受固然是很重要,但是要说明它是极端事件更多,可能确实还需要一个更科学、更完整的一个数据,一些更严谨的统计。\实际上我们看这个极端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极端事件确实是在增加,比如说高温热浪,高温的这样一些极端事件是在增加,强降水、降水的强度,强降水的这种极端事件也是在增加的。

  肖主任:但是还有一些极端事件它是在减少的。

  记者:什么?

  肖主任:比如说台风,台风出现的频率是在减少的,几十年它是在减少的。还有沙尘暴,沙尘暴从50年代、60年代一直到现在,沙尘暴是在减少的。

  记者:沙尘暴真的减少了吗?

  肖主任:是在减少的。

  记者:今年春天媒体上还都在说,说各个地方的沙尘,包括沙子已经飞过海洋去了别的国家。

  肖主任:对,是这样,但是它的沙尘暴它出现的频率,它确确实实是在减少的。\如果回顾我们过去的一些生活,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如果一个人生活在80年代的时候在北京,到春季的时候,我们很多的女同志可能都戴一个纱巾,现在可能在街上很少有这样的状况,除了真正发生沙尘暴的那一天以外,这个现象已经很少了。

  肖主任:所以我就觉得,从科学上来说,极端的一些事件,极端的一些异常,它有增加的也有减少的,这是从科学的意义上来说。从我们的感受来说,因为和我们的生活水平,和我们的关注点不一样,所以它的判断可能也会有所不同。

  分导视二

  广东特大暴雨误报成暴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A:这个可能是一个技术方面的可能出现的一个问题

  西南干旱严重程度预测不足,暴露出气候预测存在怎样的缺憾?

  肖主任:影响它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很复杂,我们现在的认知能力还没有达到这一步。

  A:实际上整个的业务流程,首先我们要监测,我们要通过遍布全球的观测数据来说明现在我们的气候状况是什么样。

  记者:那你们的数据从哪来?

  A:通过遍布全球的气象的观测网可以得到。

  记者:这个网络是全球共享的是吗?

  A:全球共享的,全球共享的一个观测网。这个观测网提供的数据我们要把它经过控制,质量控制和分析,把有用的信息给提炼出来。

  【解说11】

  依靠全球气象观测网和国内2400多个观测站点,国家气候中心的气象专家获得最新的气候状况信息,他们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并通过大型计算机进行数值模式的运算,初步得出气候变化的趋势和概率,然后经过专家小组的会商,最终对气候变化的走势作出预测。如果预测到将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气候中心则向社会和公众发布气象灾害的预警。

  【访谈】

  记者:比如说广东5月7日的这次暴雨之后,我们也听到了一些对于气象部门的疑问。比如说市民觉得说,我6日晚上收到你们的预报,说是中到大雨,局部暴雨,结果就下了一个特大暴雨,就是觉得猝不及防?

  肖主任:在强降水的预报里面\基本上我们下不下雨我们可以把握得很准,基本上八九不离十,我们都可以预报出来。但是对在非常大的量,非常强的这种降水的预测里面,我们现在的差距还是,现在还是不容易报出来。

  记者:这个局限是在哪儿呢?

  肖主任:这个就是我们的降水的定量预报,就是我们把这个降水、降雨,我要把它的量级要能够报出来,这个还是很困难的,特别是比较强的这种降水,\这个可能是一个技术方面的可能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量级上可能没报够,他只报了暴雨,结果它下了大暴雨。

  记者:我也听到市民有一些猜测,他说会不会是因为说,其实你们已经预报出来了,但是如果说要预报大暴雨的话,你等于说整个职能部门都要启动起来,对吧?红色预警是一个很大成本的事情,所以就没有敢预报,有这个因素码?

  肖主任:一般来说,我觉得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预报员根据他所掌握的信息,他会使他的预报最准确的,每个预报员都希望他的预报都能是准确的,这是我觉得作为预报员来说,既是他的一个职业道德,也是他心中的一份理想。

  \我有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这个例子我印象很深,我曾经和一个美国的天气预报员交流过,他就说他做了一生的预报,最成功、最难忘的一次,他报了龙卷风,报的很成功,所以因为他成功的预报,他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他就对我说,他说我做一生的预报,我所有做可能值班,做预报做了几十年,我所有的价值就体现在那一次预报里面,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我把这个预报出来了。

  肖主任:所以我觉得,每个预报员他都会去尽他的所能,特别是把一些危险的,一些危险的天气、剧烈的天气,他会尽量地给它报出来。

  【解说12】

  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这也给气象部门提供尽量准确的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气象科学本身的种种局限性,目前气象部门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还不尽人意。

  【访谈】

  记者:但也有可能有人疑问说,好吧,如果大暴雨不那么好预报的话,那么西南干旱呢,他会觉得说,连续几个月的干旱,再回头去看当初预测的话,只是预测了降水偏少,但是对会造成如此长时间和广范围,这样严重程度是没有预测的,为什么?

  肖主任:这个也是非常尖锐的一个问题。回顾我们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时候,我们每次的这个过程,每次的雨雪过程,我们实际上报的都是挺准的。但是我们是不是那么长时间,它会维系一次一次的过程,\在这个预报里面我们就经验不足,我们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说明它后面有五次,或者是几次过程。在西南的干旱这个问题上,可能也是会有同样的一些薄弱的环节。比如说我们可能报了,不管我们现在的准确率是如何,但是我们报了它一个月,下一个月它是干旱,它是降水是偏少的。我们再报,再下个月我们又报了,再下个月降水也是偏少的。但是我们在提前四个月或者五个月的时候,我们很难做出来它未来半年降雨都是偏少的,要做这个预测就很困难。

  记者:这个中长期的趋势现在是没有办法预测的吗?

  肖主任:因为影响它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很复杂,我们现在的认知能力还没有达到这一步。

  记者:在国际上,有没有一个国家的研究是能做到的呢,现在?

  肖主任:目前对气候预测来说,现在都比较困难。

  记者:难在哪儿呢?

  肖主任:中国人很早就说一个成语,叫做“天有不测风云”,我想这些敢于去观天测云的人,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你本来就很难琢磨的一件事情,很复杂的一件事情,你要去把它弄懂。

  【解说13】

  因为影响气候变化因素的复杂和不确定性,目前,气象学界公认的预报的极限是20天。

  【访谈】

  肖主任:就是说它不可能对于20天以后,这个天气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我们永远不可能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们通过数学的分析,通过非线性数学的分析,它到了20天以后,它就是一个混沌的状态,就是它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它就可能有多个解,它可能有多个解都是合理的,这就是用严格的数学来证明的。所以它到了这样一个时间,它的就很难给出一个确定性的答案,这个是,就是气候预测的一个难点。

  记者:如果像您所说的,20天就是一个极限,在数学上这就是一个极限,无法逾越的话,那我们做气候预测,会不会显得比较没有希望呢?

  肖主任:你现在如果是指望要报两个月以后,在哪一天到底是会下雨还是天晴,这个是没有指望的,可能是没有指望的。但是我们气候预测,我们在报的情况,可能我们报的是另外一些信息,\我们给出的是一段时期里面的一个偏多和偏少,气温偏高和偏低,降水偏多和偏少,这样一个趋势。同时我们应该还要给出,产生这种趋势它的概率,它的不确定性到底有多大,它有多大的把握,它这个现象是可能出现的。

  记者:这个我们都理解。不过我不知道,如果你在新闻当中看到你们没有预测到的气候的灾害这种严重的程度,尤其是有人伤亡的时候,内心会有不安甚至内疚吗?

  肖主任:那肯定是会有的。我觉得气候预测也好,天气预报也好,都会是对每个人的心理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是由于他很难报准,另外一方面就是,可能如果你报不准,出现失误,它带来的损失,特别是人员的损失,会是比较沉甸甸的一个担子、一个负担会压在你的心上,肯定是这样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