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巍:考古发掘是文化遗产保护重要部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19:48  中国社会科学报

  考古发掘: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部分

  作者:王巍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23 期特别策划 “ 保护文化遗产 守住民族之根 ” 系列文章之一

  中国古代的土木建筑不同于西方建筑,像古希腊、古罗马的神殿都是由石头建造的,可以距今两三千年依然保存完好,随着时光的流逝,土木建筑会腐蚀消失,大部分只剩留地下基础的部分,所以要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来恢复当时的面貌。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古代留下的壁画和画像石中的形象来了解当时街镇和建筑的形式及规模。

  考古发掘是文化遗产保护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为我们再现当时的历史,像当时宫殿、都城、墓葬的形制,帝王将相、平民百姓等社会各个阶层人的生活状况等,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发掘、结合历史文献来复原和研究。尤其是史前时期的遗址,由于没有文献记载,基本是靠考古发掘来提供信息和材料。夏王朝是中国最早的王朝,但是关于夏的文字记载至今尚未发现。考古资料表明,中华文明在夏王朝之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早期文明的阶段,所以说,中华文明有5000年之久,并非虚言。最近这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就是研究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目前已经有很多重要的发现,这些成果为我们揭示出了中华文明早期阶段的辉煌。这也是考古工作者为我们民族所作的贡献,可以让中华民族的子孙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祖先的文明和历史。

  中国历史有两个突出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在中华大地上,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200万年以前,这个结论是由考古发现获得的。其次是文明延续不断,虽然有历朝历代的更迭,包括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但实际上他们最终都被融合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洪流当中了。这些历史的特点在文献中有一些记述,但是中国的文献多数都是政治史,越是生活方面的具体记述越少。倒是考古发现扎扎实实地通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遗迹在向我们揭示着、诉说着中华民族全面的历史。

  目前,文化遗产面临着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古代的都城多数都叠压在现代城市之下。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们都会选择适宜居住的地区经营自己的城市,因此城市的选择往往是相同的,像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城市的下面都压着古代的都城。这样一来问题就产生了,文化遗产要保护,经济要发展、城市要建设,这对非常突出的矛盾如何解决?

  目前,我们考古工作者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正在增强。如果说20年前,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还主要集中在文物工作者当中,现在由于媒体的宣传、社会的进步,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已经在全民范围内扎下了根。对文化遗产的关心,对当地文化传统的关注,成为媒体乃至社会公众生活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的观念现在也在转变,即大众普及的意识在逐步增强。20年前甚至10年前,我们都很少做宣传,但是现在考古发掘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如何让社会、让公众了解到考古发现的意义及其反映的历史真实。

  同时,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也在逐步提高。20年前考古发掘很少会考虑到保护,我们发掘之后便交给了当地的文物部门,后续工作由他们来做。现在这个理念已发生转变,国家正在下大力气作大遗址保护的规划。考古工作者在定计划的时候就要考虑到遗址保护的问题,并做出预案,这些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必备的程序。

  对考古工作者来说,目前有两个很大的变化,即普及意识的增强、保护意识的提高。就公众来说,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不关心到关注,再到现在的积极参与,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局面。政府由单纯注重经济发展,转变到高度关注本地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我们看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从领导到民众,从媒体到学者,这四个方面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正汇集成一种共同的理念和力量。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巍)

  古建筑“流动”着文化传统

  作者:罗哲文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23期特别策划“保护文化遗产 守住民族之根”系列文章之一

  建筑被称之为凝固的音乐,正是因为它们在设计、建造的时候就是由许多不同的音符、节拍和韵律所组成的。

  在我国现存的不少古建筑中,保存了众多音响音韵的奇迹,如北京天坛皇穹宇殿的回音壁、三音石、五音石,寰丘坛上的太极石,其传声、回声的音乐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在山西永济,由《西厢记》而闻名的普救寺中莺莺塔的音响鸣叫作用成了一处奇观。还有甘肃嘉峪关关门外墙角下的一块奇石,击之如燕鸣,被称作嘉峪关八景中的“击石燕鸣”一景。可见古代哲匠先贤们在建筑上与音乐声韵相融合的规划设计巧作安排,是十分重视的。

  天坛、莺莺塔、嘉峪关的音响音韵效应,是设计之初的有意创造还是后来产生的效果尚待进一步的论证。但是在2500多年前,苏州吴王夫差为西施所修的馆娃宫中的“响屐廊”确是预先特意设计的。在廊子的木地板下,安设了大小深浅不同的空缸,让西施在廊内行走起舞发出不同的音响,成为音乐伴奏。

  现在许多园林中还利用水流击石、冲激等造成钟磬、琴瑟之音的效果,都是有意设计创造的。无锡寄畅园内有一条著名的“八音涧”,就是有意安排流水穿行于山石起伏间的涧谷,流水淙淙,声音变幻,有如天然音乐,且与周围的花草树木、山石相结合,成为一曲有声有韵的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乐章,巧妙天成。扬州个园中冬景内的24个风音洞,制造成了冬天北风呼呼的效果,正应了造园手法“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文物古迹、古建筑与诗词书画、匾额楹联、音乐辞章的交融结合,相得益彰,密不可分。文物古迹和古建筑不只是物质艺术的实体,而且与非物质文化文学艺术交融结合在一起,难解难分,产生一种巨大的魅力,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以至显赫名流、将相帝王为之留下了不朽华章。“发思古之幽情”有时不仅会使人感叹于昔日之兴亡往事,而且还能从中获得效益,更能陶冶高雅情怀。

  三国时期,魏、蜀、吴赤壁大战,孙刘联盟,以少胜多击败了曹操的83万大军。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凝聚在赤壁古迹之上,被历代相传了下来。多少诗人词家为之讴歌咏唱、泼墨挥毫,留下了动人的诗赋辞章、书画精品,增添了文物古迹的光彩。现在这些古建筑、古石壁遗址,已经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因这些不朽的诗赋辞章而彰显流传。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不仅有体有形,也有声有韵,可谓形神兼备。

  古塔,是外来文化在我国原有传统建筑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奇葩。它原非我国古代建筑所有,是随着佛教的传入才出现的一种新建筑类型。2000多年来又不断传承发展,成了代表中国建筑艺术的杰作类型之一。它们甚至成了风景名胜区、历史名城的标志。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1000多年来就是西安(长安)古城的标志性建筑,“雁塔题名”成了长安一景。

  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与诗赋辞章音韵相融汇的要数亭台楼阁。虽然楼阁不断兴衰更替,但与它们共同咏唱的诗赋辞章,千百年来不断传唱,成了重兴复建这些建筑的动力。我国现存被称之为古代四大名楼的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滕王阁,堪称建筑与诗赋辞章音韵相融的杰作。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西城墙之上,濒于洞庭湖之滨,是这四大名楼中年代较早的一个。相传始建于东汉时期东吴鲁肃之阅兵台,此后屡毁屡修,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六年(1880)所重修。由于它的历史、艺术特别是文化内涵丰富,早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鹤楼,位于武昌长江之滨,相传也建于三国东吴时期,也是屡毁屡修,现存建筑为1984年重修的。黄鹤楼之所以出名也是因为其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诗歌音韵嘹亮,令人无不触景生情。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赣江之滨,始建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也是由于其文学艺术内涵之丰富,历史上曾有20多次重修重建的纪录。现在的滕王阁亦是“文革”之后重建的,成为了南昌故郡传承1000多年历史文脉有形有神、有声有韵的胜迹。

  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黄河之滨,此楼由于黄河河道变更,岁月沧桑,在800多年前已经消失,正是由于王之涣的一首千古绝唱的诗句,人们又把它按唐代的风格重新建了起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