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采取“梯次追赶战略”提升中国国家竞争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8日13:02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讯(记者奚平)

  10月25日,由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发布研讨暨2010年度孙冶方‘青年菁英奖学金’颁奖典礼”在京举行。《报告》从国家竞争力表现角度,分析了1990—2008年中国在全球100个主要国家的位置及其变化。

  与会专家学者则针对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将“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九个主要目标之一、世界主要国家均在全球化与全球金融危机中积极谋求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等因素,围绕提升中国国家竞争力这一核心问题,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应对全球化竞争格局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了国家之间学习借鉴、借力合作以及追赶合作的内容与力度,并提出了中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和对策。

  中国国家综合竞争力最近20年实现跨越式提升

  与会者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近20年间,中国的国家竞争力稳步上升,发生了显著变化。数字显示,1990年中国在全球100个国家中排名仅占第73位,而到2008年时,中国的排名已经上升到第17位,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与会者认为,中国的国家竞争力伴随着中国的发展而艰难地盘旋上升,中国的努力与成就令举世瞩目,再次证明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居功至伟。同时,专家也指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一国实力的综合体现,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经济效率、经济结构、发展潜力以及一国的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维度上。

  但是,也有学者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十年间,中国的规模竞争力提升速度却越来越缓慢。从第10名上升到第9名用了1年时间,从第7名上升到第6名却用了5年时间。这虽然有基数效应的存在,但是更多的是由于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粗放型的增长模式缺乏可持续性。为此,如果要继续提升自身的规模竞争力,那么就不仅仅要扩大数量,还要从结构和效率上下工夫,加快经济转型。

  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与大国地位不符

  该报告指出,科技、人才、教育、文化等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人力资源总量上,中国依靠人口众多的优势,远远领先其他国家;但在反映一国人力资本水平的人力资本构成指数上,却连续五年排在第18位,指数值仅是美国的十二分之一和日本的十分之一,差距非常大。这说明中国人力资源总量虽大,但是拥有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比例很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在教育与健康方面,该报告也指出,我国的教育与健康指数进步比较明显,但与欧盟国家的差距依然十分巨大。中国在高等教育入学率、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和获得改善的卫生设施比例这些指标上都表现出较大的劣势,与中国大国地位不相符合。世界著名高校主要集中于欧洲、美国,中国虽然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大国,高校数量众多,但整体水平并不高,尤其是缺乏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在科学技术方面,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指数落后于美国、日本、欧盟、德国和韩国,甚至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相对于著名研究机构数量排名前三位的美国、法国和德国,中国一直处在第7位。其中美国著名科研机构数量最多,达到329个,中国为61个。而在作为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工具和体现——超级计算机拥有量排名中,中国排在第7位,低于美国、欧盟、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在文化艺术竞争力方面,有专家指出,欧盟、日本、美国的文化竞争力稳居前三甲,中国位列第四,略高于英国和德国。专家预测,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强,将来很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中国应汲取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与教训

  该报告从表现和构成的角度详细比较了中美、中日、中印的竞争力及其变化。中美两国相比,美国整体竞争优势依然较大,很多方面都领先中国,尤其在经济结构、全球联系等方面优势更明显。例如,美国的人力资源结构层次高居榜首,拥有全球最多的科学家和技能人才,美国每百万人中从事研发的研究和技术人员数是中国的5倍;不过,中国在一些领域如经济增长速度、需求潜力、国内外经济关系等方面也已经开始超越美国,取得竞争优势。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追赶美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学者强调,中国未来应当以美国为追赶对象,努力学习借鉴美国经验,扬长补短,加快国内经济转型和社会改革步伐,努力追赶美国,建设充满竞争力的国家。

  有专家指出,当前中国的国家竞争力总体略强于印度。在2000年之前,中印两国的国家竞争力水平相当,中国在上世纪末迅速做出调整,国家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尤其是在2004年后,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差距开始逐渐拉大。有学者强调,尽管就目前来看印度的国家竞争力水平与中国有一定差距,但印度仍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如法制建设、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等。中国应在保持好国内主体素质、供给水平优势,保持制造业领先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尽力拉开与印度的距离,把握竞争的主动权。

  学者指出,中国和日本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国际舞台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中日两国相比,日本的整体竞争优势依然较大,其国家竞争力长期以来在亚洲保持了绝对领先地位,很多方面都领先中国,尤其在国内供给、国内联系、公共制度等方面优势更明显。有学者强调,日本贫富差距小、社会管理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这都是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中国今后应充分利用好自身需求潜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努力提高需求水平,改善需求结构,在科技、教育、人才培训方面加大投入,以日本为借鉴对象,不断提升国家竞争力水平。

  “梯次追赶战略”助力中国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该报告描绘的中国国家竞争力的总体战略目标是:采取“梯次追赶战略”,实施高端引领、重点跨越、规模竞争、多层合作、国家营销、内外互动、制度创新。

  与会学者指出,在当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不断提升本国的竞争力是成功胜出的关键。报告描绘的中国国家竞争力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成为综合强大、关键一流、整体中上的先进国家;到2030年,中国综合国家竞争力仅次于美国和欧盟;到2050年,中国综合国家竞争力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强国。在提出中国国家竞争力的总体战略目标的同时,报告也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路径是采取“梯次追赶战略”,逐步提升国家竞争力,并最终实现将中国打造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同时,该报告指出,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有14个省份迈入万亿俱乐部,标志着中国以一省之力与他国竞争的时代正在到来。中国应以规模优势掌握全球战略的动态制胜点,影响区域和全球市场,真正实现以市场换技术,以规模降成本。另外,从人口规模上看,中国也有不容小觑的优势。如果农村消费需求充分释放,中国的国内需求水平将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最后,该报告还特别强调了国家营销的重要性。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设计了各种营销方式来推广自己的国家形象,国家营销已经成为让富国变得更富的核心“武器”。中国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品质、营销品牌,提升中国的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产品、人文和环境,增加中国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还要积极营销中国的发展道路模式。中国国家品牌的营销将是一种软力量的扩张和传导,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国家竞争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