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连续报道北京多家挂着“蒸功夫”牌子的包子店,用香精调制包子馅料,有的还使用一些“不明”香精。“香精包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多名包子店老板透露,“蒸功夫”包子多为安徽安庆江镇人经营,使用的香精都是从老家带来的,包括一种被广为使用的“veltol”品牌的“肉味香精”,“就我们江镇人,可以搞到真货。”
本报记者探访“蒸功夫”包子的老家——安徽江镇,一路追踪“香精包子”。
安徽省安庆市皖河北岸,坐落着一个面积约80平方公里的皖南小镇——江镇。公开资料显示,这座近4万人口的小镇中,约有1.5万人外出经营“蒸功夫”包子等面点生意,分散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合肥等各地。
保守估计,每年在外从事面点行业的江镇人银行账面收入就有超过5个亿。
面点师之乡 香精店“遍地开花”
9月16日,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江镇,东西两个出入口,都竖着龙门架,上写“中国面点师之乡欢迎你”。
不足1公里的小镇街面上,记者看到6家香料香精店。
当地人说,这些香料香精店经常数日无人上门光顾,店铺主要依靠物流,将货物发放给全国。还有一个“旺季”是春节过后,外地做包子的人离乡时,都会随身捎上一些。
此前,本报记者暗访北京多家挂着“蒸功夫”牌子的包子店,多名来自江镇老板称,随着江镇的包子生意规模不断做大,也影响了东邻的洪镇、西邻的石牌镇。这两个镇的人不仅也外出做包子,更有开香料香精店,“一家挨一家”。
9月17日下午,石牌镇北口,“百味坊”、“一品香”、“味蓉”等香料香精店,一字排开约有10家。
当地人称,香料香精店在江镇及周边“遍地开花”是最近五六年的事。
在工商注册的北京“蒸功夫”餐饮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安徽江镇人。此次“香精包子”事件中,该负责人称自己的“蒸功夫”包子从不加香精。
同时,他还透露,用香精调制包子馅料,并不是北京独有,更多的是之前在其他地区做包子的老乡掌握方法后,带到北京并逐渐传播开,最终形成产业链。
江镇禁止销售“veltol”香精
“味蓉”香料香精店,位于江镇街面东端。
店内三层的玻璃柜台内,摆着各种品牌的香精,像超市里卖矿泉水一样。
这些香料香精呈油状、粉状、膏状多种,口味涵盖猪肉、牛肉、甜玉米等,最低售价约60元,最高售价约170元。
“大多是做包子用的,都是正规厂家生产的香精。”该店人员说。
数日前,本报记者调查“香精包子”时,北京挂着“蒸功夫”牌子的多家包子店老板和多名网上香精销售商证实,一种“veltol”品牌的“肉味香精”被广泛使用,“做肉包子的几乎都用这种香精,性价比高。”
记者曾看到,这种“veltol”牌香精瓶子上,除了“肉味香精”外,几乎都是英文标注,产地标注为“USA”。这种“veltol”牌香精瓶子上,还标有“CAS#4940-11-8”,相关专家介绍,这个标志表明成分是乙基麦芽酚。乙基麦芽酚是食品添加剂,是一种肉香型多功能香剂,如苦味、腥味和骚味的驱逐剂,还能改善口感而且能延长食品的储存期。北京卫监部门认定,包子馅料使用这种香精涉嫌非法添加。
记者从网上查询到,哈尔滨旭升食品添加剂经销处、浙江台州源泉食品添加剂商行人员称,都有这种“veltol”品牌的“肉味香精”销售,并嘱咐“现在国家不让卖了,得偷着买和用”。
9月16日,在江镇的“味蓉”香料香精店,记者询问是否有“veltol”品牌的“肉味香精”。该店人员证实,此前卖过“veltol”香精,“都是外国字那个”,后来安庆市来人查过,之后就禁止出售此类香精。说话间,这名人员还指了一下墙上贴着的《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的公告》。
这份公告是今年4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联合颁发的。
暗中销售“做包子馒头的秘密武器”
“做好包子馒头的秘密武器”,这是江镇镇政府对面,多家香精香料店橱窗贴着的广告。
一家名为“汇福”香精香料店,玻璃柜台上放着5瓶肉味香精。
记者询问是否有“veltol”香精,店主从柜台下取出一瓶,产品标签与本报报道北京多家挂着“蒸功夫”牌子的包子店,调制馅料所用的香精相同。
店主见记者查看香精多时而没有购买,很紧张得将香精夺走,放回了柜台中。随后,记者再次来到该店中,示意想购买“veltol”香精,夫妇二人均称没有。
“汇福”香料香精店隔壁的“一品香”香料香精店,店主在记者提出购买“进口香精”时,反问记者听谁说的。记者表示是熟人介绍,该男子表示自己店里并没有“进口香精”,“听谁说的,你就让他帮你联系。”
从当地人口中,记者得知,近日北京查处“蒸功夫”包子店的消息,已经传回了江镇,“卖香精的都很警惕”。
“江镇包子一级配方,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面点师傅,都会做出更好吃的包子。”这是与江镇相邻的洪镇和石牌镇上香料香精店打出的广告。
9月17日中午,记者来到洪镇一家香精香料店,货架最下层摆着“veltol”牌子的另外一款香精产品。该产品共有5瓶,产品标签上写着,产地在河南开封,总经销商则是安庆一品香。
店铺女老板称,这种香精每瓶几十块钱,发现记者并非本地口音,改口称货架上的香精已经订出去,不能再卖给记者。
石牌镇北口的一家“百味坊”香料香精店,宣传招牌上“veltol”香精赫然在列。记者表示要购买,女老板在营业厅背后的小间仓库的一个纸壳箱中,掏出了四五瓶“veltol”香精,每瓶售价60元。记者称想多买,“你想要多少,我都能拿到。”女店主说。
村庄民宅内化学原料勾兑香精
在石牌镇的一家香精香料店,记者看到一款甜玉米类的香精,包装箱中装的香精还未贴标签,“没来得及贴,自己贴下就行了。”该店老板说。
北京多家挂着“蒸功夫”牌子的包子店人员坦言,对于调制馅料时用的香精,他们并不知道成分是什么,使用量为多少,品牌和用量都是老乡口口相传,这种“veltol”品牌的肉味香精,“60斤肉大约是半盖子的香精”。
记者调查得知,江镇、洪镇、石牌镇出售的香精香料中,不乏小作坊生产的。多名当地人士透露,正规的香精香料一般都是来自于福建、广东等地,“不划价”,“有一些能划价的”,是违规勾兑的,其中不乏本地作坊生产。
9月14日,安庆警方查获一处非法小作坊。
据当地媒体报道,一家村庄民宅内,民警发现化学原料勾兑麻油香精等。
昨日,安庆市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证实,当地生产食用香料香精的黑作坊“有是肯定有”,相关部门也一直在打击,效果并不明显。
多名江镇曾到外地经营过包子的人士坦言,当地香精的历史不长,估计五六年左右,但做包子已有20年,“江镇的孩子从来都不吃江镇自己的肉包子。”
采写/本报记者 张晗 李超 实习生 陈莹磊
顺着“蒸功夫”的源头,一个叫“江镇”的小镇逐渐清晰。江镇人凭借20多年的努力,开创出江镇包子品牌。
一早餐铺老板在外地做了18年包子,他称早些年做包子并未赚到大钱。赚钱是最近五六年的事。这与香料香精店在江镇镇生根发芽的时间不谋而合。
江镇包子走向全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交之时,农民工开始涌向城市。江镇人也开始走出家门。
每天早6时许,安徽省安庆市怀宁002县道边,黄老伍、何世奇等蒸笼店开始传出劈竹、锯木之声,划破江镇清晨的宁静。
江镇,位于安庆市区以西的怀宁县,东南西北四条街连起了约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位修鞋的老者称,镇上有约4万人口。
江镇东西两端,各有一个龙门架。龙门架上写着“中国面点师之乡欢迎您”。
每日,在阳光还没照亮面点师之乡时,江镇镇北街一家早餐铺的面点师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我们每天两点多钟就起床干活。”早餐铺的老板娘称,这样的生活习惯保持了18年之久。
两个月前,这对年近六旬的老夫妇回到老家江镇,结束了在外漂泊的日子。“年纪大了”,早餐铺的男主人的言语中,颇有几分落叶归根的意思。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交之时,是中国农民工涌向城市的一次高潮期。江镇人也开始走向外面的世界。夫妇二人称,江镇人一开始也有进入工厂打工的,但后来逐渐在做早点上形成了规模。这样的出走以家庭、亲戚为纽带,一带十,十带百。1993年,他们放下7岁的幼子,开始到外地做包子。谈及出走原因,男主人称,“家里穷呗。”
包子利润流回家乡
对于在外做包子的人们一年总收入,有人说是四个亿,有人说是五个亿。
如今江镇的街巷上,少见破落的平房,更多的是外表光鲜的农家别墅。别墅的门里门外,则多是老者、妇女携着孩子,少见正值壮年的男人。
江镇上,如北街的早餐铺一样,在本地做包子、馒头一类面点的人并不多。“都在外地做”,早餐铺老板称。
当地人称,全镇约4万人中,约有1.5万人在外地做包子,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哪都有江镇包子,每个人都有亲戚朋友做包子。”
黄老伍蒸笼店的老伙计笑称,女儿一年做包子的收入十来万。这还是江镇人说出的相对较低的数字,其他人称,有亲朋在外一年收入二十来万、上百万。
刘会平则是江镇镇的一段佳话,每每谈及做包子的收入,江镇人都会提起这位上海巴比馒头的董事长。“听说有香港老板出16亿买他的产业,没卖。”一位出身江镇镇的酒楼老板称。
在外做包子的人们一年合计收入,有人说是四个亿,有人说是五个亿,由于没有具体部门统计,这一数字只能是估算。
一位出租车司机称,有一年春节,安庆下雪,往江镇的交通不便。20多公里路,有江镇人出了800元路费。“他说,只要能回家,钱不是问题。”另有轶事则述,春节之时,县道上停着各地车牌号的小车。
据媒体报道,由于江镇包子、馒头的势力越来越大,2008年8月,中国粮油学会发酵面食分会“第三届产业发展大会”在安徽怀宁召开。借此,江镇获得“面点师之乡”的称号。
早餐铺男主人称,江镇的财富是发酵粉发起来的。
谈及香精讳莫如深
早年在外做包子的一名老板称,当时馅料用最好的肉做成。谈及香精,江镇人皆点到为止。
安庆市怀宁县的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少有农家种植小麦。“种也是抱着玩的心态”,一名江镇农户称。
没有面食的习惯,却成了面点师之乡。江镇第一代出去做包子的北街早餐铺夫妇认为,早早地占领了市场,是江镇包子出名的一个原因。男主人称,做包子辛苦,起早贪黑,而且在起初的年头里,也并没有挣到太多钱,但为了养家糊口,出去做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钱挣得多了,也就是最近六年来的事”。
出身江镇的酒店老板称,好馅料也是江镇包子出名的原因。他称,早年在外做包子时,馅料都是用最好的肉做成,“吃起来才好”。
而江镇包子好吃的另外一个原因——添加香精香料,江镇人谈起来则讳莫如深,皆是点到为止,不愿深谈。“肯定有人用,但不是所有人都用。”说完这话,酒楼老板则掐了烟,独自走开干活。而早餐铺的老板也只称,“反正我们不用。”
上海巴比馒头董事长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些东西好不好,我不好评价,至少,我肯定是不会去用的。”
有当地人称,不少在外面做包子的人并不会长期留在同一个地方,两三年之后,便会转移。这其中,便是有各地部门对食品添加剂监管的因素在其中。黄老伍蒸笼店的老伙计称,在外面卖的包子,他的家人是不会吃的。
蒸笼行当因包子兴起
这是一个由包子带动的行业。蒸笼通过物流向全国发货,“不如做包子挣得多”。
黄老伍一家由西邻石牌镇迁居江镇,做蒸笼生意已有多年。街上,蒸笼店有不下20家,与其他行业相比,店铺数量最多。这些铺子基本与黄老伍家一样,亲朋共同打点的家庭作坊。
黄老伍蒸笼店的老板娘称,一天下来,该店可以生产不同型号的蒸笼约40个。“卖给他女儿。”老板娘指着店里的一位老伙计,开着玩笑。老伙计也是黄家的亲戚,约60岁,有两个女儿。出嫁后,她们随着夫家“在外地做包子。”
这是一个由包子带动的行业。“有人做包子后,我们才开始做蒸笼。”老板娘称。蒸笼店一年算下来,收入有数万元,但“不如做包子挣得多”。
目前,这个由包子兴起的小镇,还没有因为香精事件受到波及。人们的生活,依旧平静。
■ 链接
“蒸功夫”多地被查
2010年9月 武汉多家蒸功夫包子店被曝使用的肉来自没有任何证照的黑作坊,而黑作坊使用的原料是来源不明的问题肉和垃圾肉。为了把劣质猪肉变牛肉味,使用牛肉香膏等。
2010年12月 沈阳曝光“福康蒸功夫包子”在馅料中使用添加剂,并使用“黑馅料”,并流入高校、小区等,随后副市长批示要求调查。调查发现41家包子店无证经营,后被责令停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