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社评:中欧合作是国际关系寒潮中的暖流
习近平主席21日开始访问意大利、摩纳哥和法国等三国。访问前夕,他在意大利《晚邮报》发表署名文章,并借用意大利著名作家莫拉维亚的话“友谊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志同道合的结果”,深刻阐明了此访的重要意义与中欧关系的基础所在。
这是习近平主席2019年的首次出访,它展现出中国对发展与欧洲关系的高度重视。在全球大格局的急剧变化中,中欧正呈现出相互倚重的趋势,双方在未来全球秩序构建中的共同点不断增加。然而,中欧关系要真正摆脱第三方影响而具有更强的平衡力,仍需要增进双方的战略互信和战略对接。
在美国不断就所谓华为的“技术威胁”对欧洲发出警告时,欧洲主要国家迄今做出了相对独立的回应,将技术合作与信息安全问题区别对待。华盛顿一直要求欧盟跟上它针对中国的战略阻击,但面对这样的单边主义,欧洲显然有自己的利益。欧洲不愿意被美国拉入一场前所未有的针对中国的“技术冷战”之中,因为那样做将从根本上动摇欧洲作为世界一极的基础。
在习主席出访前夕,从罗马传来的消息表明,意大利将成为第一个参与“一带一路”进程的G7成员国。位于古代丝绸之路两端的中国与意大利的携手,是今天正在出现范围广泛的东西方大融合、大交流的一个缩影。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必将更有力地促进这样的进程,帮助欧洲从中更多受益。
欧盟委员会上周发布的《欧中战略前景》报告把中国列为5G等关键领域的“经济竞争者”和政治上“系统性的对手”。欧委会的这类报告对欧盟各国没有法律强制力,往往会比各国政府的态度更激进些。但即使那份报告,也不会让人想到中欧竞争会脱离双方合作的基本面。
对欧洲来说,现在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清晰地感觉到中国的呼吸。源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竞争如果能转换成为欧洲繁荣的新动力,无疑将意味着欧洲一次战略上的飞跃。现时的欧洲,太需要这样的飞跃了。
中欧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几十年来,中欧关系稳定发展,扩大、深入到了各个层面,从而积累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合作的丰富经验,也为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构建了基本的轨道。在这样的前提下,即使中欧之间常常会出现一些摩擦,但是双方基于对国际关系相似的理解,又都不会采取唯我独大的单边主义行动。这应当是判断中欧关系走向的基本线索之一。
当前国际关系中正在出现一股分裂的寒流,冷战的阴风正在卷土重来。中国与欧洲两大文明有责任携手,创造更为强大的合作暖流,以提升世界政治的御寒能力。双方的努力不仅有利于各自的发展,也将会促进全球政治、经济关系把合作作为总的取向。
有欧洲人把威尼斯称为“500年前的上海”,这样的对比实际反映的是这两个都会之间以及它们背后国家、地域之间的联系。如今从上海到威尼斯只有区区十多个小时的飞行,中欧不再遥远。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连通的不只是中欧之间的铁路与航路,更是人心。它承载着和平发展的梦想,创造出东西方之间500年来少见的合作共赢的活力。中国与欧洲正以一种全新方式展开交流与融通,两大不同文明的和谐相处将对整个人类社会形成典范意义。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