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亮百年 |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典”亮百年 |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2021年03月15日 08:41 央视

  原标题:“典”亮百年 |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编者按: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伟大历史性贡献。

  回望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价值,深刻阐释百年大党初心如磐、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央视网《天天学习》特别策划“典”亮百年系列,与您一起深刻领会。

  [释义]

  王阳明(1472—1529年),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上书救戴铣等人,得罪了宦官刘瑾,受其迫害,第二年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任驿丞,完成了“龙场悟道”。他每天讲学不辍,并书《教条示龙场诸生》以为训示。

  诸生,明代指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在教条中,王阳明从“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个方面为诸生立下准则,其中“立志”是最重要的一项。王阳明认为,立志是为学的基础和前提,“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意思是,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以做成功的事情。即使像各种工匠的技艺,也没有不是靠志向才学成的。他还从反面设喻道:“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志向没有立定,就像没有舵的船,没有嚼子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驰,最后到哪里才算了结呢?从而高度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解读]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革命理想高于天。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没有一大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华儿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天中国的发展进步。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离不开理想信念的力量。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只有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才能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

  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全党同志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始终保持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坚定信念、振奋精神、昂扬斗志,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作者 杨立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任编辑:祝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