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行时丨“习近平的2021”: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学习进行时丨“习近平的2021”: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2021年12月25日 10:56 新华网

  原标题:学习进行时丨“习近平的2021”: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习近平的2021”系列解读之六

  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新华网记者 金佳绪

  [学习进行时]2021,中国,我们党迎来百年华诞,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2021,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人类正经历历史上罕见的多重危机。2021,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这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四个伟大”,带领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之年迈出新气象,创造新辉煌。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年终系列报道“习近平的2021”之“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2021年,无论是深入国内考察调研还是在国际舞台发表讲话,习近平都着重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时代课题,向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坚定的决心和坚决的举措。

4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西考察。这是25日下午,习近平在桂林市阳朔县,乘船考察漓江阳朔段。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4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西考察。这是25日下午,习近平在桂林市阳朔县,乘船考察漓江阳朔段。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十次地方考察——必看环保、必谈生态

  北京、河北、贵州、福建、广西、河南、青海、西藏、陕西、山东……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共10次赴地方考察调研。

  “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每次考察调研,习近平必看环保、必谈生态。

  新年首月,习近平冒着严寒,前往北京、河北等地实地考察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情况。他特意强调要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让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确保人们既能尽享冰雪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尽览大自然的生态之美。

  聚焦“冰雪”同时不忘“绿色”,足以看到生态文明建设在习近平心中的重要位置。在今年的考察中,还有许多地方的生态问题是他长久关注的。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3次就“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贵州毕节黔西县,沿江岸步行,实地察看乌江六冲河段生态环境,告诫当地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曾大力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木兰溪防洪工程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并于2000年推动福建率先在全国探索生态省建设。今年3月,习近平再次来到福建,察看生态茶园、国家公园等。“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对于当地绿色发展取得的成绩,习近平给予肯定,强调要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习近平13岁的时候就来过漓江,泛光见底的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今年4月,习近平乘船看漓江,叮嘱要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

  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一直非常关心。“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沿线就都走到了。”今年10月,习近平来到山东东营,考察黄河入海口,随后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为新时期的黄河保护和治理指明方向。

  在青海,他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在西藏,他要求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陕西,他关注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在河北,他深入塞罕坝林场,要求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

  看山、看水、看林,在一路行进中为“绿色中国”步步谋划。

  “要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习近平说。

10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一条主线贯穿——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以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开局之年习近平谋划发展全局时贯穿的一条主线。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在参加地方代表团审议时屡次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部署。对内蒙古,他要求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青海,他要求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4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着重阐释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为领导干部们上了一堂“发展观”的公开课。他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8月30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就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进一步的细致部署。

  大国之治,江山为基,水运和国运密切相连。今年,习近平密切筹划水网建设这件“国之大事”,在相关座谈会上继续强调生态保护,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标志意义。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以来,直接受益人口达1.2亿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5月14日,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六项重要工作之一,讲话中处处体现着“人水和谐”的要求。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在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完善治理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存在矛盾和问题。“‘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10月22日,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就沿黄河省区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在发展理念上以“绿色”为指引,在区域协调上以“绿色”为准绳,习近平谋划推动国家发展的大手笔清晰明朗,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9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9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一个坚定答案——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生态环境,攸关人类存续;生态文明,攸关人类发展。如何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如何定位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这些摆在“世界桌”上的紧迫课题,是全国各个国家都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一年前,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他并倡议,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面向世界作出的庄严宣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在习近平的谋划引领下,中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上迈出坚实步伐。

  3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指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5月,中央层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重磅发布……按照统一部署,“1+N”政策体系正加快建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四梁八柱”逐步架起。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9月,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在视频发言中表示,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今年以来,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习近平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多次阐明中国态度。

  “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习近平郑重表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年,习近平在国际场合作出的重大宣示、阐述的立场主张,无一不体现着“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国思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展现大国担当,以大决心和强举措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态文明路径。这是习近平也是中国人民向未来之问作出的坚定回答。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