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头版头条: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农民日报头版头条: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2022年10月20日 07:45 澎湃新闻
版面截屏图版面截屏图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0年来,我国“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完善顶层设计,优化抓粮机制,夯实产能基础,10亿亩高标准农田即将建成,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种业振兴行动开局良好,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智能化技术更广泛用于生产……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第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这一切,首先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这一切,同样离不开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技推广人员的奔波努力,更离不开亿万粮农的躬耕在田。

  此刻,全国秋粮收获过八成,丰收在望。党的二十大期间,记者采访了那些从粮田中走来的基层代表。

  “我有责任帮助老百姓把地种好”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严格落实党中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才能让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牢。”党的二十大代表、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镇三道河子村党支部书记谷凤杰在长白山腹地出生长大,有着浓浓的黑土情怀,“事实上,保护耕地就是在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在确保农民增收增产兼顾推广黑土地保护措施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种植户因为种植习惯或成本增加等原因放弃秸秆还田,谷凤杰和她的合作社已经连续3年免费为农户实施“前灭后旋”。“把秸秆还田这项工作做好,既能保证来年出苗齐、出苗壮,又能保护好黑土地,防止土壤侵蚀。作为一名党员、一个村党支部书记,我有责任、有义务带领老百姓保护黑土地,帮助老百姓把地种好。”

  10年间,吉林省粮食产量连续跨上700亿斤、800亿斤两个大台阶,以2%的国土面积贡献了5.92%的粮食产量,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功不可没,“在保护中利用黑土地,在利用中保护黑土地”的理念正在白山黑水间生根发芽。

  在“赣鄱粮仓”江西,平坦广袤的土地相对少,地形多山地丘陵,人均耕地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粮食产量却连续9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江西靠的是对每一寸土地的“精打细算”和“精心呵护”。

  “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端牢中国饭碗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党的二十大代表、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安和乡富湾村党支部书记康宽军说,“有了高标准农田,山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将极大提高。”目前,江西已经将全省64.3%的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2622.7万亩。

  “粮食增产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粮食稳产增产,关键在科技。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技术经验多,入户下田多,农民朋友多,整日奔波只为了将最实用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推广开来。党的二十大代表,山东省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杜立芝就是农技推广队伍中的一员。

  知稼穑之艰难,察民生之疾苦。接受采访时,杜立芝告诉记者,她最受不了粮食因病虫灾害而减产绝收时农民痛苦的表情。

  “现在国家推广的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小麦亩产能达到1400斤,玉米有1700多斤。但一些农民种地还是潦草种、潦草收,缺少科学管理知识,亩产也就在八九百斤,粮食增产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杜立芝深知农技推广对于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性。“需要高校和科研单位里的大专家、县里的推广专家、村里的土专家共同努力,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全时空的先进农业技术,才能把潜力挖出来。”杜立芝说。

  37年来,杜立芝先后发表农技科普论文30余篇,累计为当地种植户引进国内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50多项,让农业技术在田间地头结了果。她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机械深耕、种子包衣、控旺促壮、统防统治、高效低毒农药、轮作倒茬、大豆玉米间作套种等多种实用新技术,累计为当地农民增加收益2000多万元。

  “目前,农村还需要一批用心用情、肯扎根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杜立芝认为农技推广队伍需要从年轻人中培养,这些年她不光自己进行农技推广,更通过党建引领,吸引培养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队伍,为保障粮食安全注入新鲜血液。

  位于云南边境的德宏州芒市的遮放镇,素有“贡米之乡”之称,“豪枇”“豪贡”两个品种曾是古代进贡的专用米。过去因为技术落后和品种退化,产量并不高,效益也不明显。

  “水稻能不能高产,取决于土壤好坏,更取决于品种和技术。技术好,投入成本小、农资利用率高,种粮才有收益。”党的二十大代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遮放镇户闷村民小组妇女组长、遮放小毕朗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线小晃谈到家乡米时说。

  “不再‘靠天吃饭’了”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

  作为农业的“芯片”,只有在种业领域拥有更多更好的自主知识产权,牢牢把握住种业发展控制权,才能牢牢把握农业发展主动权。

  党的二十大代表、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技术干部时晓伟从事小麦育种22年,在他与科研团队的努力下,天津的强筋小麦从无到有,产量从低到高。如今,津强系列强筋春小麦品种推广面积覆盖京津冀及内蒙古等地,品质可替代进口,被多家大型面粉企业争相抢购,在全国粮食主销区中位居前列。

  “咱们国家种质资源的量是比较大的,大约有52.1万份。但是其中真正把它研究透、利用上的还不足10%。”时晓伟在谈到下一步研究工作时说,一方面要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进行深入的鉴定和研究;另一方面要把这些资源用到育种上,培育出适应性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小麦品种。

  “种粮有收益,农民的种植意愿就会越来越高。”线小晃长期以来非常关注国家的粮食政策,在她看来,“国家政策一年比一年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政策,在遮放镇都有很好的落实。国家政策稳定有力,我们的饭碗就端得牢。”

  “良田良种良法,再加上农业装备,种田就不再‘靠天吃饭’了,端稳中国饭碗也就更容易了。”党的二十大代表,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南下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石玉莲对记者说。

  “5年来,您说田里什么变化最大?”记者问。

  回忆以前的南下村,除虫、施叶面肥全靠人工背着喷药器边走边喷的情景,石玉莲感慨颇多,“如今,无人机一分钟就能完成一亩地的喷洒作业,一个人能管理成百上千亩地,从‘田里跑’到‘天上飞’,你说这饭碗能端不稳?”

  来源:王澎 吕珂昕/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玉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