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九大行星又添“小兄弟”?(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31日11:44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 |||||||
合肥晚报 发现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麦克·布朗及其研究小组29日称,他们在太阳系发现一颗新的“行星”。如果这一消息得到证实,那么科学家们将不得不重新绘制星空图,改写关于太阳系的教科书。 关于行星的定义和冥王星是否应归为行星的争论,随之再度成为热点。 发现 “第十大行星” 由麦克·布朗、双子座天文台学者查德·特鲁希略和帕洛马尔天文台学者戴维·拉比诺维茨组成的三人小组曾在2003年10月利用“奥辛”天文望远镜首次拍摄到这颗“行星”。但是直到今年1月,这一小组才意识到它与众不同。 麦克·布朗在当天下午举行的一个电话新闻发布会中说,这颗“行星”距离太阳约97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为1.5亿公里,相当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3倍于冥王星到太阳距离,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太阳系中环绕太阳转动的最远的星体。它位于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柯伊伯带是在海王星轨道远处的一个由冰冻的星体组成的环状星带。 他说,星体由岩石和冰组成,表面覆盖着固态甲烷。星体的轨道为椭圆形,环绕太阳周期是560年,最近点距太阳33亿英里(约53亿公里)。奇怪的是,与其他太阳系行星不同,这个星体的轨道平面并不与地球运行轨道的平面(即黄道面)平行,而是倾斜了44度。 三人小组说,虽然该星体的具体尺寸还没有确定,但他们根据新星体的亮度和距离推断,它的尺寸至少相当于冥王星。 麦克·布朗说:“该星体的反射率还没有确定,但是它现在的亮度至少确定了它的尺寸下限,即使它反射了百分之百来自太阳的光线,那么它的尺寸也起码跟冥王星一样,所以我们觉得它的尺寸可能是冥王星的1.5倍。” 此外,由于该星体表面温度低达零下405度,无法利用“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观测到,所以天文学家们认为它的直径应该小于1800英里(约2900公里)。 作为柯伊伯带第三亮的星体,接下来的6个月内,业余天文观测者可以于凌晨时分在天穹东部的鲸鱼座看到它。 仓促发布信息 麦克·布朗小组在向公众发布这一惊人发现的时候,暂时将“新行星”命名为“2003-UB313”。原本他们希望在彻底完成他们的研究后再公布这一发现,但是由于电脑黑客入侵了他们保存研究资料的网站并威胁要将资料公布于世,所以他们不得不改变主意,提早公布了这一消息。 公布消息的另一个原因也许是其他国家的天文学家最近也声称在太阳系中发现了一些大星体。28日,西班牙一群天文学家宣布在柯伊伯带发现一个大星体,可能达到冥王星的尺寸或更大,并命名为“2003-EL61”。 麦克·布朗小组说,他们观测到了同一星体,并已查明“2003-EL61”的一颗卫星,只是他们没有对外宣布。麦克·布朗表示,西班牙天文学家的消息值得信任。他还说:“我们曾打赌说没有其他人会找到这个星体,但事实证明我们错了!” 麦克·布朗说,他曾希望把发现“2003-UB313”和另一个柯伊伯带大型星体“2005-FY9”的消息推迟到10月以后再宣布,但是美国国际天文学协会小行星中心主任布赖恩·马斯登催促麦克·布朗尽早做出声明。 布赖恩·马斯登说,通过察看网络上布朗博士和他的小组使用天文望远镜的记录,很有可能查出观测方向。他还说,有理由相信有些人已经这样做了,并开始进行自己的“观测”。 “我很震惊,网络上竟然能够找到这样的资料。”他说,“我怀疑(别人会盗用这一研究成果),所以警告了他,我们应把荣誉授予应得的人。” 此外,麦克·布朗说,小组成员已经为新星体想好了名字,但是在国际天文学协会正式批准前,他们不打算公开,因为他们非常喜欢这个名字,并希望能最终采用。非正式场合下,小组成员把新星体称为“西娜”,其灵感来源于希腊的一部电视剧《战士公主》中主人公的名字。 争议行星定义 《纽约时报》29日报道认为,科学家突然宣称发现三个大型星体,并且有一个比冥王星都大,这一消息势必会引起天文学界重新展开对行星定义的争论。 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对什么是行星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定义,甚至有人认为如果冥王星在今天才被发现的话,或许也不会被定义为行星。 小行星中心1999年曾建议在保留冥王星太阳系主要行星地位的同时也给予它一个“柯伊伯带星体”的称呼。此建议最终被取消,原因是有部分人提出抗议,称这是一种“降级”。 中心副主任加雷思·威廉斯说,他坚持要求冥王星同时拥有两个称呼,并且认为“2003-UB313”这个星体不应该列入主要行星的名单中,要“永久的把它当作是小行星”。 而作为冥王星行星地位的支持者,美国行星科技研究所主任马克·赛克斯则称,应该把“2003-UB313”定义为行星。他开始考虑该星体是否有大气层,是怎么样的地质变化才形成了现在这种明亮的表面。 “我们就这一星体所提出的问题都应是有关行星的问题。”他说。 麦克·布朗说,他起初支持威廉斯的观点,即只把冥王星当作一颗小行星,但现在他放弃了这个观点。 他说,如果历史原因导致冥王星能优先加入太阳系九大行星行列,那么他新发现的这个星体就应该成为“第十大行星”。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反应 中方专家:确认为时尚早 据新华社南京7月30日电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行星天文学家麦克·布朗29日宣称,他发现了比冥王星更大的太阳系天体,以其大小来衡量,可位于十大行星之列。对此,紫金山天文台行星专家王思潮研究员30日发表了看法,“现在要确认刚发现的天体为第十大行星还为时过早。” 据了解,自1930年冥王星被发现以来,很多人都曾宣称发现了第十大行星,但他们发现的天体没有一个直径是大于冥王星的。但此次发现打破了这一纪录。王思潮介绍,这颗新天体临时编号“2003-UB313”,直径约为2600公里,比冥王星的直径要大300公里。这颗新天体在远离太阳的黑暗、寒冷边疆徐徐运动。它离太阳的公转距离约为145亿公里,是地球离太阳距离的97倍。 新天体的发现者除布朗外,还有美国双子座天文台的查特·储基洛和耶鲁大学的大卫·雷宾罗威斯。他们使用的是美国帕洛马天文台的1.2米口径望远镜和双子座天文台的8米口径望远镜。目前,发现者已报告国际天文学会,新天体的正式命名还有待批准。 王思潮对美国天文学家的这项重大发现表示祝贺,他认为这次发现意义重大,扩展了人类对太阳系结构的认识。 不过,王思潮说,尽管新天体直径超过冥王星,但要确认为第十大行星还为时过早。因为,从对太阳系结构的新的认识和已知大行星的分类研究看,冥王星是否能留在大行星的宝座上,世界各国的天文学家还有争议,已有不少天文学家将冥王星作为柯伊伯环带天体(由围绕太阳公转的一大群较小天体组成,离太阳距离为45亿公里以外)中的一员研究。但考虑到历史原因,现在还是保留着冥王星的大行星“交椅”。因此,对新发现的“2003-UB313”是否位列大行星,要慎重考虑。 链接 “第十大行星”曾引发争论 2004年3月,天文学家曾发现一颗冥王星大小的星体,命名为“塞德娜”Sedna。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颗在遥远奥特星云运行的星体。距离地球约129亿公里的“塞德娜”小行星,是太阳系内已知最远的星体。奥特星云是一个巨大的球形星云,存在着一万亿颗围绕太阳运行的彗星,它可能是许多长周期彗星的源头。“塞德娜”在一个高度偏心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它还可能拥有一颗较为暗淡的卫星。 “塞德娜”比冥王星略小,距地球的距离比冥王星要远三倍。它由岩石和冰块组成,直径在1288至1771公里之间,大小约为冥王星的3/4。 科学家当时认为,“塞德娜”是自1930年人类发现冥王星以来,在太阳系内发现的环绕太阳运行的最大一颗星体。但是,如何定义它的身份?它到底是不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呢?科学界就此展开了激烈争论。 坚持认为冥王星是太阳系内行星的科学家提出,“塞德娜”当然是行星,虽然它的直径比冥王星小,但也应该属于行星,它就是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 但是,其实在天文学领域,科学家们早就已经让冥王星从“太阳系第九大行星”的位置上“下岗”了。冥王星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它的体积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好像是小鸡与长颈鹿。很多科学家认为,对冥王星来说,根本不能把它称为行星,它实际上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天体,因此,新发现的“塞德娜”就更不能算行星了。“塞德娜”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是它的个头与其他的小行星相比要大很多,是继发现冥王星之后,在太阳系发现的最大的天体。但是要把它算作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恐怕还不够格。 科学界对于行星的标准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区分行星与一般的天体:行星是单独绕太阳公转的天体;行星的内部已经分化,如地球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行星的形状是规则的球形。·本报综合报道· 九大行星发现时间 1.水星:太阳系第二小行星,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被苏美尔人发现。 2.金星:在人类有历史纪录之前,已被发现。 3.地球。 4.火星:红色行星,史前时期便已被占星师发现。 5.木星:太阳系最大行星,古代便已发现。 6.土星:“光环”环绕的行星,太阳系第二大行星,伽利略于1610年发现土星环。 7.天王星:太阳系直径第三大行星,约翰·弗拉姆斯蒂德于1690年发现。 8.海王星:太阳系直径第四大行星,伽利略于1612年12月28日发现。 9.冥王星:目前所知的太阳系最小行星,克莱德·汤博洛1930年2月18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厄尔天文台发现该行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