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特派世博记者 韩小妮
“我们希望大家是在觉得‘这样更好’的情况下选择环保生活,而不是被强迫着去做。 ”
——贝丁顿社区及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设计师比尔·邓斯特
位于伦敦西南部萨顿区的贝丁顿社区,是世界上第一个零碳社区,也是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的原型。看过了零碳馆,它的原型究竟是什么样?生活在一个如此环保的社区是什么感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此次伦敦行的第一站。
根据英国政府的要求,2016年起所有新建住宅都必须是零碳房屋。贝丁顿社区提前了近15年实现这个目标。在这里,“零碳”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成为了家常生活的一部分。
解读零碳·初衷
“我们要设计一个给人们未来生活提供范本的社区,如果它还需要消耗大量石油能源,那肯定是愚蠢的。 ”
从伦敦市中心的维多利亚火车站坐车,大约半小时便能到达萨顿。走出火车站往右拐,在一群典型的英式住宅中很容易找到贝丁顿社区,因为老远就能看到房顶上一排排五颜六色、形如公鸡头的风帽迎风微微摆动。每栋楼的屋顶南侧铺着大片的太阳能板,北侧则种着大片的绿色植物。
由于是工作日,这个由99套公寓组成的社区显得有些安静。偶尔可以看到朝阳的玻璃房里有主妇探出头来,悠闲地摆弄花朵,或是白发老伯在“空中花园”里照料自家的蔬菜。虽然南非世界杯已落下帷幕,英格兰队更是早早地止步16强,可一些人家的窗台上还插着红十字的英格兰队旗,想必是死忠球迷,也让这里更加具有生活气息。
贝丁顿社区和伦敦零碳馆的设计师比尔·邓斯特,与妻子苏·邓斯特共同创办了零碳中心,就坐落在这个社区里。走进他们的办公空间,十几位年轻的设计师正在二楼各自忙碌。桌上放着一只小蛋糕,原来当天恰巧是比尔的生日。
身为世界著名的低碳建筑设计师,比尔更像是一名学者,没有过多的寒暄,而是开门见山地对零碳社区进行了简要介绍。他告诉记者,贝丁顿社区建成于2002年,当初的设计理念是建造一个仅利用可再生能源即可满足居民生活所需的社区。
“我们要设计一个给人们未来生活提供范本的社区,如果它还需要消耗大量石油能源,那肯定是愚蠢的。”他说。贝丁顿社区的英文名是 BedZEd,零碳中心的英文名是ZEDfactory。所谓ZED,即零化石能源开发(zerofossilenergydevelopment)的意思。
这个社区内不仅有居民楼,还有零碳中心和其他一些公司所在的办公区,以及一个展览中心、一家幼儿园、一个社区俱乐部和一个足球场。“其实我们很喜欢老上海的居民区,生活、工作、学习和购物的场所聚集在一起,可以减少交通所带来的能源消耗。”比尔笑着说。
解读零碳·设计
“这里所有的房子都朝南。根据伦敦的纬度,屋顶的倾斜角度设计为38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从阳光中吸收热量。因此,贝丁顿基本实现了零采暖。 ”
虽说伦敦夏天的气温比上海低,可记者探访的那几天艳阳高照,站在太阳底下甚至有些被火烤的感觉。但奇怪的是,只要一走进贝丁顿社区的室内,马上就有舒适清凉的感觉。
“我们这里可没安装空调。”零碳中心首席设计师、年轻的中国女孩郭岩说。她全程参与了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的设计和建设工作。
郭岩告诉记者,这份凉爽来自于“招牌”风帽的换风功能,以及房屋自身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风帽的“公鸡头”可以随着风向、温差灵活地转动,将室外新风输入到室内,并将室内空气排出。“公鸡头”下面的方盒子里有着除尘、除湿、进行冷热交换的过滤系统,使得吹入室内的新风能保持比较好的舒适度。与空调和普通换气系统不同的是,风帽完全不消耗电能。房屋约30厘米厚的外墙和双层玻璃窗也将热气阻挡在了室外。“这保证了房屋的气密性,原理就和窑洞一样。”郭岩说。
伦敦的冬季寒冷而漫长,采暖期长达半年。因此除了在夏季降温,如何减少采暖对能源的消耗尤为重要。“你看,这里所有的房子都朝南。根据伦敦的纬度,屋顶的倾斜角度设计为38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从阳光中吸收热量。”郭岩说。
比尔还为每家每户精心设计了一个玻璃阳光房,冬天关闭玻璃可以充分保存热量,夏天把玻璃打开后则有利于散热。因此,贝丁顿基本实现了“零采暖”,居民家里不必安装暖气,整个社区也没有安装中央供暖系统。
除了底楼的居民屋前有小花园,楼上还有一块块“空中花园”,这是比尔的得意之笔。“我们发现,在伦敦,即使是一些很富有的人,也喜欢自己打理花园,种上一些蔬菜。”比尔说,“所以,尽管这个社区有一定的密度,我们还是希望给每户居民都创造亲近自然的机会。”
小区的环保还体现在一些小细节上。比如供人休憩的木凳是用回收木材做的,所有的扶手栏杆都取材自回收而来的脚手架。
解读零碳·奥妙
“住在这里完全不用付水电费。小区产生的多余电量还可并入国家电网,被高价回收。 ”
除了各种极富创意、从细节入手的环保技术,贝丁顿的零碳生活也来源于居民的绿色生活方式。
在这个有着近百户家庭、250位居民的社区,很少看到有私家车停放。为了减少交通所产生的碳排放,大家成立了“汽车俱乐部”,共用几辆汽车。在伦敦上班的居民主要靠乘坐火车往返于社区与伦敦市中心。
在停车区域,记者还发现了几个充电桩。比尔介绍说,小区目前有一辆电动汽车,最近还有可能增加两辆。此外,社区组织了“农场商店”,居民可以根据需要电话订购食品和蔬菜,由商店送货上门。
郭岩表示,在贝丁顿社区,零碳中心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经常在社区俱乐部组织一些诸如零碳时装秀、宣传包装减量之类的活动,为居民提供绿色生活的建议。
不过比尔坦言,并不是所有的居民都是环保生活的拥护者,但这并没有关系。“我们希望大家是在觉得这样更好的情况下选择环保生活,而不是被强迫着去做。”他说,“如果人们对此毫不在乎,那也不要紧,也许10年以后他会改变主意。”
总体来说,和普通家庭相比,贝丁顿社区的家庭可以节省45%的用电量、一半以上的用水量,减少80%以上的取暖能耗和60%以上的私家车行驶里程。“你知道吗?住在这里完全不用付水电费。小区产生的多余电量还可并入国家电网,被高价回收。”郭岩说。
解读零碳·挑战
“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是,运行和维护这些环保设施需要耗费许多人力和时间。在英国,人工费用很贵。 ”
当然,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零碳社区,贝丁顿的运行也非一帆风顺。
比如,按照设计,社区所有的能源都应来源于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但在生物质能的运用上却一度出现问题,将树木修剪下来的枝叶作为燃料发电的设施不断出现技术故障。
还有“生命机器”,利用芦苇湿地对生活污水进行过滤,用来冲洗厕所、浇灌花园。但实际应用的运行和维护成本很高,并不经济。“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是,这些设施需要耗费许多人力和时间,在英国,人工费用很贵。”比尔说,“好在经过将近10年的时间,我们找到了一些替代的办法,现在许多问题都解决了。”
对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尔认为很正常:“我们是第一个零碳社区,肯定需要在实践中吸取一些教训。重要的是不断尝试,从中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才会越来越好。”
据说,比尔和苏自己的家也是一个低碳之屋,在把许多新技术应用到项目设计中之前,他们首先会在自己家进行尝试。
现在,每周都有中国开发商来“看房”
经过多年发展,贝丁顿社区的居民对这里的零碳生活感到很满意。郭岩介绍说,有些居民自己住得感觉不错,甚至把父母也接过来,住在前后相邻的大楼里,通过两座大楼中间的廊桥就能相互走动。这种生活方式倒颇有些像中国家庭。
“不要再犯我们犯过的错误”
社区展览中心的公关经理詹妮·奥根则表示,很多居民都告诉她,这里更有社区的氛围。“在别的社区,他们可能只认识身边的一两户邻居。但在这里,由于大楼间共享廊桥,大家更加熟悉,相处得也更融洽。”“居民们唯一的抱怨就是,参观者太多了。”郭岩笑着说。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零碳社区,近十年来贝丁顿一直是各方学习的样板,迎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记者、政府官员等,许多小学也把这里作为教育基地。
据奥根介绍,社区展览中心平均每年要接待3000名参观者,其中有不少来自中国的代表团,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社区对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比尔也表示,上海世博会开幕后,随着伦敦零碳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它的原型——贝丁顿社区几乎每周都要接待前来“看房”、讨教经验的中国房产开发商。
对于中国的建筑节能,比尔的建议是:“先停下来,看看世界上其他丑陋的建筑,不要再犯我们犯过的错误。多进行不同的尝试,然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在上海建零碳馆时,比尔发现这里的建筑外墙很少使用隔热保温材料。他因此指出:“在学习高新节能技术前,先采用简单的技术减少无谓的能源消耗,这很重要。”
零碳社区有望被搬进上海
位于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伦敦零碳馆,虽然“取材”自贝丁顿社区,但并非其简单的翻版。贝丁顿社区和伦敦零碳馆设计师比尔·邓斯特介绍说,零碳馆不光延续了“零碳”的概念,还在设计和技术上结合了上海的气候特征,进行了“本土化”处理。而且,随着近几年技术的进步,零碳馆所采用的设施与贝丁顿社区并不太相同,性能已超过了它的原型。其中大部分设备还是就地取材,源自中国制造。
比尔还告诉记者,他刚刚把高中毕业、快上大学的女儿送去上海,在世博园伦敦零碳馆实习。“希望她能增加一些阅历。”
近几年,比尔领导的团队已经与中国合作开展了多个低碳乃至零碳项目,比如位于深圳、面积为400平方米的“万科零宅”,北京通州新城和中新天津生态城的规划等。如今,随着伦敦零碳馆在上海世博会上亮相,前来贝丁顿考察的代表团络绎不绝,上海方面也有人对零碳社区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另据零碳馆总经理陈兆平透露,上海有一块新开发的城区,正在与零碳中心进行沟通,有意从零碳、生态的角度对整个城区的医院、学校、商店等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同时将该区域内的住宅区和商务大楼建成零碳建筑。此外,浦东新区、黄浦区一些知名的商务楼宇也找到零碳中心,希望能够就建筑节能进行合作。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零碳社区就将落户上海。
新闻链接
伦敦案例馆“零碳”亮点
■方形风帽:为上海度身定制
同样是五颜六色的 “公鸡头”风帽,仔细比较你会发现,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的22个风帽横截面是方形,贝丁顿社区的则是圆形。零碳馆总经理陈兆平介绍说,这一改动不仅可以降低制造成本,还充分考虑了上海风速低于伦敦的情况,使得设备对风能的利用更为理想,堪称零碳馆在设计上的最大亮点。
陈兆平比较说,在贝丁顿,每个风帽只需供一户人家通风,而零碳馆每天的客流量达五六千人,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通风量需提高几百倍。而且伦敦夏天的最高气温约为30℃,上海则可能达到38℃,湿度也高于前者。
为了给进入室内的新风降温除湿,零碳馆将黄浦江底下15℃左右的江水抽取过来,经过冷冻降至6℃,再引到风帽处与室外的热风进行热量交换,从而使馆内温度保持在20℃左右。
■零碳餐厅:餐具也能吃进肚
伦敦零碳馆内的零碳餐厅,每天吸引了不少游客过来尝鲜。在这里,一只只废旧的空啤酒瓶,可以做成吊顶、地灯、蜡烛台等小饰物。椅子的架子是用自来水管拗成的,桌子则是用旧轮胎拼接起来。
餐厅所提供的食品不少是有机食品,更有部分直接来自于零碳馆屋顶上的“都市农田”,省却了食品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的碳。甚至连餐具也是由饼干做成的,吃完主食后可把盘子当作“甜品”享用。
更有趣的是,剩余的食物在这里也不会被浪费,通过生物厌氧过程将它们进行降解处理后就能变成沼气,从而产生电能和热能,用于烧菜煮饭。
■垃圾椅子:什么都可拿来坐
在零碳馆,你会发现许多造型别致的椅子:这一把深蓝色的椅子上有白色箭头,分明是用交通标志做成的;那一把椅子的椅面上全是激光光盘,肯定是用废旧光碟组成的;用废报纸卷出来的凳子,实沉好坐;用废铁锅打造的椅子,配个靠垫,颇有沙发椅风范……
近百把千奇百怪的椅子采用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材料,却都颇具设计感,而且绝对能“坐”。据零碳中心首席设计师郭岩介绍,这些椅子是由中央美院师生及多位设计师参与设计制作而成的。“我们想要体现的是,低碳生活也可以有趣而时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