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专家视点】
作者:沈洁(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背景下提出的原创性概念,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向我们昭示,创新性实践并非凭空产生,需要坚实的物质条件基础,更需要创新性思想理念引领。因此,必须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将新发展理念贯通于理解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系之中。
科学理论指引是驱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工业革命以后,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不断转化为新的技术与发明,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管理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成为生产组织形态不断调整的重要基础,在不同历史阶段发挥了驱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然而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发展始终无法摆脱无序性、自发性。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形成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全面指导意义,真正为社会化大生产服务、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服务的科学理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经济理论实现了一系列重大创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这一重大理论思想,要求推进“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从“新发展理念”的形成到“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也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而是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新发展理念引领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具体成果。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社会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提供了中国方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印证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性。
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要坚决打赢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必要条件。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我们要切实认识到没有科技创新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缺乏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科技创新也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努力满足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充分条件,是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局、大局;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则是这个全局、大局的要务。
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正确处理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稳和进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不能希冀毕其功于一役。为此,必须维护产业安全、经济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可持续。同时,处理好发展新产业、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传统产业不仅能在稳定就业方面发挥作用,也能通过改造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
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分类推进不同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出较大差异性。因此各地区应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例如对于北京来说,要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用创新理念引领发展实践,体现首都风范,特别是要在科技创新方面给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