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赴河南南阳考察,为何关注这些名人、名产?

习近平赴河南南阳考察,为何关注这些名人、名产?
2021年05月13日 07:00 央视

  原标题: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赴河南南阳考察,为何关注这些名人、名产?

  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的河南南阳考察调研。这是时隔一年多后他再次来到这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他今年第6次国内考察。拥有2700多年建城史的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察当天,总书记重点关注了名城之中的一位名人和两种名产。

△5月12日考察点示意图△5月12日考察点示意图

  看医圣祠:医者仁心 医典传世

  南阳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之地,孕育了“医圣”张仲景等历史名人。12日下午,习近平首先来到市区东部的医圣祠,了解这位东汉医学家的生平,以及他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

△医圣祠(总台央视记者李晓周拍摄)△医圣祠(总台央视记者李晓周拍摄)
△医圣祠内的张仲景雕像(总台央视记者张宇拍摄)△医圣祠内的张仲景雕像(总台央视记者张宇拍摄)

  医圣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收藏器具文物100余件(套),古籍书刊文献1万余册。其中的“镇馆之宝”是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白云阁藏本。这是该书目前发现最完整、最准确的版本。

△白云阁本《伤寒杂病论》(民国刻本)(总台央视记者李晓周拍摄)△白云阁本《伤寒杂病论》(民国刻本)(总台央视记者李晓周拍摄)

  出生在南阳的张仲景,因“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在汉灵帝时期被推举为南阳郡的孝廉,后官至长沙太守。为官期间,张仲景体察民情,留心各种疾病,搜集民间方剂。因伤寒病流行,张仲景决意研究起因和治疗方法,最终著成《伤寒杂病论》。该书原有十六卷,后代传下来的只有经过晋代名医王叔和改编过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种。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大疫出良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三药三方”。它们就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在去年6月举行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中国药方”还助力全球战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

 △陈列在医圣祠内的我国古代医药学家雕像,从左至右分别是“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和晋代医学家王叔和。(总台央视记者李晓周拍摄) △陈列在医圣祠内的我国古代医药学家雕像,从左至右分别是“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和晋代医学家王叔和。(总台央视记者李晓周拍摄)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他指出,“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2016年2月,总书记在南昌考察江中药谷制造基地时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2018年10月,他在珠海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考察时强调,要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东汉针灸女陶人。身高24厘米,胸宽7厘米。陶人造型质朴,浑身遍布排列成行的针灸穴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总台央视记者马超拍摄)△东汉针灸女陶人。身高24厘米,胸宽7厘米。陶人造型质朴,浑身遍布排列成行的针灸穴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总台央视记者马超拍摄)

  此次到访南阳医圣祠,总书记再次传递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鲜明信号。

△医圣祠内张仲景的墓碑(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医圣祠内张仲景的墓碑(总台央视记者范一鸣拍摄)

  看月季:“美丽”产业 美好生活

  10种色系、100年古桩、2000个品种、25亿元年产值······这些数字描述的都是南阳市花——月季。南阳栽培月季始于唐代,兴于明清,发展于当代,是我国最大的月季苗木繁育基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月季之乡”。

  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阳月季博览园,这里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月季主题游园。

 △俯瞰南阳月季博览园(总台央视记者许博拍摄) △俯瞰南阳月季博览园(总台央视记者许博拍摄)

  南阳月季博览园由名贵月季品种展示园、藤本月季造型园、古桩月季园等组成,占地1300余亩。自2010年10月建成以来,月季博览园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00多万人次。

△名为“绿野”的月季品种(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名为“绿野”的月季品种(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在月季博览园,总书记考察当地依托月季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就业等情况。

  近年来,南阳市发展起了月季苗木繁育、花卉深加工、文化旅游三大产业。全市月季种植面积15万亩,年出产苗木15亿株,带动全市超过15万人加盟月季产业,亩均收入近万元。月季,不止于被欣赏,而是升级换代成为了一项生态富民产业。

 △园丁介绍说,月季的花期有8至10个月,花期内每天都要进行修剪。(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 △园丁介绍说,月季的花期有8至10个月,花期内每天都要进行修剪。(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

  2019年9月那次来河南,总书记重点看了信阳市光山县的油茶产业。他当时指出,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把油茶业做优做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

  前不久,总书记在福建、广西考察期间也分别看了沙县小吃和柳州螺蛳粉。为什么如此关注各地的富民特色产业?他这样阐述其中缘由: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

△南阳月季博览园(总台央视记者钟锐拍摄)△南阳月季博览园(总台央视记者钟锐拍摄)

  看艾草:爱上这株“幸福草”

  南阳不仅有“美丽花”月季,还有“幸福草”艾草。12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了解发展艾草产业,带动群众就业等情况。

△药益宝公司位于卧龙区七里园乡达士营村。(总台央视记者许博拍摄)△药益宝公司位于卧龙区七里园乡达士营村。(总台央视记者许博拍摄)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艾草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作为医圣故里的南阳,也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目前,南阳市艾草种植面积近30万亩,其规范化种植面积位居全国首位。

 △艾草(图/视觉中国) △艾草(图/视觉中国)

  药益宝公司主要生产高比例艾绒系列、艾条(艾柱)、无烟艾条(艾柱)、高纯度精油、新工艺艾绒被、艾草足浴包等12个系列、100多种艾草制品。公司现在已经发展为艾制品生产研发、科技创新、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实体企业,去年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其中电商销售额2000万元。

△这是车间里30:1的艾绒,表示30斤艾叶出1斤艾绒,前面的数字越大,制成的艾条纯度越高。(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这是车间里30:1的艾绒,表示30斤艾叶出1斤艾绒,前面的数字越大,制成的艾条纯度越高。(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艾条(总台央视记者杨松涛拍摄)△艾条(总台央视记者杨松涛拍摄)

  这家公司同时也是当地的扶贫就业基地,近年来安置低保户、残疾人、下岗职工等各类从业人员200余人,辐射带动附近村民3000多人就近就业。车间员工告诉《时政新闻眼》,他们的工作时间相对灵活,月收入从4000元到9000元不等。

 △艾绒加工成艾条(总台央视记者王鹏飞拍摄) △艾绒加工成艾条(总台央视记者王鹏飞拍摄)

  如何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多渠道促进就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总书记在考察途中,多次走进扶贫车间。去年6月,他在宁夏吴忠市弘德村的扶贫车间说,兴办扶贫车间目的是扶贫,要坚持扶贫性质,向困难群众倾斜,多招收困难群众就业。去年8月在安徽王家坝和今年2月在贵州化屋村考察,总书记也都专门看了当地的扶贫车间。

△药益宝公司扶贫车间(总台央视记者杨松涛拍摄)△药益宝公司扶贫车间(总台央视记者杨松涛拍摄)

  就在总书记这次考察启程之际,中办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上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则强调:要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内需持续扩大,要在乡村振兴中持续改善脱贫人口生活。这三个“持续”和总书记此次考察,都宣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久久为功的决心。

责任编辑:胡越 SN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