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再看南水北调,关注了哪些重要问题?

习近平再看南水北调,关注了哪些重要问题?
2021年05月14日 07:00 央视

  原标题: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再看南水北调,关注了哪些重要问题?

  河南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这是他半年时间里第二次考察南水北调工程,上一次是在东线工程的源头——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从东线源头到中线渠首,总书记这次重点关注了什么?

△5月13日考察点示意图△5月13日考察点示意图

  南水北调:一渠南水润北方

  13日下午,习近平首先考察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听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等情况介绍。

△俯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总台央视记者段清臣拍摄)△俯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总台央视记者段清臣拍摄)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沿京广铁路线西侧北上,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起点是陶岔渠首,终点是北京团城湖和天津外环河,干线全长1432公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路线图(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路线图(总台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

  中线工程的设计原理,是让南水全程自流北上。建设者历时8年,将丹江口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与北京形成约百米的落差。这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加高续建之最。建设者克服老坝上加新坝的难题,让新老混凝土完美合体、滴水不漏。

  另一个挑战来自阻碍南水北上的黄河。工程团队创造性地提出“穿黄工程”,在郑州黄河河床底部40米深处开凿两条4250米长的隧洞,北上的汉江水顺利穿越黄河。

△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图/视觉中国)△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图/视觉中国)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习近平总书记当时曾作出重要指示,称赞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成果来之不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从1952年提出伟大构想,到2014年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南水北调工程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如今,南水已成为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北方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截至今年4月初,南水北调累计调水418.55亿立方米,相当于超过2989个西湖的水量,1.2亿人口直接受益。

△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至考察当天上午8时,陶岔渠首累计入渠总量380.06亿立方米。(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至考察当天上午8时,陶岔渠首累计入渠总量380.06亿立方米。(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三先三后”:做好治水文章

  去年11月13日,习近平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江都水利枢纽考察时强调,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约用水统筹起来,坚持调水、节水两手都要硬。他叮嘱,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

△陶岔渠首水利枢纽下游与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连接(总台央视记者高琳拍摄)△陶岔渠首水利枢纽下游与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连接(总台央视记者高琳拍摄)

  新时代治水这篇文章,总书记早有谋划。2014年3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16字治水新思路,强调要把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灾害防治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

  9个月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之际,总书记明确提出“三先三后”: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

△陶岔渠首水利枢纽工程大坝长265米,引水闸分3孔、闸总宽31米。(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陶岔渠首水利枢纽工程大坝长265米,引水闸分3孔、闸总宽31米。(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习近平这次实地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踏访了向北输水的“水龙头”——陶岔渠首枢纽工程,还调研了丹江口水库,听取水源地生态保护等情况介绍。

△丹江口水库(总台央视记者段清臣拍摄)△丹江口水库(总台央视记者段清臣拍摄)

  有人评价,“南水北调成败在治污。”为了强力推进治污和水质保护,确保水质达标,丹江口库区取缔了延续多年的网箱养鱼产业,南阳市累计关闭重污染企业800多家。据了解,通水六年多来,丹江口水库水质95%达到Ⅰ类水,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及以上,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这是考察当天,现场从丹江口水库取出的水样。(总台央视记者李铮拍摄)△这是考察当天,现场从丹江口水库取出的水样。(总台央视记者李铮拍摄)

  水利移民:新家园的致富经

  2014年最后一天,因为南水北调而告别故土的乡亲们听到了一个温暖人心的声音。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

  “南水北调难点在移民。”习近平提到的40多万移民当中,仅丹江口库区就有34.5万人。搬迁安置“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堪称世界工程移民史上的奇迹。

△丹江口水库(总台央视记者段清臣拍摄)△丹江口水库(总台央视记者段清臣拍摄)

  南阳市淅川县从上世纪50年代起修建丹江口水库时,就组织过20多万人的移民搬迁。新世纪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淹没区后,县里又组织11个乡镇185个村16.6万人移民搬迁,淅川成为全国水利移民第一大县。

  当天,总书记考察的九重镇邹庄村,就是水利移民的新建制村。他在这里了解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移民增收等情况。

△邹庄村现有175户750人。(总台央视记者高琳拍摄)△邹庄村现有175户750人。(总台央视记者高琳拍摄)

  近年来,邹庄村利用南水北调移民村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资金,建起了绿色果蔬园基地,种植莲菜120亩、猕猴桃500亩。村里现有300余人从事果蔬产业。

△村里种植的莲藕六号,一般亩产2000-2500公斤。(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村里种植的莲藕六号,一般亩产2000-2500公斤。(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

  村民邹新曾一家六口就是2011年从库区搬迁过来的。当地政府按每人24平方米分配了住房。全家通过务农、打工等渠道,年收入近10万元。

△这是邹新曾一家在2010年的合影,当时住的老房子是90平方米。(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这是邹新曾一家在2010年的合影,当时住的老房子是90平方米。(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总书记始终关注着水利移民。2018年4月,他在湖北宜昌考察时,就曾实地察看三峡移民新村——许家冲村。当时他深情地说,为了三峡工程建设,不少人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来到新的家园,这也是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贡献。总书记勉励乡亲们团结一心,相互关爱,相互帮助,齐心协力把新家园建设得更好。

  夏粮生产: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5月13日的考察途中,习近平总书记还临时下车,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了解夏粮生产情况。

△当天总书记察看的麦田(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当天总书记察看的麦田(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

  这并非总书记第一次在河南这个农业大省看粮食生产。2014年5月,正在河南开封考察的他,下到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的麦田间,仔细查看麦穗灌浆情况。他当时说,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南阳即将迎来麦收时节(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南阳即将迎来麦收时节(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十分关心粮食安全问题。去年2月,他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去年,我国粮食生产获得了“十七连丰”,但总书记的叮嘱值得国人铭记于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从库区生态,到移民生活,从世纪工程,到粮食问题,这些都是总书记牵挂的大事。正如他前不久在广西考察时所说,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监制丨申勇 主笔丨龚雪辉 郁振一 记者丨李辉 邢彬 杨立峰 卢心雨 赵化 视觉丨陈括 张晶 齐欢

责任编辑:王树淼 SN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