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和人民在一起·2021丨枝叶关情
民者,国之根也。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做饭用电,电费贵不贵?”
“家里几口人出去打工?”
“下一步,你们生活上还有什么期盼、什么打算吗?”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住房、养老、就业、医疗、教育……这些百姓关心事,总书记都一一察看过问。
“要强化问题导向,紧盯老百姓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不断推进改革。”
“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这一年,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团审议、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民生保障、改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十四五”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兜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书写了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就业,民生之本。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其中,“多渠道促进就业”,是搞好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扶持的重要措施。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产业化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6月7日,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一片忙碌景象。
该企业负责人告诉前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很多住在附近的家庭主妇,来企业接受培训,三五年之后就能成长为熟练技工,平均月工资可达到四五千元。”
“发展产业就是要带动就业。”总书记点头表示肯定,“从这点来看,藏毯产业不仅有扶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还有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
贵州毕节苗绣、福建沙县小吃、广西柳州螺蛳粉……一个个“小”产业繁荣发展的背后,是各地区统筹“六稳”“六保”、产业培育、企业发展同群众就业、乡村振兴、实体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大”故事。
5月,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河南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10月,在黄河尾闾山东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总书记再次叮嘱,“确保人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要健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饭碗端得稳,民生之本根基牢。
今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质量显著提升。1—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18303万人,同比增长2%,规模基本恢复至疫情前同期水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月的北京,春意盎然。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朝阳区温榆河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总书记一边同少先队员提水浇灌,一边询问孩子们学习生活和劳动锻炼情况。他勉励大家“茁壮成长”,并叮嘱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又要做到身体强、意志强,准备着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半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毛竹山村考察。看到人群中朝气蓬勃的孩子们,总书记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有知识的一代人,用科学知识托起乡村振兴,托起我们现代化的中国。我们老中青三代人,齐心努力奔向现代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不断提高人民精神素养,基础在于教育。
“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今年3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总书记强调,“我们来共同关心这些教育问题。”
在同小学生、大学生朋友等亲切交流时,总书记多次殷殷寄语、谆谆勉励——
3月25日,福建闽江学院。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月19日,北京清华大学。总书记希望同学们发扬好清华大学的优良学风和体育传统,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9月14日,陕西绥德实验中学。总书记叮嘱孩子们要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国之栋梁。
……
“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总书记念兹在兹。
“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把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该是全党全社会必须牢牢树立的一个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1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
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三明市沙县总医院考察调研。近年来,三明医改以药品耗材治理改革为突破口,坚持医药、医保、医疗改革联动,为全国医改探索了宝贵经验。
改革为了谁、依靠谁?破题、解题,一切从人民需要出发。
总书记勉励道,“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惦念。
8月的滦河之畔,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河北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卫生室,了解改善村民医疗卫生条件、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等情况。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这块短板,完善基层公共卫生设施。
在村民霍金家的客厅里,老霍激动地对总书记说:“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变化太大了,老百姓种地政府给补贴,病了有医保,大病还有救助,养老也有保障。有总书记领导,人民真幸福!”
“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就是给老百姓做事的。”总书记亲切地说。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1年,我国继续完善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兜底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现在,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国家对新冠肺炎患者继续实行免费救治政策,新冠病毒疫苗和接种费用全部由医保和财政负担。
国家常态化、制度化实施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药品“集采”平均降价50%以上、耗材“集采”平均降价80%以上,累计减轻群众负担超过2500亿元。
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74种药品新增进入目录,目录内药品总数达2860种,覆盖全部治疗领域,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对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设计规划,多次强调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今年10月,在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来临前,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祝全国老年人健康长寿、生活幸福。他强调,要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落实好老年优待政策,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发挥好老年人积极作用,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8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河北承德市高新区滨河社区,考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察看信息化平台、适老化改造等项目,总书记详细询问服务范围、救助方式等事项。当听到老年志愿者代表说“当志愿者就是想老有所为,能发挥一点余热”,习近平总书记肯定道,“你们讲得很好,对我很有启发。你们在探索做好老有所养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怎么老有所为的问题。”他指出,要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充分发挥年纪较轻的老年人作用,推动志愿者在社区治理中有更多作为。
6月,正在青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西宁文亭巷社区调研。
在“爱老幸福食堂”,得知一位老人激动表示“社会主义好啊,这辈子赶上了”,总书记说:“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就应该是这样。”他勉励工作人员:“你们做得很好。敬老尊贤,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2亿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建成,转移接续更加方便快捷。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更加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一件一件抓落实,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