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_logo
Sina. Ads.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 北京日报 > 新闻报道
 
北京日报

京城认不认“洋”木兰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4月13日 13:37 北京日报
    迪斯尼动画大片《花木兰》在各地上映之后,明日将在北京亮相。尽
管北京的业内人士对它的期望值不低,但美国人包的“饺子”,北京人认
不认,看来是个悬念。至少从各地的反映看,此片的业绩平平。

    广州的媒体曾一度将《花木兰》称为“热门电影”。然而,强大的宣
传攻势过后,真正上映了,广州人对《花木兰》的态度明显冷淡”。据珠
江电影制片公司的祁海介绍说,“票房一般,不是很火。”著名儿童文学
作家洪汛甚至不客气地指出:“迪斯尼《花木兰》不可能受到中国观众的
认同。”洪汛先生是《神笔马良》的作者。他认为,《花木兰》在西方的
高票房收入,只不过是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猎奇”。

    某报驻上海的记者卞军说,“虽然上海人善于接受新事物,但他们对
《花木兰》的反映一般。”影评人士有的认为:“《花木兰》不中不西,
并不中国化。”有人干脆在《文汇电影时报》上撰文,批评美国动画片所
表现出的“傲慢与偏见”。

    香港的演艺界很早就对《花木兰》有过更激烈的批评。他们认为“让
花木兰在军队中恋爱,这怎么可以呢?”正像在美国的一些华裔观众所惊
诧:“怎么会把花木兰拍成这样呢?”

    在尚未公演的北京,《花木兰》的境遇显得似乎好些。在一次该片的
观摩会后,一位女观众评价说:“真是太棒了。故事说得那么圆,真不知
他们是怎么想的!”北京电影学院知名教授、导演郑洞天认为:“美国人
把花木兰拍成一个普通人。她代父从军既是孝敬父亲,也是成就自我。中
菜西做,味道也蛮好。”不过这些评价尚属于“圈内”议论,多数观众会
怎么看,还很难下结论。

    至于《花木兰》为何在其他城市反响平淡,北京电影界的策划人高军
认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中国观众对外人讲述自己的“家谱”总会心
存戒心或心存芥蒂。

    但同时他又预计,《花木兰》在北京的票房会达到400万元,按常规
标准,达到这个数字的影片可以用“火”来形容了。高军的依据之一,是
迪斯尼公司吸取了该片在外地“宣传不够”的教训,已经加大了宣传运作
方面的投入。

    《花木兰》在美国的票房高达1.2亿美元。在亚洲、欧洲其他国家也
创下不菲的票房收入,并先后完成了十几个语种的电影版本,成为超过《
狮子王》和《玩具总动员》的动画片“新宠”。美国一家杂志干脆将花木
兰评选为1998年亚洲风云人物。

    从这些业绩看,《花木兰》已经算是成功之作,即使它在中国不那么
“火”,而单就这一点说,它也给中国的电影人留下了不少话题:比如中
国题材的电影如何走向世界,比如选择观众熟知的明星配音这样精明的运
作手段。记者彭俐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 北京日报 > 新闻报道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