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未来媒体访谈×王之纲:虚拟现实技术与博物馆的奇妙相遇

未来媒体访谈×王之纲:虚拟现实技术与博物馆的奇妙相遇
2022年12月08日 15:22 新浪新闻综合

  在万物互联的5G时代,媒体智能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如何融合?智能化会带来哪些媒体伦理问题?进入智能时代,媒体如何做好社会的“瞭望者”?新浪新闻、封面新闻联合推出《未来媒体访谈》节目智能媒体专题,探讨与智能媒体相关的问题。

  本期嘉宾:王之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所长。国内外知名的新媒体艺术家、策展人与多媒体视觉导演。主要研究方向是面向文化艺术领域的数字体验设计、面向中国文化遗产的新媒体艺术体验设计以及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方法。2022年圆满完成北京冬残奥开闭幕式视频总监任务。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Hello,大家好,这里是由新浪新闻封面新闻共同推出的未来媒体访谈节目。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王之纲教授,王老师好。

  王之纲:主持人你好。

  主持人:我们从刚刚的小片里可以看到影像技术在文化艺术领域应用上的一些变化,作为原创影像的先驱者,您对此肯定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了,您能不能从您的角度带着我们观众一起来了解一下,在文化艺术领域上目前比较热门的沉浸式虚拟的这种体验,它的前身是什么样的?

  王之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虽然沉浸式体验来讲,现在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这样的一个话题,实际上来讲我们可以看到追溯历史里面,尤其是艺术史里面,我们的沉浸式的这种体验是有非常悠久的发展的历程的。

  从西方来讲可以看到欧洲非常多的这种教堂,从教堂的空间里面可以看到非常有透视感和空间感的穹顶的绘画,这些绘画非常追求延伸建筑空间向上的这种视觉空间,形成天堂的空间效果,然后我们就回到中国,中国非常有名的就是我们的敦煌的这些佛窟,在这些宗教场所场地里面,其实往往通过绘画、空间、场景、雕塑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沉浸式的氛围。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的这些好像都是平面上的,我们把它归类为1.0的版本,后来它又有什么样的提升?

  王之纲:其实所谓的平面可能刚才我们提到的更多是以绘画的形式跟我们三维空间相结合,特别是可能壁画或者装饰画这种形式。现在来讲,因为随着新的这种技术的演进,我们可以通过光影,尤其是动态的这种光影和我们的建筑结合建筑体形成一个非常精密的这种的结合,然后产生出非常丰富的这种视错觉的效果,我们甚至可以改变建筑的媒介,建筑的外观,然后让它有更多的叙事的可能性。

  主持人:我们既然提到了虚拟技术,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入,他们具体应用在哪里又是怎么用的?

  王之纲:我举个例子,其实是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一次创作和设计的经验。2017年的时候,我们清华美院和清华大学的建筑学院的郭黛姮大师,他所带领的圆明园的数字保护的团队,共同创作了一个重返海晏堂的这样的一个体验项目。

  我们大家说海晏堂就是有点陌生,但实际上提大水法可能就很清楚知道是很有标志性的圆明园的遗迹。我们通常来讲看到的是圆明园遗址的现存是一些残垣断壁,然后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对过去历史的一种追思和反思。

  但是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建筑一座宏大的建筑之前有多么的精美,它是经历了什么样的一种建造过程,在哪些层面上融合了东西方最优秀的这样的一个文化,所以通过数字化的沉浸式体验的设计,把海晏堂这样一个建筑从最开始的建造到建筑设计、空间设计、装饰设计,以及甚至它的喷泉里的力学结构设计,都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展示。

  这次的展览其实会给很多人带来非常持久的这种的情感的共鸣,因为我们都知道清华大学可能就是圆明园的一部分,所以那次展览我们第一次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的,所以很多清华的师生到展厅来看到体验的作品的时候,对于圆明园对于他所熟知的海晏堂都有了一种重新的认知。

  所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我相信对于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这种传承和传播都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主持人:我发现您刚刚提到的这些都是把平面的中国艺术遗产给它三维化,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虚拟的技术在文化艺术领域这一块,主要的应用就是把二维变成三维的。

  王之纲:其实也不仅仅如此,是因为虽然我们的数字技术手段,它确实是可以将我们的一些二维变成空间化,我们说就不是一定是三维,而是可以是多重二维也好,或者是而是空间转换,其实这是我们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转移的方式。

  因为毕竟一个时代有他自己独特的媒介的特征,比如说中国有积累了大量的非常经典的传世的这样优秀的画作,这些画作在那个时代就是技术的巅峰,所以那个时代的纸、笔、墨和色彩,就是那个时代展现和再现中国的风貌和时代精神的最佳呈现方式。只不过相应的内容在新的时代可能可以介入新的技术语言然后向公众进行更好的传播。不仅仅是二维到三维简单的转换,而是从体验的提升层面的转换。

  当然来讲还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创意性的展示,比如像我们之前和我们清华美院的向帆教授共同合作的中国古代家族树的项目,像向老师他的团队,然后他们从哈佛的数据库当中,然后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梳理出来的中国历代的非常重要的家族的姓氏的族谱,而这个部分来讲,往往是一种学者所掌握的独有的知识,其实它往往是在书本里面,它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的,而很少把它转化为一种空间的视觉形态。

  所以我们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把它转化成了可以检索的、可以体验的家族的森林。我们可以在任意的视角通过姓氏检索、或历史人物检索,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迅速看到他在唐代家族过程中他重要的位置,以及他的兄弟父子之间的传承关系。

  所以这些部分来讲,它变成了一种空间的可以体验的中国历史的方式,而不是一个原来简单的时间线上,时间轴线的这样一种阅读方式,作为这种一种新的体验方式,创造了一种我们中国人可以去阅读中国的历史,感受中国历史的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这其实是我觉得恰恰是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未来的非常大的一种可能性。

  主持人:我们刚刚聊到的都是这种沉浸式体验在文化艺术遗产领域上的一些应用,那么其他领域还有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这种应用?

  王之纲:除了我们对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进行一种转换,给我们的公众以外,对于现在这个时代依然有很多可以去关注的内容,比如说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有非常火的这种文化旅游的项目,对吧?其实文化旅游是结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综合性的一种体验场景。光影技术融入到自然空间当中,在夜间也能提供非常好的体验。对于消费升级来讲,其实一种很好的助力。

  然后从另外一个就除了我们说的文化旅游的场景以外,像文化商业。其实我们知道现在电子商务已经变成一个非常常规的一种模式,我们买大量的东西,其实都是通过我们的手机通过平台上来去购买。其实所以说去现在那些文那些商业场所、商业空间,其实更多的是寻求体验。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我们可以用投影把整个店铺进行包裹,然后在关键的一些,比如说我们之前见过非常有意思的一些设计,比如说一些非常精美的这种首饰,然后在精美的首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投影和光影的一些技术,然后让首饰成为一种可以和我们的场景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一种艺术化的表现,所以可以更好的延伸设计所在消费者心里面的这样的一种内在的精神价值,所以其实在很多层面上来讲,这种沉浸式体验都有非常多的应用。

  主持人:公共空间是另外一个亮眼的应用吗?

  王之纲:对,其实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些都属于公共空间,它的公共性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希望所做的这种沉浸的体验是吸引人能够到达这个空间,并且促进他们产生进一步的文化活动和社交活动。这个其实是我觉得我们做这种沉浸式的体验的最重要的目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展示,它的作用就是想把人聚合起来,然后在这里面重新去创造价值,这才是它的核心的目的。

  主持人:既然想要结合公共空间和虚拟技术去打造这样一个沉浸式体验的环境,那么这个技术的门槛是不是也很高?

  王之纲:其实这些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因为早年来讲,随着工程投影机的发展,最早其实是一个普通的灯泡机,它的寿命是非常有限的,一个灯泡它的寿命就几百个小时,然后它就需要更换,后来你可以看到它的光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激光投影,一个激光投影它的光源寿命可以达到两万个小时,其实这是一个指数级的增长。

  以前就是一台可能这种工程投影机都在上百万人民币,然后现在来讲,其实它的这种价格也越来越平民化,所以可以看到大量的空间里面都是有这样的投影技术的融合。刚才说的像光影来讲都是这种视觉技术。其实我们所谓的信息技术构成的底层交互逻辑也很重要,如果在这个场景里面通过投影也好通过增强现实也好,来去设计很多的这种可以互动可以交互的场景,其实会对于我们的游客也好,对于观众也好,对于我们的体验者也好,其实会产生更丰富的这样的一种连接效应,这样其实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这样一个文化的这样的空间当中,我觉得这其实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我们从信息技术和从视觉技术,包括我们的听觉技术,这些都应该是个整合在一起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单一的某一种世界技术的这样一种开发。

  主持人:从最刚刚开始我们小片我就发现现在可沉浸的空间越来越大了,那么是不是这种可展示可体验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了?

  王之纲:是的,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沉浸式的虚拟技术,它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面有这种应用的这样的场景,特别是其实我就历时两年所参与的这种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设计也非常广泛的应用了这样的虚拟技术,这次在北京的冬残奥开幕式在视觉设计上是非常有亮点的,我们沿用了“同心圆”的概念,其实“圆形”在中国文化里面是一种非常吉祥的寓意符号,其实也象征这种圆满圆融,然后虽然我们表现的对象服务的对象是我们残疾人群,他们可能也许在肢体上不是非常的健全,但是他们的心灵是非常的善良,而且是有独立的这种尊严的这种人格的,所以我们是其实希望用圆形这种圆满的形象来和他们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然后建立一种内在的关联性。

  所以在这个部分来讲,我们在体育场的地面,我们以圆形来构建了非常丰富的形态变化,比如我们可以看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日归,我们可以看到透过宇宙悬窗的地球,我们可以看到记录冬残奥会精彩瞬间的唱盘,所以圆形的空间可以转换成不同的内容和材质,记录不同的故事。这种虚拟技术在以往来讲,传统的舞台美术是无法去实现的,它需要太大量的这种舞美的制作,而且转场的过程这种工序是非常复杂的。

  而现在来讲,通过我们的地面的大屏幕,可以非常轻松的实现这样一个效果。

  然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其实我们都知道首钢其实是这次冬奥会非常重要的赛区,我其实参与了我们科技部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们尝试将很多多媒体的内容,然后关于冬奥的主题的视觉创意的形象跟我们首钢的工业遗址相结合,一方面展示我们的首钢的百年的历史,然后他们给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同时也看到,在这个时代,首钢作为北京重要历史文化地标,它在现在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现在是中国科幻大会永久的举办地,一个首钢工业遗址和科幻相结合,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所以这些部分来讲,一方面可以看到在国家形象的宣传层面上做出非常重要的一些贡献,同时也面向于普通的我们观众,将我们的北京市民拉入到这样的一个以往的过去的工业遗存空间,让地域重新唤醒活力。

  主持人:这也是一个福利了,可以让我们公民可以有一个平等的体验的机会。

  王之纲:对是的,现在每年的应该是10月份11月份其实都是举办中国科幻大会的时间,我们在首钢的一高炉的外立面上进行了非常精彩的光影秀的这样一个设计,然后里面展示了我们的科技冬奥,然后我们的数字冬奥,然后以及我们的未来的以科幻为主题的这样一个宇宙的这种场景,我也希望我们的观众可以有机会能够亲身体验。

  主持人:那么在虚拟现实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肯定投入了很多才有了现在的成绩,在国家层面给了什么样的支持?

  王之纲:其实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来讲国家在科技发展的领域上一直是投入巨大的,特别在信息技术层面上,我们中国的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优秀的企业,其实现在的发展非常的迅速,其实在虚拟现实领域,在光学领域,在很多的数字的这种底层领域,其实都做了大量的基础的研究和建设的工作,其实为未来我们像这种艺术家设计师能够借助这样的平台去创作更丰富的,然后更优质的内容其实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我们作为清华大学的老师,其实一直也在致力于产学研的合作,将最新的技术融入到教学当中,希望我们的学生直接了解到社会需求,然后面对我们的社会需求去创作这种优质的文化内容,这个其实也是我们教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种目的。

    主持人:我们聊了这么多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艺术上面的应用,乃至在国家宣传层面上的应用,未来还可以应用在什么样的领域?

  王之纲:教育方式其实一直在改变,对于知识的传播也发生着不断的演变的方式,最早开始可能也许是口口相传,然后有了文字之后,经过书本来不断的传递我们文化的信息,现在来讲其实信息技术赋予了更多的体验的可能性,所以我们说体验就跟我们的身体相关。

  在未来可以融入更多的这种体验性的内容,让我们的这种知识的传播和教育变成一种言传身教,不仅仅是言传,同时还有身教,就是从身体的体验来感觉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然后转换成我们内在的一种能力,所以这个其实是未来将虚拟技术和我们的教育深度结合的一种可能性。所以这些来讲我觉得其实都有很多的可以研究的这样内容,然后也是我们未来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栏目制片人:智惠群

  本期嘉宾:王之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

责任编辑:田甜雨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