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连接与不连接:智能化生活的反思

连接与不连接:智能化生活的反思
2021年07月16日 11:34 新浪新闻综合

  未来媒体访谈:上次,张志安老师参加智媒发展论坛曾经提出过,要反思“连接一切”的观点,要保障用户“不连接”的权益,两位老师是如何做“连接”和“不连接”的选择?

  张志安:从个人生活体验角度来讲,在不应该连接的场景当中,我会选择不连接。比方说我们在一起采访,要把手机关掉或者至少设置静音。

  我觉得更大的一个问题是社会怎么看待“连接”的问题。技术不断发展,我们看到很多现代性的好处,我们不断应用技术。疫情期间,我们看到很多中老年人不能提取行程码或健康码,我们就说要帮助他,好像一切都移动化、智能化了。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中国有14人,只有10亿网民,我们还有4亿人没有上网,这4亿人,他们的基本权利要得到保证。即便是上网的人,他们也存在“数字鸿沟”。当时参加新浪论坛的时候,我特别强调,出于现代性,就是要“连”接,更好的连接,帮助老年人连接之外,我们还要满足“不连接”的权利。如果我连接不上,你也应该满足,一切智能化付费或在线付费的商店,起码要保留一个或少数窗口给那些无法跟上移动支付、智能支付的人,以及能跟上智能支付,但是不想智能支付的人。其实,我有一种习惯,如果时间多,在很多场景里,我愿意用传统的方式,如果他没有满足,我就要跟他去“杠”。但说实话,我们时间有限,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跟那些场景“杠”。

  武汇岳:前一阵子,我出差去河南开会,有一个教授要扫河南本地的健康码,扫完码之后,还让他用支付宝认证是不是本人,他拒绝认证,就过不了,当时为了这件事情,我们耽误了接近半个小时,这其实反映了一种社会心态,我一旦失去对数据的控制的话,我们就会觉得恐慌,就像刚才张老师说的,我应该有权利来选择,我愿不愿意连接。

  张志安:汇岳老师刚才这个案例给我启发了,我刚才谈的“连接”更多是在线连接(Online Connection)。他刚才讲到的是“连接”背后的一种场景——“数据联通”,第一步扫码,老师是愿意的,第二步支付宝认证,他犹豫了,因为他认为如果只是简要数据的提取,我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涉及到我支付和身份的数据,我就不愿意了。这其实是一种更强的“连接”与“不连接”的思维判断,数据连接对个人的隐私风险会更大。

  本期《未来媒体访谈》节目邀请到了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张志安教授和武汇岳教授一起聊聊智能媒体前沿话题。张志安,毕业于复旦大学,获传播学博士学位。2006-2011年曾执教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4-2020年曾担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会会长,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数字新闻业、新闻社会学、互联网平台与大数据治理等。武汇岳,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现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智媒体传播、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

  完整版视频请移步:未来媒体访谈X张志安X武汇岳:算法本善还是算法本恶?

  来源:封面新闻

   

责任编辑:夏维兰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