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现制饮品逐步替代部分传统瓶装饮料 外卖市场成为新式茶饮主要销售渠道

现制饮品逐步替代部分传统瓶装饮料 外卖市场成为新式茶饮主要销售渠道
2024年06月17日 09:46 中国食品报

  我国饮品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现制饮品的变革,现制茶饮果汁和现制咖啡逐渐取代部分传统瓶装饮料。咨询机构嘉世咨询日前发布《2024现制茶饮市场简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茶饮行业正加快数字化建设,同时也面临消费群体受限、加盟乱象、供应链集中度低和安全隐患等挑战。新茶饮品牌利用自身优势切入咖啡赛道,东南亚市场成为茶饮品牌增长的新机遇。健康理念、经典元素、体验空间、口味升级和海外市场等五大趋势成为茶饮企业关注的重点。

  消费市场进入新茶饮时代

  《报告》显示,在新兴消费需求的助推下,我国正处于现制饮品逐步替代传统瓶装饮料的阶段。细分来看,现制饮品赛道内部也存在渐进关系,现制茶饮果汁在前,现制饮料咖啡紧随其后,在消费习惯逐步培养后,最终有望集体步入现制纯正咖啡时段。

  现制饮品赛道共历经3轮主要的供给升级,分别是1990—1995年的粉末冲调时代,1996—2015年的传统连锁时代,以及2016年至今的新茶饮时代。新茶饮不仅是原料从粉末到真茶真奶的产品升级,更是对品牌建设、渠道管理多维度的一次全方位的升级。

  《报告》认为,现制茶饮本质上是以茶为媒介、对各类天然原材料饮品的一次全面融合创新,打造出多样化的产品形态,提升了饮品的口感、健康性、定制性,对瓶装饮料,尤其是即饮茶、果汁形成上位替代。《报告》预计,新式茶饮店市场通过外卖实现的零售额,将按26.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于2027年实现3476亿元规模,且随着外卖平台渗透率进一步提高,外卖市场将成为新式茶饮主要销售渠道,中国消费者生活节奏加快及当代年轻人的新消费方式,也将促进外卖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此外,《报告》还总结了现制茶饮的几个发展现状:

  平价、高端现制茶市场龙头强势现制茶饮根据价格区分为3个价格档次差异化竞争,平价、高端现制茶市场龙头强势;中端多品牌需求端成熟的茶饮市场中,中端价格带茶饮品牌起步期相近且抓住相同的行业发展窗口期,因此各品牌之间市场占有率差距相对有限,叠加过往高价格带茶饮(喜茶、奈雪的茶)加大活动力度并下移价格带,中端价格带茶饮品牌竞争更为激烈。

  现制茶饮行业区域竞争白热化我国现制茶饮品牌连锁店呈百家争鸣的态势,行业集中度偏低。目前我国现制茶饮门店超38万家,拥有连锁品牌破3000家,top5品牌(门店数计)市场占有率约15% ,top10品牌(门店数计)市场占有率约20%。分区域来看,华南地区竞争最激烈,各地均存在区域小龙头。

  透过区域top10品牌市场占有率数据可以发现,华南地区top10市场占有率最低,不到15%。此外,品牌布局也呈现较强的区域性,如古茗明显以华东、华南、华中为主,书亦烧仙草在西南、华中更为强势等。又如吾饮良品、益禾堂等区域小龙头在部分区域排名前三,但总门店数并不占优势。

  现制茶饮赛道品牌区域属性较强,主要源于鲜果原材料的采购及运输半径限制,蜜雪冰城的领先源于对选品的控制,即鲜果原材料主要围绕柠檬、橙子等易运输、易储存产品。

  茶饮消费场景聚焦休闲场合糖分摄入、社交需求及口味尝新诉求更多是茶饮的消费动力。《报告》认为,茶饮消费更多是一种饮料及糖分需求,更多满足休闲,消费的随机性更强。消费原因决定消费场景,因此茶饮消费场景更加聚焦于休闲场合。

  结合茶饮消费原因分析,奶茶消费休闲属性更为突出,消费场景也多聚焦于聚会、逛街、下午茶等休闲娱乐场合。

  在供给端中,高、中、低端价格带均存在一定规模体量的品牌  中端价格带有着广泛的受众,目前高端价格带品牌逐步下移,10—20元价格带市场需求最广泛。据公开数据,2022年中端价格带茶饮占据整个茶饮市场份额的44.8%。10元以下的市场一方面有着广泛的人群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一定意义上瓶装饮料的替代,因此也出现了蜜雪冰城国内3万家以上的门店规模。

  茶饮企业偏好加盟扩张蜜雪、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都偏好“夫妻老婆店”形式加盟,同时加盟商需要全职负责门店各项工作(或者至少在开业的一段时间之内),授权加盟商使用品牌开设门店并销售产品,加盟商从公司购买物料及设备用于日常运营,自负盈亏。从加盟政策对比来看,疫情后各家加盟政策均有放宽,降低开业门槛,“加盟+下沉+全国化”趋势持续。

  一线城市近半数消费者已是无糖茶饮深度人群  《报告》提出,北上广深等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用户消费意识深度渗透,快速积累庞大的无糖茶饮料消费客群,深度人群占比都超过40%。从消费者的购买黏性来看,在一线、新一线城市以及二线城市中均有超过50%的消费者近半年内购买行为更加频繁,无糖茶饮用户活跃度高。

  下沉市场现制茶饮店数量迅速增长 目前现制茶饮店在我国三线及以下城市覆盖程度有限,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现制茶饮店门店密度仅为每百万人247家店,远低于一线城市的每百万人460家店,低线消费者对现制饮品的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

  以终端零售额计,三线及以下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2年的732亿元增长至2028年的27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24.6%,在所有线级中增速最快,于2028年占我国现制茶饮店市场总体规模的51.5%。我国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现制茶饮店数量正迅速增长,截至2023Q3已达24万家。

  新茶饮商家切入咖啡赛道 数据显示,去年,49.4%消费者考虑因健康减少新茶饮消费,且茶饮饮料“尝鲜”属性更强,24.1%的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创新不够而减少茶饮消费。

  对此,《报告》认为,现制茶饮与现磨咖啡品类相似度较高,新茶饮企业跨界咖啡具有天然优势。基于原料供应商、研发能力、商业模式、营销渠道等原始积累,新茶饮商家借鉴现制茶饮的产品结构,将水果、椰奶等茶饮原辅食材与不同类型的现萃咖啡排列组合出创新产品。

  出海东南亚打造茶饮品牌第二增长曲线  2022年,中国和东南亚的现制饮品消费量在饮用水分摄入总量中的占比均只有约1%,显著低于美国、欧盟及英国、日本这些发达市场平均17%以上的占比水平。

  中国和东南亚的人均现制饮品年消费量分别为18杯和13杯,而上述发达市场平均超过260杯。预计到 2028年,中国和东南亚的人均现制饮品年消费量将分别达到52杯和36杯,提升至2022年的近三倍水平,行业增长空间巨大。以终端零售额计,东南亚现制饮品市场规模预计将以20.3%的复合年增长率,从2022年的163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494亿美元,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增速最快。

  茶饮行业加快全链路数字化建设互联网浪潮下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围绕数字化管理技术,未来门店运营、原材料供应及会员管理等环节均有望全面实现数字化。部分头部品牌已不再满足于第三方服务商的系统与服务,开始自己的信息化道路探索。点单、消费方式的变化,倒逼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头部新式茶饮品牌信息化布局基本完成,包括采购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物流数字化、存货管理数字化、门店运营数字化,以及销售渠道数字化、总部数字化等。

  行业应重点关注五大趋势

  《报告》提出了现制茶饮行业面临的四大挑战和茶企应该重点关注的五大趋势。其挑战表现为:首先,消费群体受限。新茶饮作为年轻人所喜爱的休闲茶饮,但并不是居民生活中的必需品,消费者对新茶饮的消费需求存在较大的需求弹性空间,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另外新茶饮所吸引的仅仅是具有消费能力的年轻人,新茶饮的产品能够覆盖的消费群体并不广泛。其次,加盟乱象严峻。目前的茶饮品牌采取加盟经营的模式来扩张门店,加盟模式的经营方式不利于企业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同时在加盟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乱象问题,一些代理公司会利用加盟的形式推出假冒的品牌加盟网站,利用山寨品牌以假乱真。最后供应链集中度低。新茶饮企业在供应链上的管理水平对其拓店、产品创新和盈利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茶饮供应链上游产业链集中度低,同时受到地域性及季节性的限制,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此外,我国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亦相对滞后、产业链信息不对称,这也是茶饮供应链发展的一大挑战。

  同时,茶饮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某些品牌因涉及食品安全问题而成为焦点,当品牌利用过期食材、混用新旧食材等低劣操作时,不仅让消费者无法享受到正宗的奶茶风味,更可能对消费者健康带来严重隐患。

  与此同时,行业发展应关注的趋势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一是进入“零香精茶时代”当前,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关注健康理念,开启健康化新浪潮。霸王茶姬正式上线热量计算器功能,支持旗下超30款产品的自定义热量值计算;茶百道推出真鲜奶茶系列,强调无植脂末、无反式脂肪酸等。

  二是热衷经典元素 茶饮界延伸到各类形式,一边是中药奶茶、冰糖雪梨、鲜花烤茶等形式开启流量盛宴;一边是各大品牌持续卷起“茶基底”,主要表现为饮品经典元素的翻红、茶饮产品的品质健康化以及对茶基底等愈发重视等。

  三是打造“茶饮+咖啡馆”的体验空间我国市场并未“抛弃茶文化”,相反,当下的饮品市场正在将茶文化演化出更丰富多元的表达方式,它可以是传统纯茶,亦可以是新茶饮、茶咖、新中式茶馆,底层逻辑是受众不同,产品形式不同。

  四是“清爽不苦涩”口味是品类升级的重点方向 “清爽不苦涩”的口感降低了新消费者的尝鲜门槛,对于无糖茶饮的新用户和浅度用户来说更有吸引力, 是不断扩大无糖茶饮消费人群的核心策略,也将成为推动无糖茶品类升级的重要方向和关键点。

  五是海外市场仍是重要增量赛道我国茶饮品牌需要平衡本土化和差异化,打好“健康牌”“文化牌”“延展牌”,要以文化为核心,以健康为抓手,突显独特性和延展性,进一步助力对海外市场的探索。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