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新闻 > 中国经济时报 > 新闻报道
 


评论:警惕美国经济泡沫骗局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7月30日 13:47 中国经济时报

  美日的经济冲突是美日两国经济利益冲突和政治利益冲突的 集中中表现。在美日经济冲突的背后,有一系列因素促成了美日 贸易战的爆发。归根结底,美国最根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金融全 球霸权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

  美国学者乔纳森?特尼鲍姆认为,传统的"美国体系”一向主 张:政府应该促进科技进步的长期投资,资助基础产业的大规模 发展,开发新的产业部门,同时通过“保护主义”政策来培育国 内生产。因此,政府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积极干预,以保证长期的 生产性投资,控制投机和浪费,并且限制“市场力量”自发趋向 短期利润而损害公众长期利益。但是,约翰逊及其以后的美国政 府彻底放弃了传统的工业经济型的“美国体系”,开始倡导所谓 “消费社会”或者“后工业化社会”。特别是在英国贵族伯特兰 -罗素的影响下,金融垄断寡头开始控制美国。罗素认为,如果 希望世界安全,可能采取的唯一途径是:(1)取消国家的主权, 代之以具有极权力量的“世界政府”;(2)停止工业化的蔓延, 限制采用工业技术;(3)排除科技进步,至少要置于严格的控制 之下。

  美国通过星球大战计划,确立高科技领先地位,同时遏制了 军备扩张的前苏联,应该说,星球大战计划对冷战的结束起到了 至关重要的作用。1988年10月,美国学者拉鲁什曾经预言苏联的 解体和两德的统一。同时,为了控制石油,对石油储量占世界第 一的中东地区实行军事控制。通过诱使伊拉克出兵科威特,而名 正言顺地发动沙漠风暴,达到在以沙特阿拉伯为中心的地区派驻 10多万常驻美军。

  最后,为了达到金融全球霸权的目的,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 措施。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决定放弃支持美元价值的黄 金储备体系,结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货币稳定,开始将金融 体系背离实物经济,大量美元流入离岸市场,形成了所谓的“欧 洲美元市场”。到1979年,美元总量的三分之一在美国境外流通, 而美联储的政策限制了美国国内银行的放贷潜力,越来越多的欧 洲美元开始反流入美国市场,美国的金融政策也日益受制于境外 美元市场,“欧洲美元信用泡沫”成为美国和其他国家通胀的主 要来源。反对工业化倾向的经济政策越来越受到重用,许多大的 基金支持着这种倾向的传播。比如,洛克菲勒和福特等著名基金 中有数以百万计的美元注入到抗议核电厂、道路以及其他的工业 项目的“流动运动”中。

  70年代油价突然增加了4倍,在油价的冲击下,产生了新的 泡沫,第三世界的债务增加了,而发达国家没有采取措施冻结或 者核销这种人为债务,相反,浮动汇率上升到非同寻常的程度, 设在纽约的国际关系理事会(CFR)鼓吹80年代的政策是促进“在 某种控制程度下的世界经济的解体”,该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就 是消灭那些支持第三世界发展工业的力量,通过对各国经济发起 决定性的打击,将为下一阶段的国家经济主权被消除的“全球化” 扫清道路。1979年初伊朗把巴列维政权推翻后,全球油价猛涨到 1973年之前的13倍。

  1978一1982年期间,拉丁美洲国家的官方债务从1565亿美元 增加到3228亿美元,同时超过780亿美元的游资流出拉丁美洲各 国。至8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每年向工业化国家特别是高等英 裔金融集团提供数以百亿美元的净资本。即使如此,第三世界债 务额仍然在增长。1980一1986年期间,第三世界为最初的4300亿 美元债务支付了6580亿美元!除此以外,他们在1986年的未还债 务总和达8820亿美元,到1994年109个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已 经增加到1?6万亿美元。这些主要是高利率和旧债滚动生成的新 债。

  1981年末,拉鲁什提出一系列振兴科技、重建基础产业的计 划。1983年3月,里根政府采纳修订为人们常说的“星球大战计 划”(SDI)。但是,里根政府并没有吸纳拉鲁什的重建基础产业 的政策,而是提出所谓的“里根复苏”,其要点包括:(1)将美 国的国债增加两倍,1989年已经达到3万亿美元;(2)大幅度放松 对银行和金融体系的控制,并且允许大规模的投机操作;(3)鼓 动房地产泡沫。1986一1990年期间,银行对房地产的贷款几乎增 加了2倍,允许投机者通过使用诸如垃圾证券和杠杆收购等方法 收购或者恶意侵占工业企业的资产;(4)用发展中国家支付的债 务和从日本、西欧引进资本来增加资金的净流入。美国在亚洲吹 起新的金融泡沫,即所谓的“日本式的经济泡沫”,旨在推动美 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其中的转折点在1985年9月在美国纽约签 订的P1aza协议。根据协议,提高日元和其他货币对美元的比价。 美元对日元当时贬值25%,到1986年初,几个月之间日元升值了 40%,到1988年日元升值到86%,达到100日元兑换78美分。

  70年代初以来,日元升值历时很长时间而且不稳定,日元兑 美元汇率从1971年8月的360日元(增减l%)升值到1995年4月的8 0日元,导致所谓的“日元升值综合症”。日本极权开发主义(d evelopmentalauthoritarianism )为了加快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 实行了赶超战略。赶超战略强调工业基础设施和技术的不断升级, 却牺牲了社会生活设施的建设,如住房、公园、交通、污水处理 系统和城乡环境等等。1964年日本出口总值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 到了1995年已经远远超过了四分之三。而美国同期则从世界上最 大的债权国变成了最大的债务国,贸易赤字激增,1996年美国经 常项目赤字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这与五、六十年代作 为净债权国的美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 认为日本进行了“不公平”的国际竞争。特别是,美国学者竭力 劝说外国货币,尤其是日元对美元的升值。这是日元升值综合症 的主要原因。

  其实,美国多边经常项目余额赤字的原因在于国内储蓄与投 资失衡,并非某个贸易伙伴进行不公平贸易的结果。日本政府的 投资支出水平非常高,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而日本政府 储蓄水平一直是正数,加上非常高的私营部门的储蓄,日本国民 总储蓄率占GDP的比重达33%左右。美国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私 营部门的储蓄都很低。八、九十年代,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的净储 蓄相当有限,而联邦政府支大于收,缺口约占GDP的3%。民间储 蓄方面,美国家庭的储蓄水平根据经合组织的估计1994年居民储 蓄率只有4.2%,是7国集团中最低的。日本的居民储蓄率则达到 了14?9%。总之,在1993年日本国民净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 例为18?3%,几乎是美国3?8%的5倍。

  贾蒂什-巴格瓦迪把美国的症状归纳为“巨人萎缩综合症” (diminishedgiant syndrome)其特点在于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 竞争中败给日本,受贸易赤字的压力,美国政府更容易接受产业 集团的游说,采取类似民粹主义的做法,强烈要求日本制造商降 低竞争力,具体手段包括:实施自愿出口限制;利用反倾销诉讼, 随意增加外国企业的成本;制定301条款,单方面要求其他国家 向美国开放市场,即所谓的“自愿扩大进口日”(vo1untary im port expansions),甚至把日元升值作为降低日本企业竞争力的 “高招”。

  从70年代未开始,日元进一步升值的预期使得日本的利率比 美国同类利率低约4个百分点。在1970一1994年,日元对美元升 值了250%,这是美国贸易伙伴国货币的最高升幅。然而,1987 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敲响了警钟。这次日本的泡沫经济的破灭, 不仅使日本经济面临崩溃,而且阻碍了长期资本流入美国,美国 经济失去了动力,因此,1991一1992年美国也出现了信贷危机, 经济出现周期性衰退。整个90年代,日元升值预期及随之而来的 通货紧缩抑制了日本的私人投资和消费,同时也减少了日本对美 国的"正常贷款"加上德国的统一,欧洲的资本流入美国也相应地 减少了。伴随着美日两国贸易争端的加剧,美国抱怨日本没有开 放市场,对农产品和金融市场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不公平地对待 美国企业,因此采取美元贬值,直接间接限制日本出口。强制日 本扩大从美国进口等手段,减少贸易逆差,其结果是日本的经济 从相对的通货紧缩变成了绝对的通货紧缩,日本经济陷入严重的 衰退,同时,美国经济由于缺乏资本输入,自身储蓄水平较低, 经济失去活力。

  美国经济学家拉鲁什认为日本的问题关键起源于布热津斯基 原则。当时,日本、德国和其他国家策划对亚洲。拉丁美洲和非 洲进行大规模投资。但是,美英希望西方国家非工业化,同时竭 力阻止贫穷国家工业化。布热津斯基曾经告诉日本:我们不能帮 助墨西哥,因为美国无法容忍边境周围出现一个新的日本。

  1975年日本对第三世界的出口不断增长,超过了对美国和其 他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但是,1978年美国的布热津斯基施加压 力之后,日本对第三世界的出口出现了衰退。同时,日本全球基 础建设基金还放弃了向发展中国家投资5000亿日元的计划。而将 其海外投资的三分之二,转向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消费品和房地产。

  历史上,威尼斯金融家们曾经反复运用泡沫经济骗局,先是 蓄意制造资产价格的虚假膨胀,诱骗当地投资者纷纷投入陷阶, 获利后便撤资触发泡沫经济崩溃,让当地投资者陷入恐慌,纷纷 抛售,再趁火打劫廉价收购当地资产。如果说,17世纪威尼斯银 行家采用这种泡沫骗局,廉价地获取了伦敦金融界的控制权,1 9世纪又获得了华尔街的金融控制权。那么,未来的21世纪金融 投机家将通过泡沫经济攫取全球金融控制权!我们应当对这种倾 向保持足够的警惕。(荆林波)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新闻 > 中国经济时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