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元庆作画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3日05:06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
智秀琏 陶元庆(1893-1929),字璇卿,浙江绍兴人,美术家,曾为鲁迅的《坟》、《彷徨》、《朝花夕拾》、《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等著译作封面。鲁迅对他极为赏识和重视,在一封信中,就这样写道:“陶元庆画的封面很别致,似乎自成一派,将来仿效的人恐怕要多起来。”鲁迅的与陶元庆相识,系经许钦文介绍。在鲁迅日记中,就有着二人交往的许多记载。当陶元庆去世,许钦文写信告知后,鲁迅于日记中即记下了准确的时间:1929年8月6日午后8时。 陶元庆与许钦文是很要好的朋友,不仅同过学,共过事,而且有同室共眠的经历,所以对陶元庆的作画,也就有极深入的了解。他说,陶元庆从小就爱国画,花卉仕女都画得不错,还在小学里读书时就出了名,进上海专科师范后,这才注意学油画,向陈抱一学习,备受赞扬,说他善于用单独看像是肮脏的颜料,配合成鲜明的对照,造成开朗的画面,笔触像刀锋般强有力。 陶元庆作画之前,会酝酿好久。据许钦文说,陶元庆“有时躺在床上摇动着两脚吟诗,这是为着准备作画,考虑怎样构图,怎样配色。这时,是不好随便去打断他的思路的。”陶元庆有幅突出的画作《大红袍》,鲁迅对这幅画的评价是:“有力量;对照强烈,变调和,鲜明。握剑的姿态很醒目!”认为这是一幅难得的画,“应该好好地保存”,并说:“钦文,我打算把你写的小说结集起来,编成一本书,定名《故乡》,就把《大红袍》用作《故乡》的封面。这样,也就把《大红袍》做成印刷品,保存起来了。”许钦文说,鲁迅的确是为了保存《大红袍》,而提前编印《故乡》的。 那么,这幅画是怎样作出来的呢?许钦文在一篇文章中对其始末作了记载。一天晚上,他们二人到北京天桥看戏,戏是古装戏,剧中人多半穿着单色的青衣、绿衫或者大红袍。看完戏,已是半夜,回到住处,陶元庆躺在床上,一夜没有熟睡,只是依其作画前的习惯,“摇动着两脚咿咿唔唔地吟诗。”第二天一早,不洗漱,不吃早点,就忙于在临时拆开的两个旧信封反面拼凑起的纸上作画,直到傍晚,《大红袍》终于画好了。画好后陶元庆很高兴,听许钦文说好后,更是高兴。后来陶元庆说,《大红袍》那半仰着脸的姿态,是得自绍兴戏的《女吊》,去其“恐怖美”的病态因素,保持悲苦、愤怒、坚强的神情;蓝衫、红袍、高底靴,是古装戏常有的;握剑的姿势采自京剧的武生,最后“加以变化,统一表现就是了。” 陶元庆还为鲁迅画过肖像。这肖像陶元庆画得很下功夫。“画画,擦擦,再画画。有时忽然停止,躺在床上,摇动着两脚吟一阵诗,一跃起来再画。”甚至一下子把几天辛苦画下的统统擦掉重画,终于得神形俱像,为鲁迅先生所珍惜和珍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