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5日10:24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 ||||||||||||||
浙东是一块神奇而富有魅力的土地,上至7000年前的河姆渡史前文化,下至秦、汉、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能在这块土地上找到华夏文明厚重而清晰的足迹。 以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万斯同等为代表人物的明清浙东学术文化,是一种内蕴丰富的历史文化,它在哲学、史学、文学和科学诸领域都有独到的建树,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明清浙东学术文化是浙东文化的核心和内涵之所在,是历史赐予我们的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在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作为吸收外来文化最为积极、最有气魄的地域文化,浙东学术文化在不断的集长补短、博纳兼容中释放出创造文化形态的潜力,并驱使自己不断走向辉煌,从而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浙东文化不仅以其独特的文化载体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其厚重的文化意蕴铸成了流传不衰、极为宝贵的人文精神,这些品格和精神对现代区域文化的建构有着积极重要的现实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进一步深入挖掘明清浙东学术文化的内涵,进一步阐释浙东文化的时代意义,努力弘扬浙东文化的长处,竭力规避地域文化所带来的惰性与锁定效应,无疑是一件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研究价值的工作。 今天,“开拓创新”、“博纳兼容”、“经世致用”已成为经典性的文化学术原则。作为浙东学派的学术后裔,我们应该积极地继承它、用新的时代精神去阐释它,使它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发扬光大。(龚烈沸) 届时,包括来自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和台湾、香港地区在内的海内外百余名学者会聚一堂,通过学术研讨和交流,挖掘浙东学术文化的科学内涵,明确浙东学术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地位作用,推动国内外浙东学术研究的交流,扩大浙东学术文化的国内国际影响,藉此提升宁波学术文化的品位。 研究浙东学术文化的当代意义 纪念文化名人 今明两年,是著名思想家、姚江学派创始人王守仁诞辰530周年,浙东学派创始人黄宗羲名著《明夷待访录》完稿340周年,浙东学派重要人物、经学家万斯大诞辰370周年,浙东学派重要人物、著名史学家万斯同逝世300周年。藉此良机,举办明清浙东学术文化国际研讨会,有利于引起海内外学者对研究浙东学术文化的关注和参与。 提炼文化内涵 宁波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海内外产生过巨大影响。传统历史文化具有以浙东文化为核心,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的文化特征。海内外学者共同研究浙东学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价值,有利于宁波优秀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推进宁波文化建设。 挖掘文化动因 研究浙东学术文化,能激发人们对宁波现代经济发展动因的密切关注,推动学术界对宁波发展文化动因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更好地促进浙东学术文化与宁波当代经济社会的融合,为加快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文化动力。 建设先进文化 研究浙东学术文化,也是宁波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通过浙东学术文化的学术研讨,将推动学术成果的产生和运用,努力做到融通古今中外,实现宁波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从而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扩大宁波影响 海内外学术界对浙东学术文化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对产生于宁波的历史文化名人十分仰慕,举办国际研讨会,将加大我市与海内外的文化交流,不仅能够吸收、借鉴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引起国际学术界对宁波文化的关注,且有利于宣传宁波,扩大宁波城市的知名度,提高城市的美誉度。 浙东学术文化 北宋庆历年间,杨适、杜醇、王致、王说、楼郁五学者开四明学术先声,为甬上“儒林之草昧”(全祖望语),史称“四明庆历五先生”。南宋淳熙年间,杨简、袁燮、舒璘、沈焕四学者史称“甬上淳熙四先生”,他们承陆九渊的心学,兼蓄各家,各有发挥,形成四明学派。入元,史学家王应麟、胡三省等继之。明代,王守仁集心学的大成,开创姚江学派,风靡一时,在中国学术思想、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初,黄宗羲承前启后,师承刘宗周学说,开讲席于绍兴、宁波等处,开倡浙东学派。嗣后,万斯同、全祖望等名家辈出,成为浙东学术思想的创新时期。学风所及,余绪相继,对后世学者颇有影响。 姚江学派 因学派创始人王守仁生于余姚,姚江横贯县境,故名。也因他曾筑室绍兴阳明洞并创办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故亦称“阳明学派”。 王守仁的哲学思想或称“王学”,或称“心学”。尚有与心学创始人陆九渊合称为“陆王心学”。王学以“反传统”面目出现,冲击程朱理学,给当时僵化的思想界注入活力,在明代中后期广泛流行,甚至影响到近代思想发展,还流传到海外。王学为清初至清中叶的浙东学派奠定了基础。 王守仁继承发展陆九渊“心即理”思想,将“吾心”作为宇宙万物本源,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38岁时在贵阳提出“知行合一”说。51岁时阐发“致良知”学说,揭示其哲学核心,认为“良知”人先天具有,人人具有“良知”,并以“良知”为判断善恶道德标准,最终以实现“良知”为道德修养目的。还倡导通过反求内心、消绝人欲的修养方法,达到“万物一体”境界。王守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死后门人所编《王文成公全书》(又称《阳明全书》)中。 王守仁在世时,有姓名可考的弟子计300余人,而再传弟子遍布海内外。阳明学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哲学思想史和明治维新。 浙东学派 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的史学派别,也称清代浙东学派。学派主要人物均为浙东人士,学派“影响后来最大者”多在史学,故也称“浙东史学派”。黄宗羲是学派创始人和奠基者。 浙东学派哲学理论基础是“气一元论”,政治思想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民本主义,主张治学“先穷经而后求证于史”,提出“六经皆史”命题,倡导“经世致用”的治学目的;既不泥古,也不弃古,贵在创新,注重理性思辨;重视历史文献、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和研究,尤重政治思想史和近现代史研究,着力表彰历史人物气节和实际功业;讲求真才实学、独立思考;以“博学实证,质疑求信”、“明经通史,兼贯百科”为学派治学特点。 黄宗羲在哲学上主张“盈天地皆气”,认为宇宙万物皆由物质的“气”所构成,“理”只是气运动变化的条理和秩序。但又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具有泛神论倾向,其政治思想主要见诸《明夷待访录》,从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文化、人才选用等方面系统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阐发“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与臣,共曳木之人”的君臣平等原则,用“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法律平等原则,“人各得自私自利”、“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的人权平等原则。 黄宗羲“学问影响后来最大者在他的史学”(梁启超语),其史学著作丰富,计有汇编前人诗文集类近20种约1000卷、专著(包括编著)类近70种约200卷、自著诗文汇编类近30种约50卷,共计120种约1250卷。除哲学、史学外,于天文、地理、数学、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都有独到研究。 王守仁(1472~1529)明代哲学家、思想家。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余姚人,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创办阳明书院,又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21岁中举人,1499年(弘治十二年)中进士,后任兵部主事。因上疏触怒刘瑾,谪为贵州龙场(今修文县)驿丞,于谪所第三年,一夜“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于是转宗陆九渊心学。创立龙冈书院,受聘主讲贵阳文明书院,始讲“知行合一”说。1510年三月任庐陵知县,十二月调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1512年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次年便道省亲,途中向弟子徐爱等讲述《大学》格物新说与“知行合一”说,后徐爱辑为《传习录》。1521年起巡抚江西,于南昌提出“致良知”说。同年六月任南京兵部尚书。九月归余姚,于龙泉山中天阁会74名弟子,讲授“致良知”说。1529年1月9日(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卒于江西南安,谥文成,归葬会稽山阴兰亭洪溪(今绍兴市兰亭乡花街村)。他精于诗文书法,开创姚江学派,著有《阳明全书》。余姚有他出生地瑞云楼遗址、读书处龙泉寺、讲学处中天阁,龙泉山有阳明祠、阳明亭和故里碑亭等。 黄宗羲(1610~1695)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等,学者称梨洲先生,余姚人。1628年秋问学于刘宗周,与弟宗炎、宗会被儒林学子称为“东浙三黄”。1630年加入复社,后发起声讨阉党余孽阮大铖,几遭杀害。曾偕诸弟变卖家产,组织“世忠营”抗清。兵败后返家隐居,以讲学著述为生。其间始怀疑封建君主制度,萌发民主启蒙思想。1653年(顺治十年)撰《留书》,10年后成《明夷待访录》。1668年受鄞县万泰聘讲学甬上,1670年定址城西管江岸万氏墓庄(今白云庄),即甬上证人书院,从学者百余人,高足有万斯同等18人。1694年作《梨洲末命》,又撰《葬制或问》,遗命薄葬,不循流俗。学识渊博,长于史学,对天文、算术、地理、乐律等均有研究,创浙东学派,开清代史学研究风气。著作以《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四明山志》等为著。今余姚有故里碑亭、梨洲亭、梨洲文献馆、南雷路,宁波有白云庄。 朱舜水(1600~1682)明清之际学者,名之瑜,字鲁屿,号舜水,余姚人。明末及南明时多次征诏不就。清兵下浙,奔走各地,联络义军支援四明山抗清部队,数次东渡日本借兵以图复明室,均未成。1659年受郑成功、张煌言邀,返国抗清,败后侨居日本。1663年(康熙二年),被水户藩主德川光国聘为宾师,向日本学者传讲汉学。1669年,日本初造学宫,他绘图指导建造,事后撰《学宫图说》。又制古祭器等,率学生习释奠礼,改定仪注。1672年,指导编纂《大日本史》。于日本讲学20年,介绍中国服制、礼制、官制、学制、农艺等。为学重效用和事功,主张知识应从生活实践中求得。重视史学,以为“经简而史明,经深而史实,经远则史近”。其学术思想对当时日本倡导水户学派和后来明治维新均有影响。卒葬日本。今余姚龙泉山有朱舜水先生故里碑亭,朱舜水先生纪念碑等。 万斯同(1638~1702)清初经学家、史学家。字季野,号石园,学者称石园先生,鄞县人,万泰第八子。受学黄宗羲,学主慎独,专意古学,博通诸名,尤精明史。1678年(康熙十七年),荐举博学鸿词科,力辞不就。次年,以布衣参史事,不署衔,不受俸,入京修明史,手定《明史稿》500卷,为今《明史》蓝本。居京期间,屡开讲席,启导后学。晚年双目失明,仍口授答问、讲学,卒于明史馆。墓在奉化莼湖镇邬阳观山南麓。尚著有经、史、地理、诗文等集,如《历代史表》、《儒林宗派》、《两浙忠贤录》、《昆仑河源考》、《五礼通考》、《石经考》、《石鼓文考》、《庙制图考》、《石园诗文集》等。今天一阁藏其《明史稿》列传部分手稿10余册。 全祖望(1705~1755)清中期史学家、文学家,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鄞县人。1730年(雍正八年)入京师,被古文大家方苞赏识,从此声誉渐著。1736年(乾隆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借读内阁所藏《永乐大典》,凡欲见未见的珍籍佚本,俱予抄录,开清代辑佚学先河。因得罪权贵,归里读书著述。1748年应聘至绍兴主讲蕺山书院,1751年往广东主端溪书院讲席,1754年寓居扬州,病中仍校著不辍。次年,子昭德病夭,悲恸至极卒。墓在南郊王家桥畔。学术上推崇黄宗羲,并受万斯同影响,研治宋末及南明史事最精,并留心乡邦文献。所著《鲒亭文集》、《鲒亭文集外编》,收明清际碑传,富史料价值。以10年功夫续成黄宗羲、黄百家父子仅完成约十之三四的《宋元学案》,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另著有《经史问答》、《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尤有功于宁波地方文献,搜求、抄录宋《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开庆四明志》。雍正时修《浙江通志》,又续辑《甬上耆旧诗》,编《句余唱和集》,撰《句余土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