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环"今年六十八(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6日15:23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 ||
因病提前退休 魏云今年68岁,按规定她可以干到60岁,但她在1993年就提前退休了。 魏云告诉记者,过去群众文化生活形式少,戏剧非常受欢迎,除非到外地演出,在郑州市内,她一天只演一个晚场就算休息了。《朝阳沟》电影上映后,要求看《朝阳沟》舞台戏的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群众看了电影,还想见演员真人,想近距离地看演员表演,获得更真实、亲切的感觉。这样一来,演员就更辛苦了。 除了演《朝阳沟》这一保留节目,还要演其他戏,并且每年都要排一两出新戏,往往几天时间内就要把一大厚本剧本背下来。所以,他们除了体力上辛苦,精神压力也大。 “文革”开始后,《朝阳沟》中因银环思想有反复,被定性为写中间人物,受到批判。有关人员进行修改,每年改两稿,但先后改了12稿,都没有得到群众认可。有的观众到剧团直接找到演员说,那就不是银环了。魏云也因演过银环这一“中间”人物,而不能再演英雄人物且被停止演戏。后又因群众意见大,让魏云再演。但通知非常突然,要求两天半内就要接戏。剧本里许多内容都改了,“银环”改为“云环”,“拴宝”改为“山宝”。这些人名还不要紧,关键是里面还有许多政治内容,如果说错了就会被认为是政治问题。因记惯了老戏词,要记新词可真不容易。当时的魏云紧张得要命,手不离剧本反复背,直到上台前还在背。头场演出,紧张得她出了一身汗。 如此辛苦下,魏云30多岁时就患上了高血压,到1990年又得了冠心病,开始她不在意,1993年病情加剧,被迫办了病退。 没有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魏云演了《朝阳沟》后,享誉全国,当时每天收到几十封观众来信。因演出任务重,魏云没有时间看信,收信、回信的任务都交给在剧团担任音乐设计的丈夫。当时每封信都回复,因没有复印机、电脑,工作量非常大,后来对于内容相近的来信,丈夫就用复写纸复写回信。当然这些观众来信中不乏求爱信,求爱者中工农商学兵都有,甚至还有干部。对于这些求爱信,丈夫并不生气,认为是观众对魏云的热爱和肯定,耐心给予解释。 魏云在戏剧方面获得了成就和荣誉,但她没有让两个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魏云告诉记者,从事这个行业太苦了。 1951年魏云进入郑州市文工团。1952年文工团转为河南省豫剧院三团,主要演现代戏,所以要求每年至少下乡4个月,加上经常到外地演出,每年在家呆的时间只有四五个月。生过小孩后,为了尽快恢复体形演出,魏云不敢给小孩哺乳,两个儿子都是吃牛奶长大的。大儿子刚会说话时,她从外面回来,儿子不认她,见了她吓得往后躲。儿子从小到大,她很少照顾他们。 魏云认为,儿子已经为戏剧事业受过苦了,不能再受苦。如今,大儿子在图书馆工作,小儿子从事外贸工作,一个孙子已18岁了,明年就要参加高考。 喜欢西安古城 魏云1965年就来过西安。当时是和常香玉等人在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豫剧《人欢马叫》。和当初拍《朝阳沟》一样,每天早上4点就起来化装,一直忙到傍晚七八点,最初3个月没有出电影厂一步。拍完电影,他们在五四剧院进行了一周的演出。 2000年后,魏云的病情得到控制,开始参加各种演出和社会活动。2000年和2002年又到西安演出过两次。魏云说,她不喜欢转悠,这两年去过兵马俑、华清池,大、小雁塔都没有去。但她在车上来回过时,看到西安城市的面貌,感觉西安很规范,古建筑多,人热情,秩序好,西安的河南老乡也多,河南人有了困难,就爱往西安跑。所以,她非常喜欢西安,也非常关注西安,经常通过报纸了解西安。记者金石发自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