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 控诉法西斯野蛮暴行毕加索舍命画出反战杰作(附图片1张)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1日10:38 环球时报
  吴开胜

  1997年4月,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向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的居民专门发出一封致歉信,就60年前德国空军对小镇的轰炸表示“认罪”,并“请求宽恕”。德国人何以在战争结束半个多世纪以后又自揭伤疤,承认自己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曾犯下的罪行呢?这要从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反战杰作《格尔尼卡》说起。

  大屠杀激发构思

  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正处于法西斯反动势力猖獗扩张的时代。在西班牙国内,随着法西斯的日益嚣张,反动军官佛朗哥公然挑起了与共和政府之间的战争,使西班牙成为法西斯分子“最好的练兵场”。此时,早已定居法国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以满腔的热情关注着西班牙国内的战争局势,并利用一切机会支持共和政府的正义行动。不久,毕加索欣然接受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任命,担任了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的馆长,直接拿起自己的特殊武器———画笔,投入了与佛朗哥一伙的战斗。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正在毕加索苦苦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与佛朗哥势力狼狈为奸的德国法西斯分子,仅仅为了试验其新式炸弹的威力,悍然出动43架飞机疯狂轰炸西班牙北部城镇格尔尼卡。轰炸从下午4点30分开始,持续了3个多小时。肆虐横行的德国飞机几乎把格尔尼卡镇夷为平地,致使当地7000居民中有1654人死亡,889人受伤。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动了画家毕加索的心。他当即决定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者的哀悼。

  用生命进行创作

  格尔尼卡惨案发生后,毕加索收到了母亲从巴塞罗那捎来的信,说离她居住地方只有几米远的一个修道院也被炸毁了,一连几个星期,她的房间里都充满了臭烟,熏得她泪流不止。这越发激起了毕加索的愤恨之情。为了彻底揭露和鞭挞德国法西斯分子的罪行,他决定创作一幅规格宏大的壁画。为此,他甚至不得不专门找到了一个很大的空房间。当时,毕加索已经年近六旬,又正值酷暑,创造的艰辛不言而喻。在创作《格尔尼卡》的日日夜夜里,毕加索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常常是光着脊梁,穿一条短裤,挥汗作画。一位朋友关心地劝他说:“你是一个伟大的画家,你的生命并不属于你自己,你必须要保重身体。”毕加索回答说:“我是个画家,我更是个正直的人,揭露邪恶也是我的义务。”

  在创作的前几天,毕加索一口气画了25幅草图。为了完成一个满意的造型,他从具体到半抽象,再到抽象,反复试验,反复刻画,几度易稿。至最后完成时,画面已高达349.3厘米,长776.6厘米。特意找来的这间房子已经够大了,但要容纳这幅画,还是很难,画的上端几乎顶到了房子的椽木上。在创造和修改画的上面部分时,毕加索不得不弓着身子站在梯子的顶端,看上去像是在进行空中作业。每次从梯子上下来,毕加索都累得腰酸背痛。他回忆说,有时,甚至感觉“已经没有气力再进行下去,但是,当我听到那些无辜死去的人们的灵魂的召唤,我就又一次充满了力量”。

  在毕加索的创作过程中,他的情妇道拉·玛尔用相机拍下了这幅画的创作全过程。她的这一无意举动真实记录了创作这幅作品的劳累和艰辛。

  备受争议的画面

  《格尔尼卡》运用了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由于这幅画没有表现出具体情节,人物器官又有明显的移位和扭曲,致使人们对这幅作品众说纷纭。

  《格尔尼卡》的画面由几组场面和人物构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画面中心的那匹仰天长啸的战马。只见它怒目圆睁,鼻子猛烈地抽搐着,那夸张的马嘴,露出了短剑般的舌头,正在竭尽全力地嘶鸣。马的下方,躺倒着一个手持断剑的男士。他的身躯与他手中的武器一样,已经残缺不全,但那只紧握利剑的手,似乎在表示人民不会轻易放下武器,誓与残暴决战到底。最令人震惊的还是画面中的几位妇女:一个瘦骨嶙峋的母亲,双手托着惨死的婴孩,仰目苍天,欲哭无泪;另一位妇女从高高的窗口中伸出长长的手臂,手持一盏油灯,似乎想要照明眼前发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切;从燃烧着火焰的房子里又掉下来一位妇女,她那面孔因绝望而变了形,那双痉挛的双手,似乎在祈求什么。此外,画面中那个表情麻木的牛头和那盏犹如太阳的电灯,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格尔尼卡》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曾经有人专门问毕加索那匹可怜的马和那头牛是否代表着受难的人民和杀人的法西斯?他回答说:“那头公牛不是法西斯,但它是残暴和黑暗。”针对人们对《格尔尼卡》的不理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造谣说毕加索是公开支持共和,背地里支持佛朗哥。尽管至今人们都对这幅画的意思争论不休,但是对其反对战争、呼唤和平、控诉法西斯罪恶的立场和主题却没有任何异议。

  展览引起世界轰动

  《格尔尼卡》在巴黎展出后,引起巨大反响。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互相诉说着他们从画中感受到的“觉醒的力量”。当时正在读法律专业的小说家洛德·罗伊说:“我被画中的暴力惊呆了,心中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焦虑。”超现实主义诗人米歇尔·莱里斯在谈到他的感觉时说:“在一个犹如‘潘多拉匣子’的黑白长方形里,毕加索向我们显示了深刻的悲哀———我们所爱的一切行将灭亡。”

  接着,《格尔尼卡》又在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每到一处,参观者人山人海。随着这幅画的影响越来越大,法西斯反动势力也越来越感到它像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在各地展出期间,均有极少数法西斯分子混杂其间,妄图寻找机会毁坏画面,但都没有得逞。

  由于毕加索的画作和言行,他成了德国纳粹最痛恨的艺术家,一言一行都受到了秘密警察的监视。但是迫于毕加索的国际声望,纳粹分子并不敢杀害毕加索,而是虚伪地拉拢邀请他去德国观光,并声称优惠供应他额外的食品和煤炭。毕加索厉声告诉侵略者:“一个西班牙人是绝对不会感到冷的。我绝对不会背叛我的祖国。”遭到拒绝后,纳粹分子把毕加索列入盖世太保的黑名单。之后,德国人霸占了他在巴黎的一处住宅,并从房间里搜刮走大量的艺术作品。

  美国“借”了40年

  就在《格尔尼卡》展出期间,给整个人类带来空前灾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战争爆发不久,西班牙就沦陷于法西斯之手。为了保护好这幅伟大作品,20世纪40年代,经毕加索本人同意,正在美国展出的《格尔尼卡》被出借给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当然,毕加索并不会把自己这一泣血之作拱手送给美国人,他向公众表示:“一个重获民主和自由的西班牙,是这幅画的当然故乡。”没想到,这一“借”就长达40年。在二战结束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尽管毕加索的祖国西班牙早就恢复了和平和宁静,但美国人仍然以种种借口赖着不还。这成为毕加索晚年的一块心病,他曾多次表示希望能够看到《格尔尼卡》的回归。可惜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还是没有等到这一天。1973年4月,毕加索带着深深的遗憾与世长辞。之后,西班牙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敦促美国政府归还《格尔尼卡》。

  直到1981年,这幅画才按照毕加索生前的遗愿,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图片:

  毕加索著名的反战作品《格尔尼卡》
《环球时报》〔20040830 第27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