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旋风”幕后英雄 郑金标:成就刀郎的汕头人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1日10:47 大华网 |
2004年初,一个名为刀郎的人的个人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横空出世,顿时红透了中国流行乐坛。一个沙哑的略带忧伤的歌喉,几个月间唱遍大江南北。 和全国各地一样,汕头的出租车里、歌舞厅里,甚至街边小店都纷纷扬扬地下起好大的“第一场雪”,人们口中哼唱着《冲动的惩罚》……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刀郎之所以成为刀郎,是因为在他背后,有一位在新疆创业的年轻汕头老板独具慧眼发现了他,并长期为他投资、为他包装。这位汕头“伯乐”就是潮阳成田人、新疆德威龙音像公司总经理———郑金标。 近日,记者对这位刀郎走红的“幕后人物”进行了专访。拨通郑金标的电话,话筒里传来的是一曲悠扬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优美的旋律突然被一声“喂,你好”打断,交谈也就开始了。听到家乡的媒体记者用家乡话问候,远在新疆的郑金标似乎有些意外,也显得格外热情。专访的话题自然从他和刀郎是如何走到一起开始——— 潮阳后生新疆创业 “和刀郎天南地北走到一块儿,确实是缘分……”郑总慢慢地讲述起过去。 1989年,在湖南当兵的郑金标复员之后,回到汕头的一家空白录音录像带工厂当业务员,被派驻到乌鲁木齐的新疆办事处工作。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潮汕人,郑金标一直对音乐尤其是潮汕音乐有特殊的爱好,别看当时的郑金标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可吹笛子吹萧他很在行,直到现在还时不时能露两手。来到新疆后,这个广东佬喜欢上了新疆,也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新疆音乐。 1996年,他创办了新疆德威龙音像发行有限公司。在新疆众多颇具实力的音像批发经营大户中,德威龙是唯一一家在销售经营以外一直坚持从事本土音乐唱片制作出版的生产商,行内总喜欢称郑金标为“阿标”。一方面出于个人的喜好,另一方面,具有潮阳人善于经商血统的郑金标嗅觉灵敏地发现,在有13个少数民族聚集生活的新疆,优秀的民族音乐存在相当大的市场,他很快就盯上了新疆的旅游文化市场。1997年他开始投资制作一部音乐风光片《走进新疆》。然而,无论是开发旅游文化市场,还是开发新疆音乐市场,都面对一个难题:在当时,新疆的本土音乐少,优秀的歌手更少。阿标需要出色的歌手,优秀的制作人。 偶遇刀郎慧眼独钟 一次偶然的机会,郑金标在新疆有线电视台遇上了一个叫罗林的四川青年。 川人罗林是一位苦苦追寻艺术梦的音乐人,之前,他辗转四川内江、海南,成立乐队,搞演出,但都草草收场,最后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了新疆,创建了“罗林音乐工作室”。1998年的冬天,他全力投入新疆原创音乐的开发,希望能够推出唱片,但谁来投资?他曾多方寻求合作,但都碰上“闭门羹”。业务上不去,个人经济也十分尴尬,房租已经3个月没交了,电话也停机了,口袋里剩下的钱只够几天的生活费。就在罗林的音乐生涯陷入落魄境地的时候,郑金标出现了。 阿标之前在电台上听过罗林的节目,很感兴趣。就在那第一次见面中,他问罗林有没有把原创歌曲整理出版的想法,罗林如实道出自己的困境,郑金标听完后说:“这件事别人不愿投资,那就让我来做吧!”一句话,拉开了“刀郎旋风”的序幕。 郑金标告诉记者,当时尽管对罗林的音乐制作水平、作词水准以及唱歌功底不是十分了解,但出于对音乐共同的爱好,他觉得罗林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其次,他的“第六感”告诉他,对罗林投资不会有错,权当是给朋友一个机会。于是,从为郑金标的《走进新疆》制作背景音乐起,罗林与郑金标开始了长达近8年的合作,这8年,刀郎一直担任新疆德威龙音像公司的音乐总监。 屡遭挫折患难之交 “其实,大家只看到我们的成功,却不知道我们曾经有过多少曲折和艰难。”说起和罗林的合作,阿标感慨万千。1998年以后,德威龙每年都投入资金由刀郎制作唱片,从《喀什噶尔》、《丝路乐韵》到《楼兰钟鼓》。这些唱片进入市场后,最多只能保本,大多数是血本无归。2000年上市的《新疆原创第一击》甚至只卖了1800多张。阿标也是一脸的无奈,好不容易卖了两张,还是自己买了去送朋友的。整整一个月,大家都像是被霜打了的茄子,见了面后什么话都说不出来。然而,难得的是,作为商人的郑金标竟然坚持了下来。 郑金标告诉记者说,一般人投资一次失败后绝不会投资第二次,可他不是,他的做法是一次不行,再来两次,再来三次。他对做新疆音乐一直没有丧失信心。更重要的是,阿标一直对刀郎的音乐理想给予了最实际的支持。正是有了这种患难之交,才有了他们以后更大的合作。用刀郎的话说,如果当时阿标放弃的话,那么他们就可以用“满盘皆输”来形容了。 阿标扭亏刀郎出名 2001年,刀郎提出想做一张定位为“旅游纪念品”的翻唱专辑,歌曲以在新疆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为主。经历了多次失败,对于这个想法,郑金标依然点头赞成。虽然《原创第一击》遭遇惨败,后来几张唱片的销量也不尽人意,但阿标对刀郎的艺术水准一直很有信心。虽然这个想法在同行业又是“史无前例”,但像上一次那样,阿标又点头了。他们决定做这张《大漠情歌》的唱片。2002年,这张《大漠情歌》终于悄悄上市了,工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销售终于取得良好成绩。郑金标和刀郎的合作渐入佳境。 2003年8月底,制作精良的《西域情歌》悄然面市,马上出现脱销!也正是从《西域情歌》开始,罗林开始以“刀郎”的名字来面向广大歌迷。《西域情歌》上市10天左右,发行量超过了2万张,不到两个月,市面上已经卖出了7万张,新疆的大街小巷开始传唱,出租车司机几乎人手一张。除了新疆外,山东、广东等地的音像市场也已飘扬起刀郎的歌声。那段时间,最忙的人就是阿标。他一个人拿两个手机,总是奔波在乌鲁木齐和广州之间,坐飞机的频率就像是坐中巴车。 2004年1月,《刀郎》正式发行,主题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在2004年的新年里传唱全国。《刀郎》以突破1000万张的销量谱写出新疆流行音乐的神话! 在铺天盖地的音像世界中,市场以自己的方式,甄别出了优劣和真伪,并且给这对默默耕作多年的知心朋友,送来了一份厚礼:郑金标一举扭亏,刀郎一举成名。 麻辣川人爱上潮菜 “在工作上,我和刀郎是合作伙伴,在生活中,我们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说实在的,如果不是彼此间互相理解互相探讨,达到一种默契的程度,也不可能有今天。”说到“朋友”二字,郑金标总是带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的确,患难与共的经历,让这个传统的潮汕人和一个“辣味”十足的四川人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郑金标说,和刀郎合作这么多年,印象中没有过红脸的时候,大家有商有量,真诚交流,感觉特别开心。虽然远离家乡这么多年,又是来到一个风土人情、饮食习惯和汕头迥然不同的地方,但他对老家的潮州菜一直念念不忘,经常带着刀郎吃“潮州海鲜大排档”。如今,在阿标的影响下,刀郎也喜欢上潮菜,还学会了几句潮汕话。 别看刀郎的歌声充满了忧伤和沧桑,其实生活中的刀郎爱笑,也很爱说俏皮话,有时候还爱捉弄人。郑金标的普通话总夹杂着一股潮汕口音,只要阿标在场,刀郎就会怪声怪调地模仿他的潮汕口音,笑得大家都直不起腰来。 坚信刀郎会红很久 刀郎还能走红多久?这个问题在刀郎这个名字开始为世人所知的时候就在流行音乐界出现。 “刀郎的音乐一定会很持久。”郑金标用“理所当然”的语气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之所以这么认为,并不因为自己是刀郎的投资者,他从一名音乐人的角度为记者作了一番分析:首先,刀郎的歌都是自己作词作曲,连制作也是自己,这种模式最能体现歌手对一首歌的理解,使每一首歌、每一张唱片都带有自己的特色;其次,刀郎的音乐具有很深的音乐底蕴,唱出浓浓的“新疆味道”。他不是普通的歌手,他有很强的创作能力,这足以支撑他在歌坛走下去,走得很远。郑金标还向记者透露,他们的下一张专辑将在这个月推出,届时,必将掀起又一阵“刀郎旋风”。 一个汕头人远离家乡在新疆创业,一定有很多感受和体会。对此,今年35岁的郑金标说,出外创业确实很艰难,但潮汕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支撑着他奋斗至今,和他一样,在乌鲁木齐,在新疆,还有许许多多的潮汕老乡在开创自己的事业。如今,新疆的许多房地产、饮食行业都是潮汕人在经营,业绩在各自的行业中都属于佼佼者,潮汕人不愧是“东方的犹太人”。据郑金标介绍,在中国音像发行界,潮汕人同样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广东,“做音像”的人七成以上是潮阳老乡。 本报记者罗林晓文/图人物简介谁是刀郎刀郎,原名罗林,1971年出生,四川省资中县人。1987辗转于四川内江、海南等地开展音乐创作,先后创办“手术刀”、“地球之子”等乐队,1995年来到了新疆,组织“冰点”乐队,随后又组建“西北音乐工作室”、“罗林音乐工作室”制作广告音乐。1997年,刀郎为《走进新疆》制作背景音乐,刀郎开始与郑金标长达近8年的合作,担任新疆德威龙音像制品有限公司的音乐总监。从2003年开始,刀郎陆续推出专辑《西域情歌》、《刀郎》,好评如潮,受欢迎程度引起国内流行乐坛一阵“地震”。“刀郎”的名字源于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的麦盖提县,因为罗林的声音特点和麦盖提县“刀郎人”的声音很相似,沙哑中带着清亮,刀郎歌舞质朴、热烈、奔放并充满神秘色彩,因而罗林以“刀郎”名字面对广大歌迷。(来源:《汕头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