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洪崖洞设计方案亮相 1.5亿重塑清明上河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1日14:39 新华网 | ||||
位于渝中区的洪崖洞传统街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但其调整后的设计规划方案却一直秘而不宣。昨日,记者从渝中区规划分局“打探”到了最新的重庆洪崖洞传统民居风貌区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 据了解,洪崖洞的设计者是深圳华筑工程重庆公司和重庆大学人文学院。其设计方案是集旅游、酒吧、餐饮、商场、娱乐、艺术中心、小型博物馆、画廊、剧场为一体的大型地区性文化商业、旅游中心,并试图通过民俗、军事、码头等诸种文化的交织与演绎,及不同元素的奇妙碰撞产生具有魔幻特质的空间蒙太奇,进而塑造具有重庆历史及当代特色的大型民俗风貌区。 为将洪崖洞重塑为如“清明上河图”一般的繁荣景象,该设计方案对洪崖洞传统风貌街区进行了投资估算。估算的工程总投资为15763.35万元。 规划避免大挖大填 在设计方案中,专家们强调,洪崖洞的总体布局一定要符合规划、消防、环保、防灾、减灾的要求,并严禁大挖大填。 据了解,洪崖洞区段属于河岸坡地貌,地处嘉陵江坡侵蚀岸。根据统计,区段内共有滑坡1处,危岩8处,其中有6处处于不稳定状态。规划专家们认为,设计中场地尽量保持原貌,减少挖填,在节约工程造价的同时有利于对边坡岩体的保护,避免因为施工诱发山体地质灾害。同时,顺应台阶地貌修房筑路,使建筑群保持原有山城民居的特色,体现出建筑群良好的视觉形象。 方案突出倚岩风貌 洪崖洞片区滨江倚岩,具有重庆作为山城江城的典型景观特色。昨日,本报记者邀请专家就设计方案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地下过水地上错落 据介绍,洪崖洞核心区建筑平面分为地上11层,和地下负一层的过水层。过水层在枯水期还可以作为车库进行利用。地上各层的主要功能为:街道、车库、变电所、商场、餐饮、娱乐、旅游购物。由于建筑是根据场地倚山傍岩逐级而上修建,该建筑在空间上的复杂性、多意性,展现出建筑的律动美。 三级台阶筑繁荣街区 洪崖洞设计方案中,建筑地块为长方形,建筑按照“一”字型排列,场地南北向高低起伏呈三级台阶状,分为纸盐河街、天成巷和沧白路“城市阳台”三层,并依托这三级台阶形成集旅游、酒吧、餐饮、商场、娱乐、艺术中心、小型博物馆、画廊、剧场为一体的大型地区性综合体。该设计还结合自然地形地貌条件,充分利用地势高差,将建筑物与场地通过错层、吊层以及吊脚楼架空等方式紧密结合,获得层次丰富的外部空间。 古朴建筑记录老山城 昨日上午,记者冒雨来到洪崖洞片区。抬眼看去,整个洪崖洞水气蒙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山城。 记者放眼望去,整个洪崖洞的建筑以老山城建筑为主,吊脚楼居多。从坡底往上看,朝向不同的吊脚楼一幢接一幢地叠在一起,看上去虽不整齐,但自成一格。 洪崖洞还有一条很长、很陡的石板路依山而上,因为年代久远,原本整齐的石板路已被人踩得歪歪斜斜。路旁的野草和居民种植的花草混合在一起,长势茂盛。走在路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居民将自家的杂物堆放在墙角,生活气息仍然很浓重,偶尔还会窜出一两只小猫、小狗。在这里,明代石墙、张培爵纪念碑仍然留在原地,在蒙蒙细雨中述说着这段老城的历史。尽管洪崖洞在现代城市高楼林立中,显得很久很老,但它却储存着老重庆人的记忆,保留着老山城的最醇厚的味道,成为重庆现存为数不多的特色街区。 盐物局旧址落户新家 沉寂多年的盐物局旧址将在洪崖洞传统风貌区再现光芒。记者昨日从有关部门获悉,为了保护盐物局古迹和丰富洪崖洞传统风貌区的文化内涵,重庆盐物局将从重庆饭店旁整体搬迁到洪崖洞传统风貌区内。 市文化局文保处吴处长告诉记者,原位于重庆饭店旁边的重庆盐物局修建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是民国时期四川盐运使署迁驻重庆的历史见证,建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因为其所处的位置因为近年来现代建筑的发展,已经没有办法进行合适的保护。所以“作为渝中最大的文脉开发工程,洪崖洞顺理成章变成了盐物局的新家。” (记者 颜琅 柳姗姗 周丹 实习生 李怡 采写 记者 贺终荣 摄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