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剃头挑子货郎担“ 老物件再现老北京360行(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5日14:47 新华网
  货郎担、银元验真伪器、同仁堂的药罐、六必居的酱缸……300余件已经绝迹,或正在消失的老物件儿,生动记录了清代、民国时期老北京的三百六十行,折射着老北京的商业变迁和市井风情——
剃头挑子货郎担“老物件再现老北京360行(组图)
剃头挑子货郎担“老物件再现老北京360行(组图)
剃头挑子货郎担“老物件再现老北京360行(组图)
剃头挑子货郎担“老物件再现老北京360行(组图)
惊闺叶

  铜点

  手铃

  八卦串铃
剃头挑子货郎担“老物件再现老北京360行(组图)
剃头挑子货郎担“老物件再现老北京360行(组图)
剃头挑子货郎担“老物件再现老北京360行(组图)
香蜡铺幌子

  面粉铺幌子

  镶牙广告
剃头挑子货郎担“老物件再现老北京360行(组图)
剃头挑子货郎担“老物件再现老北京360行(组图)
钱铺幌子

  小糖锣
剃头挑子货郎担“老物件再现老北京360行(组图)
剃头挑子货郎担“老物件再现老北京360行(组图)
炉匠挑子

  银元验真伪器

  2005年东岳庙春节文化庙会上,一个未经媒体宣传的展览却引起参观者浓厚的兴趣。剃头挑子、货郎担、“全聚德”的匾额、同仁堂的药罐、六必居的酱缸……300余件已经绝迹,或正在消失的老物件儿生动回顾了清代、民国时期老北京的三百六十行。系统展出老北京商业民俗,这在京城还是第一次。

  昨天,记者从主办方北京民俗博物馆了解到,“老北京商业民俗文化展”将在春节过后继续展出。同时,民俗博物馆正加紧向社会征集这些日渐稀少的老物件儿。

  春节展出异常火爆

  从年三十儿到正月初七这8天里,“老北京商业民俗文物展”迎来了10余万名参观者,最高的一天达到1万6千人。年轻人边看边问,老年人边看边忆——

  全聚德牌匾前,一位老人讲起当年在店内品尝烤鸭的情景:那时候鸭子个头儿相差很大,所以,鸭子收拾干净以后要拿到客人面前验看,如果满意,客人便用工具在鸭子上或刻、或画些自己所想的符号,或者拴个铜牌。出炉之后,客人要先验看标记,认定正是所选鸭子后,厨师才开始当面片鸭子。

  “老字号”展厅里,讲解员正给观众介绍:“当年同仁堂药店里的地势比店外低,进店要下台阶儿,而不像别的店铺是上台阶,所以同仁堂又有一个别致的代名词叫‘倒下台阶’。还有当年的永安堂药店,店前摆放有泡好的胖大海水,供行人免费饮用……”

  展览的7名讲解员讲得口干舌燥。留言簿上,很多参观者写下“有意思”、“有价值”等评价。

  一年征集文物5000件

  民俗博物馆是本市惟一一家国办民俗专题类博物馆。民俗博物馆馆长韩秀珍向记者介绍,此次展览其实是“老北京商业民俗文化保护工程”项目的成果展示。去年4月,由民俗博物馆承担的“老北京商业民俗保护”项目,正式成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29个试点之一,10月,又成为国家首批任务书签约项目之一。它也是北京地区惟一入选的保护项目。

  2004年1月起,民俗博物馆率先开始征集商业民俗文物。项目启动一年多来,民俗博物馆已通过各种渠道征集到5000余件文物,其中既有工作人员从旧货、古玩市场“淘”来的“宝贝”,又有民俗专家无偿捐赠出的“收藏”,还有普通市民提供的“老物件儿”……博物馆从馆藏文物中精选出300余件拿出来展览,生动地反映出清末、民国年间老北京的商业习俗和市井风情。

  “老物件”正在流失

  清代、民国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密,北京出现了“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其中既包括走街串巷的游商,又包括各类店铺。时至今日,反映老北京商业民俗的文物,有的已经绝迹,有的只能到旧货摊上搜寻。

  “熟悉北京地理掌故的人知道,东岳庙里曾供奉着各行各业的保护神、祖师爷。所以,我们才想到要保护老北京的商业民俗。”韩秀珍的语速很快,或许反映出她保护老北京商业民俗的迫切心情。“困难也很多,有的文物贩子一听说我们在征集商业民俗文物,马上就把价儿哄抬了上去;还有些来自‘汉文化圈’国家的收藏家,他们对收购老北京的东西也很感兴趣。眼看着老北京的商业民俗以及相关的文物在消失、在流失,我们得加快征集的步伐。所以,我们的口号很简单,就是‘行动’。”

  据悉,民俗博物馆向社会征集的文物包括6大类:

  有关商业民俗的史料、文书、档案、老照片等;

  有关老字号的招幌、牌匾、广告、商标、账本、商品包装、各类用具等;

  有关三百六十行的实物用具、叫卖的响器,如:冰盏、铜点、小鼓等;

  有关行业的行规文书、行业神像、祭拜仪式的各类文书、祭祀用具;

  有关商业经营的货币、度量衡、店铺的契约文书;

  老字号传人的口述材料。

  听声就知道是卖什么的

  唤头、唤娇娘、云锣、铜点、小糖锣、梆子、手铃、惊闺叶、虎撑子……对年轻人而言,这些物件的名字听起来都很陌生,物件就更没见过了。

  过去有很多没有专门铺面的游商,他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为了告诉屋院里的居民是剃头的来了,还是卖酸梅汤的来了,许多行业都有了自己专用的响器和吆喝声,展览上所展出的响器居然有十多种。

  那个梭形铁叉叫“唤头”,以铁棒从中弹拨。老北京剃头行业中传说,清初时剃头匠的工具由官府发放,不准私制,唤头一响,百姓都要出来剃头,否则“留发不留头。”

  “货郎鼓”的两边系着小珠,摇起来咚咚作响,货郎所卖之物均为丝线、棉纱线、绣花针等闺房女工必备之物,所以又称“唤娇娘”。

  “云锣”是卖日用杂货的、“小糖锣”是卖芸豆糕的、“梆子”是卖油酱的、“铜点”是盲人算命先生用的、“手铃”是修扇子的……“虎撑子”又叫“八卦串铃”,是铁片翻卷对扣的镯形铁器,中空,内置钢珠,用的时候把它套在3个指头上,摇之作响。相传,华佗曾用铁环撑住虎口,给老虎做了喉瘤摘除术。那个铁环后来就演变为行医的标志了。

  民国也有“信用卡”

  第4展厅的文物不少都跟老北京金融业搭点边儿:积善堂小账,立盛福钱铺的合股账本,平遥蔚泰厚记钱箱,房山县经营合同,北京自来水公司发行的股票、银票、当票……细细研究就会发现,其中不少地方跟现代金融业、商业暗合。

  “小账”——“信用卡”。“小账”是专为常客准备的,手掌大小的折子,便于携带。常客买了店里的东西,无须马上付款,可以先记在小账上。到端午节、中秋节、除夕的时候再统一兑付。有点提前消费再还贷款的意思吧。

  “代金券”——“购物卡”。过年送礼又不知道对方到底喜欢什么,那不如买两张瑞蚨祥的代金券送去。花色、质地让对方自己挑好了。

  “银元验真伪器”——“验钞机”。一根圆木杆,中部系着麻线,一头镶着铜嘴,另一头有一个豁口,用来插银元。拎起麻线,木杆平衡,就说明银元是真的了。

  “漕运出师折”——“从业资格认定书”。旧时每个行业都有行会,随随便便入行可不行,要先拜师,学艺三年,期满后发给出师折。展出的折子是发给一个叫刘希尧的人的,里面详细注明了他的引师、师傅、行会的详细情况。有了这本折子,刘希尧就能干漕运这行了。

  面粉店标榜“赛雪欺霜”

  “响器”是游商招揽顾客的“法宝”,对于拥有固定店铺的坐商而言,“招幌”就是在告诉顾客我这家店里是卖什么的。不仅如此,在老北京的买卖人眼里,幌子还被看作财神的化身,每当开业和过年,都要祭幌子。挂幌子的时候不能叫挂,那得叫请。

  长方形的木板上写着福寿桃酥、南江米条、鸡蛋油糕,这是饽饽铺;三根香烛联挂的是香烛店;一个硕大的铜钱自然是钱庄的幌子。那个木牌式的幌子更有意思,牌子的一面写着两个字“赛雪”、另一面也写着两个字“欺霜”。原来这是家面粉店,以此表明自家的面粉很白。

  男女对话“演”广告

  民国时期的商标、广告、包装也非常有意思。阴丹士林布的“晴雨”商标上,一边画太阳、一边画云雨,意思是可抗“炎日暴晒汗湿雨淋”永不褪色。日光葡萄酒的包装盒上题写的对联,居然包含有延年益寿意思。

  “哈德门”香烟的广告印在了京剧唱本的另一面。人们在看京剧看唱本的同时也翻阅了“哈德门”广告,宣传效果可想而知。

  展墙上张贴的一张民国时期镶牙广告更是生动,画面上一男一女在对话。男的说:“现在本市的前街中间路南,新开设了一个镶牙馆,他们用的器械、材料均是最新式的……”女的回应道:“不错,我刚才由那个镶牙馆里出来,镶了些个金牙瓷牙,的确是做的合适……”试想,把这个情景放到电视上,不也活脱脱一幕现代广告么。

  铁茶罐后的商战故事

  300多件文物不仅记录着老北京的三百六十行,还记录着手工艺人的艰辛、记录着老北京商业的诚信经营、规范运作、礼貌待客。

  同仁堂账簿用小楷毛笔字记录账目,每一笔数字上都盖有印章,表明不可涂改,从中可以看出其严谨的从商作风;在德寿堂生产的牛黄解毒丸的包装上,印有“保证质量谨防假冒”的字样,反映出我国传统的倡导诚信的商业道德观;同仁堂张贴的行市单表明从宣统二年到民国初年,同仁堂的各类中药始终是一个价儿。

  有些文物背后也折射出老北京生意人的头脑和智慧。每届科举考试期间,同仁堂都要向在京赶考的举子赠送防暑降温药,用来包药的纸张就摆在展柜里。举子考上了,很可能成为同仁堂的老客户、大客户;没考上的,回乡一宣传,也算是替同仁堂打了广告。

  商场如战场,可能在老北京的商业活动中也如是。展品中有一个瑞蚨祥西鸿记茶庄的铁茶罐,以卖绸缎著名的瑞蚨祥怎么也卖茶叶?原来,大栅栏里有个澡堂子倒闭了,店面要出售,瑞蚨祥的竞争对手谦祥谊对其垂涎已久,因为只有行业中的佼佼者才能把店开到大栅栏。瑞蚨祥当然不乐意看到这一幕,所以,用尽心思把店面买到手,开了家茶叶店。(记者 侯健美孙戉)

  链接

  潘家园淘宝记

  2004年8月25日,潘家园旧货市场。吕鑫和他的两位同事一到地儿,就忙着东打听西打听:?某某某古玩店在哪里?

  吕鑫他们仨是民俗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员。当天惟一的征集线索正是某某某古玩店里待售的一把长嘴铜壶。

  “你们来晚了,那把壶昨天给一个日本人买走了。”

  一盆冷水当头浇,失望、遗憾之余,吕鑫等人也只好到别家店再碰碰运气。一家家古玩店淘过去,还真有惊喜发现:先是在一家店铺里买下了两杆红木老秤,后又在另一家店铺发现了几幅檀板(旧时常见的响器)。

  一个想法突然闪过吕鑫的脑海:这个店主说不定喜欢响器一类的器物,不知道他有没有“惊闺叶”。

  惊闺叶,又叫铁连,是过去磨剪子磨刀行业所使用的响器。博物馆曾多方寻找,一直未得。

  “您有没有那种类似檀板一样的、有许多铁片吊起来的响器?”

  店老板先是犹豫了一下,而后在一个大铜盆下面拿出一件物品。吕鑫一眼扫去,心中一阵狂喜,就是它了。

  惊喜接二连三。一个锈迹斑斑的捣药罐,在吕鑫的眼中却看出独特的价值:捣药罐大多为铁、铜所制,药捣碎后将其倒出,得花点力气,但这个捣药罐与众不同、匠心独具,在其底部有一活动小孔类似活塞,可以更方便地倒药清理。

  就在将要离开潘家园的时候,一个铜制锔锅让吕鑫等人停下了脚步。眼前这个铜锅有些年头了。大家判断很可能是旧时走街串巷的游商所用的铜锅,它造型简单、质地较轻、传热快、火力要求低、很适合流动的商摊。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又多了一件馆藏文物。

  随后,三人又马不停蹄地直奔兆佳古玩市场淘了一下午,收获也不小:一副年份久、品相好、且保存完好的货郎担,一张宽大的鸿禧挂匾被收入“囊”中;旧时商号常用的天平秤、钱庄常用的大钱柜、药铺里的木药柜被发现、拍照、与古玩商建立联系,列为下次征购的线索……

  天近黄昏,仨人儿心满意足地带着20多件“宝贝”回到博物馆……

  从去年三四月份开始,民俗博物馆负责文物征集的几位工作人员就穿梭于北京市的各个旧货市场、古玩市场,一周要跑两三趟。有时收获颇丰,有时也会空手而回。用他们的话说:“很多东西就是碰。”

  一个珍贵的“德寿堂牛黄解毒丸药盒”就是碰上的——货主把它当作“添头”,白送给吕鑫他们。

  一本少见的“漕运行出师折”也是碰上的——本以为是本旧时银号“小账”,买回仔细研究才发现,它是民国年间漕运行的“从业资格认证书”。

  其实,“得来全不费功夫”只反映了文物征集工作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踏破铁鞋”不辞辛苦才是真正的找寻之道。民俗文物分散在民间,更会在不经意间与征集工作者擦肩而过。吕鑫他们所依靠的,正是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永不懈怠的精气神儿。(记者 侯健美)(来源:北京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