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阿 印度土地上的拉丁风情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00:44 青年参考 |
位于印度半岛西部的果阿,有着迷人的殖民风情。当第一批葡萄牙人在1510年到来时,果阿就开始展露其美丽的自然风貌及和善的民族气息。 搭了将近12小时的火车,在富有节奏的车轮和铁轨磨合声中,我独自沿着印度半岛西部海岸南下。走出车外,来到此行终点月台,发现此刻果阿(Goa)亮晃晃的太阳叫人睁不开眼睛。 在当地人协助下,找到前往帕纳吉(Panaji)的巴士站。帕纳吉是印度果阿邦的首府。坐在略显拥挤的座位上,可以感觉到纯朴的果阿人好奇地打量着眼前这个惟一的外国人,但每当我和他们对视时,他们便假装看别的地方,偶尔有几次来不及将视线转移,于是腼腆却可爱的笑容就冲我而来。 印度土地上的拉丁风情 果阿位于印度半岛的西部海岸,面向阿拉伯海,背靠西高止山,距印度重要经济城市孟买南方约500公里。16世纪初,也就是中国明朝三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舰队下西洋100年后,正值海权时代盛世的葡萄牙帝国,也积极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由于具备天然良港与宽广河道的先天优越条件,果阿在公元1510年第一批葡萄牙人到来时,便已注定成为以后400多年来葡萄牙人在东方殖民的重要据点之一。他们经由此地将东方的香料及物产运回本国,海上商业贸易相当发达,与中国澳门、马来西亚、马六甲同为葡萄牙海外殖民时期重要的亚洲三大港口。 当初,葡萄牙人所占领的果阿范围较今日小了许多,最早只拥有帕纳吉,以及距帕纳吉约9公里的旧果阿(OldGoa),这两个当时的主要城市,皆在曼都威河(MandoviRiver)沿岸,大型船舰可从这里直驶阿拉伯海,便捷的海运成就了它的发展契机。到了18世纪,果阿才逐渐扩张成现在的范围。即使如此,今日的果阿依旧为全印度最小的一个省份,在这个面积37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吹拂着一股与这片古老大陆截然不同的拉丁风情,也为原本就丰富多样的印度,再添缤纷色彩。 除了来自商业利益的掠夺与考量外,葡萄牙人同时也希望将天主教带进果阿。1542年,怀抱着济世胸怀的耶稣会传教士沙勿略(St.FrancisXavier)初次抵达果阿,这位后来也到中国传教,最后死在中国的传教士,通过教育等方式吸引了许多信徒,一生致力于传播福音,不少当地居民因受其感召而改信天主教,也由此奠定了天主教在果阿发展的基础。之后,许多充满热情的年轻传教士也远渡重洋来到这里,甚至在明朝末年,在中国吸收西方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利玛窦,也曾在1578年到达果阿,留居4年后,才至中国传教。 果阿是全印度最晚脱离殖民统治的地区,直至印度脱离英国独立14年后,才于1961年脱离葡萄牙人统治,并入印度的管辖。虽然时空移转,葡萄牙人已经离开这个当初一手规划打造的城市,皮肤黝黑、轮廓深邃的印度人脱离400多年来的殖民奴役,但旧果阿的伊比利半岛风情依旧。 这里是葡萄牙殖民时期最早的首府所在地,直到1635年的一次传染病袭击城内后,殖民政府才将首府由此迁移至帕纳吉。曾经有游客在造访过旧果阿之后,若有所感地说:“看过果阿之后,连里斯本(葡萄牙首都)也相形失色!” 教堂群——震慑人心的文化遗产 在旧果阿一连串的雄伟建筑中,教堂占了绝大部分,显现出殖民时期政教合一的特性。这儿的教堂群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落成于1619年圣凯萨琳教堂(CathedralofSt.CatherinedaSe),堪称千古传颂的一大杰作,属于葡萄牙风格的哥德式建筑,尖拱及簇柱是最大的特色,但仔细观察,外部亦有意大利的托斯卡尼形式,而内部的柱式则为希腊的科林斯式,直到今天仍然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天主教教堂。 来到教堂里面,脚步慢慢沿着长达80公尺的走道踱向祭坛,四面八方透露出肃穆气氛,心头不禁浮上一股敬畏感动。走道两旁以及祭坛后面的装饰雕刻精致富丽,裹上金箔的外表更显尊贵,天光透过彩绘玻璃洒了进来,被誉为全印度有名的艺术佳作之一实不为过。 教堂前树阴下的守卫,懒洋洋地坐在矮凳上,看守着这片宁静的地区。在南印度炽烈阳光的淫威下,此刻任谁都想像只没有作为的老狗,静静地躺在阴凉处纳凉。 守卫旁边摆着一个略显陈旧的冰桶,兼卖饮料给口干舌燥的观光客,这倒是稳赚不赔的独门生意,因为附近并没有商店可以稍作休息。 向他买了一瓶饮料,想要藉此一消暑气,他帮我开罐后便执意要把位置让给我坐,“反正我每天都坐着!”黝黑的脸朝我笑了笑。 海滩——呈现海市蜃楼般的繁华 与旧果阿稍嫌凝重的怀旧风格截然不同,果阿北边从阿瓜达堡垒(FortAguada)到恰波拉(Chapora)的海滩,没有大型教堂矗立其间,只有百分之百的热带景观,阳光、沙滩、椰子树这些编织热带景象必须具备的元素。这里处处呈现海市蜃楼般的繁华与热闹,在炽烈的阳光下,眼前的一切像是随时会被蒸发掉般的不真实。一家家因为观光客而起的旅馆及艺品店林立在街道两旁,提供观光客许多方便,但过多地干扰与商业行为,也容易沦为世俗的旅游通病。 还好,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如此,只要离开邻近海滩的道路,选择一条乡间小路随意走走,便会对这里着迷。也不用担心会迷路,因为这里的道路并不太复杂,很容易便能熟门熟路,一辆辆本田(HONDA)出租摩托车从我身旁骑过便是最佳证明,许多观光客干脆就租辆摩托车,享受更自由的徜徉。 乡村的民居也同样具有欧洲风格,它们多半是以当地红土为建材,红瓦铺设的屋顶,厅房上的雕饰,再加上门前种着香蕉树或是椰子树的庭院,调和出风味独具的氛围,有如一股慢慢释放出来的沉香,淡雅却持久,十足舒缓的果阿式浪漫生活情调。 跳蚤市场——嬉皮风的延续 安朱纳(Anjuna)绵延近两公里的沙滩,质地细致,水温稳定,是这条长长海岸线上最富盛名的戏水天堂,许多来自欧洲的观光客,把这里当做暂时抛开繁务的避风港。沙滩最南边的一角,每逢周三便有跳蚤市场。 跳蚤市场源于上世纪60年代嬉皮风,许多嬉皮客在挑战质疑社会既有的秩序时,看中这里取之不尽的阳光、沙滩,还有物美价廉的异国情调,纷纷来到这里尽情堕落。但是尽管物质再便宜,每天开门7件事可是一件也不能少。为了生活,当年这些一穷二白的嬉皮客,就想出在安朱纳海滩摆小摊子的点子,将自制的手工艺品当成商品贩卖,赚些日常生活费。 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聚集在此的摊位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甚至吸引了远自喀什米尔以及邻近省的商人,直至现在。不过,在这种所卖的物品重复性相当高的市集中,凑热闹的人永远比买家多,大多数拥有摊位的妇女,将自己打扮得异常鲜艳,全身上下叮叮当当红黄蓝紫,反而成为此处另一种引人的景观。 嬉皮客顶着一身标准装扮:梳着麻花辫子头、纹着刺青,打洞的地方比身上的痣还多,还挂了许多的装饰银环,在沙滩上漫无目的地游荡。比起嬉皮运动盛行的那个反战且高唱爱与和平的20世纪60年代,此时的人少了许多,但异于常人的装扮,总是特别吸引人们的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