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独”战烧至德国小城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00:44 青年参考 |
编者的话:《反分裂国家法》将海峡两岸的统“独”斗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这场斗争显然已不限于海峡两岸,也已经不限于大国之间的角逐。德国小城伊尔梅瑙一所大学的校园内,在中国留学生中发生的一场风波,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这场斗争之艰苦。 3月14日,我得到最新消息:伊尔梅瑙工业大学中国留学生自建的中文论坛终于恢复运转。庆幸,不安……我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心情。但我知道,事情也许还远未结束。 晚会:女主持语出惊人 伊尔梅瑙,德国中部图林根州的一座小城。城中的伊尔梅瑙工业大学约有360多名中国留学生,是该校最大的外国人群体。 2005年1月13日,为庆祝春节的来临,伊尔梅瑙工业大学的中国学生会举办了一场联欢晚会。由于有很多别国留学生参加,所以,晚会需要一位德文熟练的女主持人。中国学生会决定邀请来自中国大陆的王某做晚会女主持人。谁也没想到,一场风波就要爆发了。 在主持晚会的过程中,王某在列举哪些亚洲国家也过春节的时候,竟将台湾也包括在内。台下的中国留学生立刻提醒她,台湾并不是一个国家。哪知王某马上说:“台湾不属于中国。”台下随即发出了一片嘘声。王某在嘘声中问道:“不对吗?我说错什么了吗?”她还要继续和台下辩论,不过被旁边的德国籍男主持人拉回。这时她才“妥协”道:“好吧,台湾暂时不属于中国”。 外办:问题没那么严重 晚会结束后,中国留学生就此事在校内中国留学生自建的中文论坛上展开了讨论。留学生们一致批评王某的言行,纷纷要求她为此进行道歉。大家还要求学生会主席出面解决此事。但是,王某死活不与学生会主席通话,并通过朋友带话说,自己从没说过那些话。后经一再劝解,她才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给了学生会主席。不过王某在电话里又说,自己不是那个意思,大家误会了。学生会主席提出让她和中文论坛的坛主张毅沟通,但遭到了拒绝。 1月14日,王某来到学校的外国人办事处(外办),进行单方面的“哭诉”——张毅鼓动学生,对她造成了精神伤害。外办立刻发给张毅一封警告信,称张毅“有在BBS上结党,以政治话题进行人身攻击,对王进行政治迫害”的嫌疑,这样的行为“会导致被劝退的后果”。随后,外办决定在1月26日举行听证会,听取双方的解释并对该事件作出处理。 张毅迅速与外办负责人进行了讨论。后者承认当时他们也在场,并听到了王某的话,但是“不觉得王某的话有多么严重”;相反,中国留学生对王某的责骂“是违反校规的”。 王某:道歉感谢信都想要 鉴于校方态度强硬,部分中国留学生三次召集会议,决定先保住张毅,此后再讨论要求王某道歉事宜。 然而其间王某多次打电话给张毅,提出要张毅个人向她道歉,学生会和张毅一同道歉。学生会和张毅道歉的同时,张毅交出BBS管理权,如若不然将把此事捅上报纸,“让全德国看看中国留学生是多么的无聊”……到最后,王某甚至要求学生会给她写一封感谢信。 针对王某的步步紧逼,张毅回应说,他只能就自己“对管理上的疏漏”作出道歉,最多是就一些论坛会员的“过分言论”作出道歉。但张毅同时强调,他的道歉和王某在春节晚会上的言论是两码事。不久,张毅在论坛上声明向王某道歉。 校长:宣布关闭中文论坛 听证会于1月26日上午9时开始。张毅恰好有专业课,要求校方将听证会延至下午举行,没有得到批准。但是,张毅没有及时得到外办的通知,错过了听证会。王某则带着丈夫来到会场。会上她再次哭诉,其德国丈夫则朗读了翻译成德文的中国留学生的留言……校方在没有听取张毅辩解的情况下,宣布关闭留学生的中文论坛。伊尔梅瑙工业大学校长萨夫则在听证会刚一结束就声称,要开除张毅的学籍。获悉这一消息后,张毅向校长和外办递交了解释信,对自己缺席听证会一事进行了解释。 1月28日,萨夫亲自给张毅写信,再次声称要取消张毅的学籍,同时还要求张毅务必于2月2日11时参加第二次听证会。2月2日,萨夫约见张毅,不过态度稍有转变,承诺将不会开除后者。以后几天内,萨夫发表公开信,谴责了该校的中国学生论坛对王某进行人身攻击及暴力威胁,“伊尔梅瑙大学是无法容忍这种行为的”。公开信还说,假如有关学生继续重复上述错误,将可能被学校开除学籍。 不久,伊尔梅瑙工业大学关闭了大学服务器上所有非德语的论坛。 留学生:这场风波引人深思 伊尔梅瑙工业大学关闭该校中文论坛一事迅速流传,在全欧洲中国留学生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欧洲各大中文论坛纷纷展开讨论,很多留学生还发起了签名活动,以表示对张毅的支持以及对王某的谴责。 随着中文论坛恢复运转,发生在德国小城内、围绕台湾地位问题而爆发的这场风波暂告一段落。但是,在德国乃至全欧洲的留学生仍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作为一名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王某何以也认为“台湾不属于中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外办何以“不觉得王某的话有多么严重”?德国民间的错误观点可能源于他们不了解台湾问题,但王某的言行却让人难以理解。很显然,她似乎已经接受了某些看起来很“时髦”但却不负责任的观点。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欧洲中国留学生的反对之声要猛烈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