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的眼神(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03:5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马行提 柴纯青 2004年12月10日,龙应台应广州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健先生之邀,以香港一所大学客座教授的身份,来“信孚文化讲坛”做报告。趁着这个机缘,我们才近距离结识了这位仗笔天涯的文化女侠。走出文字的龙应台,素面短发,身着粉色开衫,平和随意,却别具自然优雅的风度。在她用地道、温婉的普通话和人交流的过程中,她那明澈的眼睛始终注视着你,目光中始终透着尊重与专注。这个时候,我们忽然感到,先前由文字揣测而来的所谓“勇士”、“学者”的形象,用在龙应台的身上,并不贴切。 到广州的当天下午,龙应台就要求到学校看看。去信孚教育集团下的一家打工子弟学校康乐小学访问时,学校为了欢迎她,特地安排了学校鼓乐队列队奏乐。见到这个场面,龙应台的神情很是惶然,问旁边的陪同人员说:“这是专门迎接我的吗?”陪同人员回答说:“是啊。”她手抚胸口说:“我怎么受得起?我怎么受得起?”接下来她神情严肃地站在鼓乐队前面,专注地望着孩子们演出。陪同人员说:“我们走吧,到会议室去。”她说:“不行,我得等孩子们演出完。”乐声方停,她便向孩子们鞠躬,并对他们的迎接连连表示感谢。孩子们在校园里游戏的时候,龙应台把几个男孩揽在怀里,和他们一起看小伙伴们玩耍,那充满童真与欢悦的目光,让孩子们亲近,让我们动容。 在广州一个有名的去处———麓湖边的簪香馆,我们陪同龙应台晚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关注的,还是龙应台对教育的见解。随兴说到她在《南方周末》上连载的《与儿子安德烈的通信》时,我们告诉她自己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通信的。她觉得很意外也非常感兴趣,忙问为什么这么看,我们告诉她,大陆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要求被严重功利化,孩子成了成就功名的机器;在这种基础上,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单方的,是命令式的,缺乏平等的交流。而您和安德烈的通信,表达了一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理解、交流和引导的方式。比如说到“性、药和摇滚”时,您的态度和做法很值得广大父母学习。 龙应台说,我从来就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想过。作为女性,我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温柔、爱的能量大到儿子哀求“饶了我吧”的母亲。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有我万分的投入,但我从来不溺爱孩子,和孩子们相处是人生的一种缘分。尽管愿意让孩子们保持一块自己的思想领地,当我在儿子的信中看见“性、药和摇滚”等词出现时,当时还是大吃一惊,这是任何母亲必然的反应。我很惊恐地问儿子,你说的这些,是真的还是虚拟的?儿子笑了,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龙应台方才明白,这是他们这一代年轻人生活方式的隐喻,并不是真的,这才松了口气。随后她感慨地说,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作为父母,要弄清楚,这些孩子究竟是真的以这些不健康的物品亲身尝试,还是只是一种隐喻式地表达了自己的声音呢?如果是前者,注定是虚无,会被时代惩罚;但如果是后者,就说明他们的反叛目的是在于“重建”,“破”传统只是为了“立”新见,就值得尊重。 谈到教育,谈到中国教育,永远都无法回避责任的话题。物质生活的富足与否,与一代人对国家和自己的定位及追求有很大的关系。当代大陆学生与香港、台湾的学生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与发展程度不同有关,他们对国家的使命感更强。但是,随着物质主义的盛行,这种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也会被渐渐消融。所以,无论是聊天还是做演讲,龙应台给青年们讲的最多的还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妇女从很远的地方来找我,告诉我她因为读了我的《野火集》而改变了命运。那位妇女因为孩子受劣质奶粉之害,无助之下行动起来,联络了同样遭遇的母亲,成立了一个NGO,保护母亲的权利,保护环境。15年后,该组织成了台湾最大的环保组织……讲完这个故事,龙应台深沉地说:这是一种感人至深的责任与奉献,我尊重她!我们要让莘莘学子明白,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等等大名鼎鼎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太阳星星月亮。那么,不能发巨大光亮的人,可不可以心里想着“哪怕只做一支蜡烛也好”,照亮身边的一圈人,照亮身边这个社会的角落?我们的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滚动着的车,也许总有人在里面自顾自地行乐,但如果百分之一百的人都这样,这辆车就毫无方向地乱冲乱撞。所幸的是,总有人探出头来看看这辆车究竟跑在哪里,这样的人越多,这个社会就越有组织,越有方向。那么,培养出更多的探出头来看路的人,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功能吧? 说完这些,龙应台深邃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似乎在向我们寻求答案。餐毕告别的时候,她又非常认真地和大家握手告别,眼光专注地和每一个人对望。在她的眼前,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下子很重要很有分量起来,于是,她那明澈而温厚的眼神,在自己心里就再也难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3月17日 第七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