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交汇话镇江(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03:5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蔡晓伟 “地雄吴楚东南会,水接荆扬上下游。”江苏镇江市襟带江海,提挈吴越,滔滔不息的长江与绵绵不绝的运河在这里交汇,这个城市,孕育了3000多年的悠久文明。 千年漕运兴城史 第一次驻足镇江境内,长江与运河交汇于一个无名小渔村。这里的江河水流平缓,但千百年来,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却扼住了国家的漕运咽喉、经济命脉。城以漕运而兴,在历史上画下了深深一笔。 镇江濒江临河,其兴起和繁荣,与长江密不可分,也与运河休戚相关。京杭大运河镇江段全长42.6公里,是运河历史上最早开凿的地段之一。秦朝已开凿运河,成江南运河北段的前身。在运输不畅的古代,占据了优越交通的镇江,早在西汉初年就已是万户人口的大县,六朝更成长江下游仅次于建康的第二大城市,以镇江为枢纽的南北水运航线成为漫漫千年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 今天去看,史迹已在变迁中慢慢湮灭,隐入了依河而兴的镇江城。但谁能忽略那段辉煌的历史?隋唐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长江和运河在这里构成了国内最大的黄金十字水道。自中唐始,镇江为漕运咽喉,经这里中转的两浙漕米占全国漕运量的1/4以上。唐置浙江西道,治所就设在润州,即今日镇江,成为江浙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宋元以后,镇江更成南北要冲,承担着全国68%的漕粮中转重任。到了清朝,漕运发展到极致,超过以往历朝。漕运的兴盛直接促进了商贸的发展,李白“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的乐府名篇,杜牧“绿水桥边多酒楼”的诗句,查慎行“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的千古绝调,皆是当时镇江运河城市风貌的真实写照。 荒冢古道野草乡 这个安静荒凉的地方,满眼都是荒漫的野草。只有草中那些三三两两的巨型石雕,隐约告诉人们这里不平凡的过去。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镇江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南朝四代,均与镇江关系紧密。其中宋、齐、梁三朝帝王的故里在镇江,而陈朝开国皇帝发迹前长驻镇江。 现镇江下辖丹阳、句容,境内计有齐、梁帝王陵墓13座。从镇江沿运河向南,悠悠出城,两岸景色渐渐荒凉,已经行至野外。到丹阳,有一地叫“陵口”,便是陵区入口了,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等均安葬于此。每座陵前皆列巨型石兽。这些石兽,大者重达30吨,小的也有七八吨,石料均取自于南京青龙山,经运河运至陵前,就地雕凿而成。石刻线条流畅,刀法洗练,代表了南朝石雕艺术坚实、浑厚、雄秀、优雅的风格,极具艺术价值。其中一只天禄已被原样复制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据学者考证,堪称瑰宝的齐梁陵墓石刻比之著名的唐太宗昭陵六骏还要早上200年。 在已发掘的部分陵墓墓室内还发现有“羽人戏龙”、“飞天仙子”和“竹林七贤”等传统题材的砖刻壁画,是六朝时期浮雕艺术的典型代表,画面用线外柔内刚,运笔圆润结实,层次分明,疏密有致,顺逆有序,使砖刻壁画具有较强的绘画性,现大部分珍藏在南京博物院。荒冢古道,岁月沧桑,留下的不是帝王的威仪,而是艺术家的自豪。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3月17日 第六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