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刚避难灌口越尾山 山下留下“薛家村”?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04:03 东南早报 |
这是一座海拔不过600多米的小山麓,山脚下有一个很普通的小村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座看似普通的山和这个普通的村庄,因为传说与民间故事“薛刚反唐”中的主角有着某种扑朔迷离的关系而一时声名鹊起。传说,薛刚曾逃难到这座小山头并安下身来,他的后代便居住在这个小村庄。 小山麓名叫“越尾山”;小村庄名为“山重村”,因为村民中姓薛的居多,也被外人称为“薛家村”。越尾山在厦门灌口,山重村则属于漳州长泰管辖。 早报记者两度探访寻求真相 早报记者林泽贵实习记者丰晓飞文/图 在闽南一带,“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丁山三请樊梨花”、“薛刚反唐”等民间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也常被当做戏曲题材来演绎。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戏曲演绎,都没有提到薛仁贵、薛丁山和薛刚这祖孙三人中有谁到过闽南地区。然而,近日有传闻说,薛刚曾经逃到厦门灌口双岭越尾山一带避难,并在越尾山上安下身来,繁衍了后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事情还得从双岭越尾山说起。越尾山在厦门集美区灌口双岭村附近,从位于319国道和324国道集美段交接路口处的双岭村出发,驱车向西驶过3公里长的乡村土路,就会到了。 这是一个山势不是很高的山麓,海拔只不过600多米,但却是青山绿水,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因此古时名为“秀岭”。据灌口文史研究者白玉盛介绍,越尾山本来叫做“卧虎山”(“卧虎”在闽南话里一般称为“睡虎”),因为形状看起来酷似一只卧虎。在越尾山半山腰上,有龙公、龙母两座山岭,海拔都在360多米。龙母岭岭顶平坦如台,是天然的登高望台;龙公岭坡陡峰尖,让人望而生畏。龙公、龙母双岭从半山腰上凸显出来,就像卧虎两个耸立的肩膀。如果沿着肩后顺势延伸后看,也依稀可辨虎背和虎臀。据说,由于这只卧在半山腰上的睡虎一直找不到尾巴,就像夹(藏)着尾儿一样,人们后来干脆就把山名改为“越尾山”(“夹尾”闽南音为“越尾”)。 薛刚能够跟越尾山扯上关系,也就在“卧虎山”这个名字,因为灌口一带流传的一个掌故曾提到薛刚逃到“卧虎山”避难,并与扎寨在此山上的女寨主纪鸾英结婚。 话说唐朝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薛仁贵的孙子薛刚,在京城元宵闹花灯时,为救民女痛打当朝丞相张天佐之子张宝,结果误进御灯棚,失脚踢死皇太子,惊崩圣驾,成了钦犯。薛家全家族390多口人因此被抄斩,惟独薛刚只身逃出。 薛刚沿着小路一直往南奔跑到“卧虎山”,正好碰上其父薛丁山的原部下大将纪天成之女纪鸾英。纪天成平乱有功,见到朝廷腐败,解甲归田,隐居于“卧虎山”。因曾有指腹为婚之约,薛刚和纪鸾英便在山寨上喜结良缘。如今龙公岭上尚遗存有古堡门和城墙,有人称其系纪家寨遗址。 “如今,越尾山上还留有薛刚摆设的石头阵。”白玉盛老师指的是龙母岭上一处乱石嶙峋的景观。这一处的乱石比较独特,石面较一般的石头发白,隐约可见五官,犹如白发神仙一般。尤其奇怪的是,龙母岭上就只有这处石头比较集中,而且乱石堆两旁的坡面上几乎未见有较大的石头。 由于龙母岭林木葱茏、杂草丛生,从山脚下眺望,只能看见这些乱石露出的顶部,犹如隐约可见的兵士头盔;在乱石头右侧的坡面上,矗立着七块大石,从山下远观,仿佛半坡上设有七组弓弩手,随时准备射杀进犯之敌。乱石头的前面,有一些石头形状极像猿猴。 据老白称,这些就是薛刚摆设的“战盔阵”和“七星阵”。当年薛刚避难越尾山,为了防止朝廷兵剿,在龙公岭上小心练兵守寨,因为寨上兵力有限,无法全面布防,便在龙母岭上巧布石头阵。所以薛刚因势造阵,专门训练了一批猴子当传令兵,让它们举着红色令旗,在石阵之间来回奔走,迷惑前来讨伐的官兵,使其不敢进犯,从而掩旗而退。在石阵旁边,还可见猴洞。薛刚一面在龙母岭上摆设石头阵,一面还占据地势更高更险更隐蔽的笔架山山寨为大本营。迄今,笔架山上仍保留有寨门和寨墙,据说是薛刚大本营遗址,笔架山因此又被称为“笔架寨山”。 据白玉盛老师称,灌口东辉村有一位非薛姓的老人对这个掌故比较熟悉,“老人还能戏说薛刚”。遗憾的是,当记者按照白老师的指示,赶到东辉村山口庙寻找这个老人时,却获悉老人已在去年过世了。而现在看管山口庙的几个老人也都表示不清楚有这么一个典故。不过,灌口流传的这个掌故倒是跟评书《薛刚反唐》中的情节基本吻合,只不过评书中提到薛刚逃难时最终落脚的地方是一片俊秀的山林,从后文可以推出这个地方是“湖广房州代管的卧虎山”,全文并未见有“福建”“灌口”等字样。因此,评书中说的“卧虎山”是否就在福建境内,乃至就是指灌口双岭的“卧虎山”(即越尾山),还是让人存有疑问。 “可能当时福建地区属于湖广管辖的地方,尚未单列出来。”灌口一位老人这样推测说。不过,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毛蕾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唐朝永徽年间,福建属于江南东道,跟湖广地区丝毫不沾边,而且当时的行政区划设置也不存在湖广。 巧合:越尾山下有个“薛家村” 相传,薛刚跟纪鸾英完婚后,便在纪家寨安下身来,并在卧虎山(越尾山)山脚下繁衍了后代。特别巧的是,如今越尾山的东西边山脚下确实均住有薛氏后人。 越尾山的东侧山脚下是灌口一带,西边山脚下则是属于漳州长泰县管辖下的一个古村庄———山重村。山重村的薛氏族人比较多,而且比较集中。 山重总面积52平方公里,辖13个小组,人口3700多人,可以说是地广人稀。重重叠叠的大山阻碍了山重与外界的交通,山重经济发展较慢,村里的年轻人现在大都到外面去打工或者读书,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薛、林是山重的两个主要大姓,分别聚居于村庄的东西两边。薛姓村民自称为薛氏后人,大约有2800人,超过了村民总数的三分之二,山重村因此也被外界称为“薛家村”。灌口一带的人普遍认为,山重村薛氏就是薛仁贵或者薛刚的后裔。 “薛家村”坐落在一个盆地,四面环山,俨然一座桃花源式的村庄。用鹅卵石铺设的村路和用鹅卵石砌成墙体的房子,仿佛一下子把人带进了童话世界。占地约120亩的鹅卵石墙体古民居形成一个完整的古村落,述说着这个村庄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古村落中用鹅卵石铺设的小巷纵横交错,给人一种“迷宫”般的感觉,一不小心就会找不着北了。“迷宫古民居”旁一棵只剩下空心树干的千年古樟树,通过寄生在它顶端的榕树的枝繁叶茂,来彰显着生命的延续。 良田四千多亩,梅桃李上万亩,“薛家村”还保留着农耕生活和青山绿水的原生态。冬春时节,上万亩梅桃李花开遍山野,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园”。据村民介绍,每年大约从1月开始,山重就进入了鲜花烂漫的季节,每月都将有不同的花事:1月-2月,白梅青梅花开烂漫;3月-4月桃红李白竞妍斗秀;5月柚花暗香浮动。直到5月底,山重村才依依告别了春红。这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水源充沛,以漂流而闻名的马洋溪就发源于此。 发现:“薛家村”与薛仁贵有“缘” 奇怪的是,山重村的薛氏后人似乎没有高攀名人的念头。他们对外人将他们跟民间著名传奇人物薛仁贵的孙子薛刚套上关系并不怎么领情。 原是小学高级教师的山重老人协会会长薛寿椿今年已经78岁了,他说长这么大了,还是第一次听说薛刚到过越尾山,并传下山重村薛氏后人。据他介绍,正史上只有薛仁贵的记载,根本就没有薛刚这个人,连薛丁山都没有。根据有关记载,薛仁贵的儿子分别叫薛讷、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没有薛丁山这个人。薛丁山和薛刚都只是文人笔下的一个人物而已,而且“即使薛刚存在,也不可能跑到越尾山和山重来”。他说,灌口的薛氏也多是近代才从山重分脉出去的,山重都没有这样的传说,灌口更不可能有,估计是现在有人看了一些评书或者故事书后编造出来的。同在山重老人协会的其他几个薛姓老人都知道“薛刚反唐”的故事,但都表示在山重从未听过薛刚逃难到越尾山或者山重的传说。其中,一位94岁的老阿伯说,他从小住在山重村,活这么大岁数,都没有听说过越尾山古时曾叫做“卧虎山”或者“睡虎山”。 对于山重薛氏村民们来说,他们认可的先祖是唐代随“开漳圣王”陈元光南下入闽的中原部将薛武惠。薛武惠是陈元光的姐夫,当时的官职是“行军总管使”,主管粮食和军械的供应,相当于现在的后勤部长。“不过,薛仁贵跟山重还是有一定关系的。”据薛寿椿会长介绍,根据漳州史志记载,薛武惠跟薛仁贵是堂兄弟关系,薛仁贵是薛氏南祖一派,薛武惠则是薛氏西祖一派。关于薛武惠开基山重,族谱里是有记载的,从薛武惠传到现在已经有40多世了。薛氏祖祠至今仍保存完好,已被兼做老人协会的活动场所。 薛寿椿会长告诉记者,山重原叫“三重”,缘于薛氏祖祠后面有“钉顶山”“大陈山”“小陈山”三座山而得名。山重村原有一百零八社,分布在盆地四周山脚下,原为杂姓,以捕猎为主,种粮为辅。薛武惠入闽平定蛮獠之后,便任长泰第一任“世守”(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居住在长泰县城南门。 后来,他觉得山重山清水秀,是一块风水宝地,便定居下来开发盆地平原。薛武惠鼓励百姓种粮,鼓励村民开发山地资源、养猪、烧炭、猎山货等等。薛氏就这样在山重村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闽台一带包括灌口的薛氏都是从山重分脉出去的。 其他遗迹 “复印”三坟墓留谜 根据灌口现有的传言,越尾山之所以状似卧在半山腰上的一只睡虎,是跟薛刚的祖父薛仁贵有关。薛仁贵是我国民间著名的传奇人物,《唐书》中为他列了专传: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薛仁贵随皇帝(唐太宗)征辽东,所向披靡,皇帝赐御马嘉奖其忠。后来,薛仁贵又屡破高丽、契丹,“三箭定天山”击败突厥,被封为平阳郡公。此后,薛家三代扬名天下。 薛仁贵在民间传说中是白虎神。据说,薛刚外出逃难时,薛仁贵爱孙心切,身为白虎神的他,便化身白虎一路暗中保护,并最终隐藏在越尾山山腰间。为了掩藏身份,他便来个藏头去尾,因此越尾山至今仍可辨虎形。有一天,薛刚正在巡视山寨,忽见一只白虎从一个洞口进入,才悟出是他的祖父一路暗中保护。那个洞因而得名“白虎岩”,在集美区后溪镇市第二农场西侧。 据白玉盛介绍,越尾山龙公岭上还有一处被人称为“三叠墓”的古墓,从山脚自下而上,相同坟墓“复印”三座,这是个富有悬念的历史之谜。有些老人甚至猜测此乃薛、纪所修,为的是防止死后被朝廷挖墓鞭尸,故意建造了许多“假目标”以迷人视线。 老白称,龙公、龙母双岭间的峡谷下,有一个天然石洞,曾经有人进入洞内,发现洞内阴暗得很,只得兴叹而出。据传,以前,岭上山寨的强人,如遇官兵搜捕,就会从岭上的一个洞口钻入石洞,再从峡谷下的洞口逃生。石洞是否真有一条通道,可以从岭上贯通到岭下,目前还是一个谜。 龙公、龙母双岭在越尾山半山腰上凸显出来,就像卧虎两个耸立的肩膀。沿着肩后,顺势延伸后看,仍依稀可辨虎背和虎臀,但就是看不出虎头和虎尾。据说,后来人们终于在附近的大厝社找到了虎头,原来大厝社有个名为“九十九间”的大厝就像“虎头”,在“九十九间”的正大门上面还醒目地挂着一个虎头标,现今仍可辨识虎脸的形象模样。 依附于传说的象鹰两石 迄今,龙母岭上仍留下“石象登岸”和“鹰嘴石”石景。相传,白虎神薛仁贵为了保护孙子薛刚,也来为孙儿助阵。他驱使水里的大象和天上的雄鹰,从海空两栖威慑对方。 “石象登岸”是在石头阵附近的一块石头,外形酷似大象。据老白考证,灌口古时为濒海之地。如果想象一下眼前是汪洋一片的情形,那么“石象登岸”就会更显得惟妙惟肖了:石象拱着身子,前双足已上“岸”,而后双足却还在“水”里,整个姿态动感十足。 而“鹰嘴石”石景可能要属越尾山上最奇特的一处景观了,因为从不同侧面看,它就会像不同的东西,而且每个都惟妙惟肖。目前我们只发现三个形状。从东面看,它像“鹰嘴”;从西侧看,它像“灵龟探头”;从山脚下正面看,它又特像“炮管”,老白还开玩笑地说那是从厦门岛内胡里山炮台搬来的。 在“鹰嘴石”背后上头有两块大石头,如果蹲在“鹰嘴石”上往后看,最上面的那块石头只露出一小部分,看起来仿佛是“鼓浪屿上的日光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