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革了“七站八所”的命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05:26 中国青年报 |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曾在乡镇尝试海选干部、党政交叉任职等改革,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咸安区对乡镇事业单位(即通常所称的“七站八所”)进行了一场更为彻底的改革:撤销“七站八所”,全部转制为民营性质的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职工一次性买断工龄,置换身份,退出事业编制;政府花钱买服务,变以往的“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 对“七站八所”的改革是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最艰难的一步。据了解,湖北省有一个镇的兽医站里,竟然挤进57个人。一个县光“七站八所”的人员就有好几千人甚至上万人。 一位最先推动咸安政改的官员评价,“乡镇的巨额运转经费其实是由农民在负担,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是税费改革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 日前,本报记者对这场改革进行了追踪。 撤销“七站八所”,518名干部买断工龄,置换身份,部分干部外出打工 2003年,咸安区开始对乡镇直属事业单位进行整体撤销、转制为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2004年8月,咸安区委、区政府印发《关于深化乡镇办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鼓励转制人员买断工龄、置换身份,变“公家人”为社会人。自愿置换身份的人员与乡镇政府(办事处)签订合同书,领取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后,完全解除与原单位的劳动人事关系。而原来由这些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职能,或者由区直相关部门负责,或者收归乡镇机关负责,或者由乡镇政府定向委托给转制后的企业及中介组织负责。长期性的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在撤销“七站八所”的过程中,有518名干部买断工龄,置换身份。为妥善安置这些人员,改革者鼓励他们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职级、职别不变,社会保险由所在单位支付,但必须自谋职业,每月只领取150元的基本工资。 2001年3月,咸安首次选派187名干部到沿海地区打工两年。5年来,咸安已经连续选派6批共800余名干部外出打工,其中400余名返回,其余近400人仍然在外打工。到现在为止,咸安已经选派了5批打工干部。 人称“打工书记”的向阳湖镇党委书记兼镇长郭冰生说:“我现在随时出去,随时可以找到工作。”郭冰生坦言,官本位思想在自己身上已经破除了大半,“原来看上级脸色行事,对上不对下,注重的是个人升迁和光宗耀祖,所以名利看得很重,一城一池都很在乎。现在我会想,如果在书记位置上干了三五年,河山依旧、面貌依旧,即使自己升迁了,也很愧疚。” 改革前,乡镇领导一年到头都在筹钱发工资,对乡镇公共建设有心无力;改革后第一年,一个乡镇的工资开支就省了近60万元 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 郭冰生说,原来人多,吃大锅饭,责任不明确,事情没人做。而且,由于以前镇里是“吃饭财政”,一年到头,镇领导都在筹钱发工资,对乡镇公共建设有心无力。改革后,去年光工资就节省了近60万元,镇里投到村里的钱有40多万元。 咸安区党组成员、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主任李昌平说,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只有具有农艺师资格的人才能承包,改革可以把真正的农业技术人员留下来,把通过走后门挤进农技站的人淘汰。2004年,水稻病虫害比较严重,但粮食依然增产。改革后,上级布置的工作有人做了,来自上级职能部门的压力也减少了很多。 他告诉记者,乡镇改革奉行两大原则,一是“两减一不减”,即减人、减编,但不减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二是“两变一不变”,即变身份、变观念,但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不变。 “虽然‘七站八所’改成了企业或中介机构,但如果人、财、物不与政府彻底脱钩,就存在反弹和重新膨胀的危险” 一位参与咸安乡镇改革的官员认为,“七站八所”的改革对象其实是受益者,在乡镇财政无以为继的情况下,很多人的工资已经被拖欠多年,现在通过买断和进入社保体系,他们有了基本生活保障。 但他同时担心,虽然乡镇把“七站八所”改成了企业或中介机构,但如果“七站八所”的人、财、物不与政府彻底脱钩,就存在反弹和重新膨胀的危险。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吴毅表示,乡镇改革不能用休克疗法,因为乡镇机构不是一两年内膨胀起来的,也就不可能在一两年内全部“消肿”。 吴毅说,改革必须考虑乡村的政治文化和运行逻辑,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想通过“一揽子计划”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乡镇政权中的弱者在承担改革的成本,有的人在基层政权组织中辛苦工作了一辈子,一下被彻底“分流”、推向社会。这些人若不妥善安置,将可能成为改革的反对者。 作者:本报记者 甘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