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亚平:在广东扛过大包的改革者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05:26 中国青年报 |
宋亚平,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从1999年至2003年,时任咸安区委书记的宋亚平掀起了一场政改风暴。他所主导的党政干部交叉任职及大幅撤并乡镇机构等14项重大改革,一度引起广泛争议。 2000年4月,宋亚平上任不足一年,就在区内力推“五保合一”,全区所有用人单位、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保险。干部每人每月要扣工资额的5%缴纳保险金。有人称之为“劫富济贫”。 2001年3月,咸安区187名干部被宋亚平“踢”到了沿海地区,除每月领取150元基本工资外,他们必须通过打工自谋生路。 宋亚平当时说:“也许有的干部现在会骂我冷酷无情,但将来他们会感激我的。”这种远见和信心源于他自己在广州、深圳等地扛大包、送盒饭的最底层生活体验。1988年,宋亚平辞去省政府的公职,怀揣280元钱,南下广东“淘金”。 “任何改革都是对利益的再调整,总要伤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宋亚平为了维护改革可谓煞费苦心。在咸安的时候他没有去过一次歌舞厅,去理发都要一两个男人陪着。 “被改革损害切身利益的人,会通过从你个人身上的弱点和错误来打倒你,从而打倒你所推行的改革。作为改革的领导者,一旦不注意这些生活细节,看似倒下的是你个人,实际上受损的是改革。” 2003年年末,宋亚平由咸安区委书记调任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据说这种由区委书记直接调至省里的情况在湖北极为“罕见”。咸宁市委书记李明波评价这一举动代表了“上级对咸安改革的一次肯定”,也有人分析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宋亚平的一种“保护”。 媒体对宋亚平最后一次密集报道,也就在这个时期。面对宋亚平的升迁,媒体更多的是担心咸安改革是否会重蹈“人走政息”的“覆辙”。 2003年11月4日,湖北省委、省政府以咸安经验为基础,联合下发17号文件———《关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试行)》,决定在监利、老河口、安陆、麻城、洪湖、天门等7个地方进行试点。这或多或少平息了人们的担忧。 新闻背景 根据有关资料,全国现在财政供养人员和总人口的比例是1∶28。 虽然这些年的乡镇改革在某些方面有一定效果,但是,如果站在政府体制创新与经济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高度来考察,确实差得太远。乡镇政府正处在变局之中。虽然改革方案推进了一轮又一轮,但是,功能职责远没有到位,内部编制和岗位结构的混乱状况倒是有所加深。与此同时,税费改革正在冲击乡镇政府的运行,民间力量成长正在突破原有乡村治理结构,乡镇干部已经处于惶惑迷茫之中,可以说,乡镇政府面临的变数不断增多。当前的乡镇改革犹如一个人走进了一块沼泽地,前进不易,后退殊难。改革说了很多年,不断有所动作,但是基本运行机制没有变,预期目标没有实现;多数乡镇政府困难重重。问题不会随风而去,变革迟早总要到来,或者是主动地改,或者是被动地改。有的乡镇领导人说,“也许,乡镇改革要成功,我们这一代乡镇干部要牺牲掉。就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那么多工人不也做出了牺牲吗?”仔细琢磨这个话,特别是认真观察乡镇政府的运行危机,旧国有企业的影子依稀可见。怎样走出沼泽,乡镇改革面临艰难选择。 (摘编自中国社会蓝皮书《2004-2005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作者:本报记者 甘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