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圣地满眼绿(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采风)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05:38 人民网-人民日报 |
徐琦 蓝天下,湖水如碧,芦苇似海,小船悠悠,穿行于芦苇荡中,不时有水鸟惊起,盘旋欢鸣不绝。耳畔隐隐传来一阵阵悠扬的乐声和激昂的唱腔:“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这就是传说中的沙家浜。如今,在她浓烈的“红”之外,又添上了一抹动人的“绿”,让古镇展现出新的魅力。 和不少的革命老区一样,沙家浜原本也是个偏僻的穷地方,是常熟市最后一个通公路的镇。而沙家浜人却利用这一后发优势,在“绿”字上大做文章,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 芦苇荡是沙家浜最为著名的“红色”标签,昔日的烽火抗日根据地如今已成为苏州地区唯一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而新时代的沙家浜人对这片芦苇荡的悉心照顾,足以使这个华东地区唯一的大型芦苇湿地成为沙家浜的“绿色”标签。沙家浜镇党委书记朱亚辉介绍,改革开放初期,对环保的轻视使慕名而来的游客“到了芦苇荡竟看不到一株芦苇”,这话或许有些夸大,但当时过度地围湖造田的确使芦苇锐减。1999年,沙家浜人一气在这里种下了100多亩芦苇。不光要种还要“服侍”,每年镇政府都要投入资金把一些缠住芦苇的爬藤草去掉,否则它们会把芦苇缠死。目前,这片宝贵的芦苇湿地已经达到2500公顷,并且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区,给沙家浜人带来了一笔不小的财富。据了解,水上游芦荡项目摇船的都是当地红石村的村民,每年摇船都有近2万元的收入,还有不少村里人靠着芦苇荡干起了副业。“种地的少了,钱却挣得多了。”芦苇荡风景区副总经理时永元说。 阳澄湖畔的沙家浜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无公害稻米、水产的主要生产基地,全镇拥有水产养殖面积5万多亩,“青壳、白肚、黄毛、金爪”的“沙家浜”牌大闸蟹更是蜚声海内外。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沙家浜独有的水质。”沙家浜镇镇长陆筱元自豪地表示。沙家浜人早已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因此提出了“环境立镇”、“生态强镇”的发展理念,在环保上不惜重金。沙家浜为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总投入达8000多万元,其中投资了10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日处理1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坚决取缔了各单位的小锅炉,餐饮行业饮具燃料全面整改。全镇重点污染源排放达标率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到100%。 “绿色”对于沙家浜来说,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这小小480平方公里的小镇,去年竟吸引了5亿美元外资,吸引了35万人次的游客,全镇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24亿元,并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人民日报》 (2005年03月17日 第十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