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血部落"暗藏辽西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07:39 时代商报 |
记者走进辽西“卖血部落”系列报道之一卖血部落”暗藏辽西 我国第一部《献血法》颁布实施至今已经6年了,“卖血”作为一种传播疾病的高危渠道和违法行为,已经被国家有关部门严格禁止。可是,就在“无偿献血”深入人心的今天,在辽宁省西部的一些落后地区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卖血现象,这些人在一些不法“血头”的组织下,有的甚至整村、整屯集体卖血。本报记者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行程近千公里,对辽西“卖血村”内幕进行了挖掘。 采访之初,记者以为卖血部落里充满怪异和肮脏,可是当记者真正接触到他们之后,却发现他们的生活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常,不同的是,从他们体内汩汩流出的可换来钞票的鲜血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变化,相反,贫穷依旧。 卖血路上夫妻同赴“黄泉” 田峰(化名)今年22岁,锦州市黑山县小营盘村人。他8岁那年就成了一个孤儿,他的父母死于一场车祸,而那场车祸的祸根就是“卖血”。田峰说:“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天,我放学回家,只有奶奶在家。天黑的时候,同村的牛叔过来说:‘出事了,小峰他爹妈恐怕不行了!’直到3天后大人们给我套上白孝衫,我才知道父母去世了。我长大了才知道当时的情况。因为我们家穷,父母经常跟着村里的血头到处外出卖血,出事那天,他们跟着邻村赵屯的一个姓梅的血头到葫芦岛去卖血,当晚回来的路上,血头租了一辆大客车,车上除了司机还有20多个人,全部都是远近几个屯子的卖血者。晚上8点多钟,就在葫芦岛境内大客车与一辆迎面驶来的大货车结结实实地撞在了一起。那次车祸,加上我父母,一共有8个人丢了性命。血头没在车上,他算躲过了一劫。” 田峰从那件事之后就辍学了。 夫妻怀揣一兜“血证” 在凌海市温滴楼乡大帽村,记者遇到这样一对夫妻,他们自称是海城人,在村里租了间房,刚从葫芦岛搬来还不到半个月。村里一位经常卖血的村民介绍说,这对夫妻每年能来村里两次,每次住多则半个月,少则四五天,这对夫妻来村里的主要目的就是混在村里的卖血队伍里卖血。因为他们有满满一兜的血证,其中就有家庭住址是大帽村的血证,何况还有血头的带领,他们在这个卖血点的卖血行为就变得很顺畅。那位村民最后还不无“羡慕”地说:“这对夫妻每年就走两次,每次全省转一圈大概三四个月,一次下来就能卖(血)三四千块,我们一大家子种一年的地也收入不了这些钱呀。” 在这位村民的引领下,记者在村口见到了这对正准备另奔他乡的“卖血夫妻”,他们看上去和村里的村民没有一点差别,在卖血丈夫肩头的背包里,记者果然看到了整整一包的鲜红的各式各样的血证。这对夫妻告诉记者,他们下一站要到盘锦,那里也有他们的“点”,他们一般每次抽400cc的血,能卖160—200元钱,一个月抽两三次。记者对他们的身体承受能力表示担忧,献血丈夫为了表示他的身体能承受得了,特意挽起了袖子,指着臂弯里密密麻麻的针眼告诉记者:“别看针眼多,再抽也没事,抽惯了,人还上瘾呢,不抽都不行。” 一个月卖两次血的锅炉工 在邻近的蹄子沟村,记者以寻找替身去市内无偿献血为由,找到了30多岁的村民关某,他一听记者的价码———献200cc就给200元钱,立刻来了精神,不仅发动了他的妻子加入,还将邻居一位40多岁的男子叫到他家。 关某告诉记者,前几年因为家里穷,他只好跟随邻村的血头到市内去卖血,甚至有一段时间一个月卖两次血。最近他在市内找到了一份锅炉工的行当,卖血的次数也少了下来,可是他表示可以利用休息的时间替记者献一次血。他告诉记者一个他献血的绝招,就是献血前一个小时喝上两瓶啤酒,抽血的时候不仅血出得快,而且还会少受一些“损失”。看记者有些怀疑,他解释说,因为有血头带着,很多“麻烦”都可以避免,只要抽血的时候把嘴捂住偏向一边,别让窗口里的人闻到酒味就行了。为了证明他可以顺利完成记者交待的任务,他还从家里镜框的背后摸出了几张血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