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文先生的一份夙愿(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08:34 光明网-光明日报 | ||||
万明宣 2004年岁末,也就是在钟先生逝世4年之后,这部寄托着老一辈民俗学学者厚望的四卷本190万字的《汉族风俗史》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书名是钟先生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亲自定的,序言也是由老人家生前审读这部书稿的二稿时亲笔写就的。该书主编徐杰舜介绍说,这套书从创意之初到今天的付梓出版,前后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其间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如果没有钟老以及各方面的鼓励与支持,是难以坚持下来的。 1990年,徐杰舜与几个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商讨酝酿已久的“汉族风俗史”编写方案。 在当时的学界,关于中国风俗文化的研究正在逐步展开,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在钟敬文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民俗学专家的倡导之下,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以往我们关注的典籍文化固然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英思想,但下里巴人的文化样式,即民俗文化或民间文化,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这不仅因为,典籍文化与民间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典籍文化的很多内容,原本就来自民间。如果我们不研究民间文化,我们就无法了解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无法了解我们整个中华文化。这其中对于中国主体民族———汉民族风俗文化的研究尤为重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汉族是最大的一个。她分布地域最广,人口最多,历史也最悠久。开展中国风俗史的研究首先必须对汉族风俗史进行研究。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徐杰舜、万建中、陈顺宣、周耀明、陈华文等人按照商议好的分工,不久便开始了《汉族风俗史》的编撰工作。 当得知几个中青年学者准备撰写一部“汉族风俗史”时,钟敬文先生十分高兴。钟老对他们鼓励道,多年来,我们民俗学界比较注重风俗志的研究,但对风俗史的研究却甚为薄弱。多年来我就希望有一部有分量、有水平的风俗史问世。欣喜之余,钟老当即为他们题写了书名,并预祝他们成功。钟先生告诫他们,要注意风俗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汉民族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汉民族风俗是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互动中形成的;在风俗史的研究中,要注意掌握风俗事象较早出现的时间和状态,注意掌握风俗事象变迁的阶段和状态,注意掌握风俗事象兴盛的流行的时代和状态,要有历史感。 1998年10月,190万字的二稿完成。 又过了几年,这部原创性、开拓性的填补学术空白之作终于有了“伯乐”,学林出版社决定出版这套书! 在这过程中,年事已高的钟敬文先生一直关心着这套书的编写工作,一直期盼着它能早日问世。当他看完这部书稿的二稿后,给予了作者以极大鼓励,并欣然写序。 在序言中,钟先生评价道,这部著作,上至中华民族的源头,下到民国时期,历时之长,足以包容我们汉民族风俗源起、发展的整个过程。它以历史为径,风俗事象为纬,比较详尽地描述了汉民族风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努力去揭示汉族风俗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材料翔实,观点明确,难能可贵。它不仅是有志于学习、研究汉族风俗的人的好教材,而且对所有爱好中国文化的人来说,是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好助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