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关注“科举名人现象” 前国家督学探访西樵进士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08:59 南方日报 |
本报讯(记者/涂向义 通讯员/谢文清 沈捷)中国的教育和考试制度该如何改革创新?中国几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有无经验可供借鉴?日前,长期从事我国高考领导工作和研究我国考试制度的资深专家、原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国家督学杨学为先生专程来到南海西樵,考察西樵人在历代科举中的功名考取情况,为研究中国历代考试制度沿革寻求有力“佐证”,并为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创新考试制度提供参考。 众多科举名人为研究提供丰富佐证 杨学为先生一行首先来到位于西樵镇大同村的戴氏宗祠,详细了解清朝军机大臣戴鸿慈当年参加科考的有关史料。戴鸿慈1853年生于西樵大同绿涌村,是晚清一位具有革新思想的爱国官员,曾官至尚书、军机大臣和协办大学士,是清朝200多年里广东省籍人士任职最高的官员之一。随后他们又来到民乐祖仁村,饶有兴趣地向91岁的潘宇生老人了解该村明清两代多位举人进士的具体情况。最后,杨学为等人来到上金瓯松塘村,查阅了该村科举功名的考取资料,并对旗杆石等珍贵的历史文物进行拍摄。 杨学为先生对记者表示,西樵有西樵山这座“珠江文明的灯塔”孕育文明,西樵也因此名人辈出,这次慕名前来实地考察,果然是名不虚传。西樵的“科举名人现象”,对研究中国历代考试制度的沿革,以及在当代如何推行素质教育,探索考试制度改革创新都有着很好的参考价值。 “科举考试有很多经验值得今天吸取” 在谈到古代的“科举制度”时,杨学为先生说道:“用考试选拔官员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人应该向世界宣传,这是我们祖宗的荣耀,但以前宣传不够。”他认为,古代的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促进和发展是有很大功劳的,科举对于儒家经典的传播,对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对祖国的统一,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废除科举至今有100年了,我们对科举的评价不全面,应该全面评价科举的作用。同时,从有科举以来的历史来看,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去吸取,“如果认真地吸取了这些教训的话,对现在考试的改革肯定是有好处的,这就是我们研究考试史的目的”。 人物资料 杨学为,男,1937年生,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学考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196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后留校任教。1978年调到国家教育部工作,历任教育部学生司招生处副处长、处长,学生司副司长。曾任教育部(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主任,第六届国家督学,1992年被评为研究员,1993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持教育科学研究“七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考标准化改革研究》,并获得一等奖,主编《中国考试文献集成》、《中国考试通史》、《中国考试改革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