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美国年轻人望“战”而逃 移民成可选兵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09:10 中国新闻网
美国年轻人望“战”而逃移民成可选兵源(图)
  像林奇那样英姿飒飒的女兵身影可能越来越难在美军中寻觅到了。如今,在美国当兵的生命危险越来越高,年轻人也越来越不愿意“投笔从戎”。虽说女兵直接参加战斗的机会比男性小得多,但也有32名女兵在伊拉克战场上捐躯了。

  “我们非常担心。”陆军参谋长弗朗西斯·哈维对参议院陆军服务委员会说。2005年美国陆军计划招募8万名新兵,以替换退役的老兵。但是这一计划在年初已经碰壁,二月份的征兵配额没有按期完成。原计划7050名的征兵人数最后只有5114人走进新兵训练营。

  针对此,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高级研究院马科斯·布特提出:美国其实有很多人力资源并没有得以充分利用,比如,五角大楼的现行征兵政策就把外国移民拒之门外。

  都是伊拉克惹的祸

  多于1500人的伊战阵亡记录,几千人的伤亡率,让五角大楼在调兵中颇有些捉襟见肘。一些士兵已经是一年两度在伊拉克服役了。指挥官们于是强烈要求招募新兵,但持久拉锯的战势让美国年轻人望而却步,服役后免费上大学等种种优待与自己宝贵的生命相比,魅力值直线下降。

  美国陆军2004年8月做的研究表明,对战争的恐惧成为美国年轻人拒绝涉足军旅的最大顾虑。与2000年相比,他们的恐惧感整整增强了一倍。如果看看国防部网站上刊登的帖子,你会发现伊拉克战争是人们对征兵说“不”的主因。

  美国的全球反恐战争打响之前,年轻的美军士兵从来没有觉得战争有如何危险。1991年的海湾战争只用了一百个小时就结束了,而1999年美军在空袭科索沃那一战中,根本没有士兵阵亡。

  征兵不足不仅仅影响到伊拉克战局,更无法达到陆军的整体扩充目标。从2004年10月到现在,美国陆军的征兵任务比预期整整少了6%。谈到原因,军官们说,除了伊战,复苏的经济给了年轻人更多的职业选择。

  非裔、女性新兵最难招

  过去,非裔美国人不愿参军的原因是不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如今,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他们怕死,甚至怕受伤。

  据陆军征兵司令部的发言人提供的数据,非裔在美国现役队伍中占23%,但是9.11发生后,这一比例滑落到19.9%,2003年为16.4%,2004年更达到15.9%的新低。但这还不是谷底,截至2005年2月9日,黑人士兵的比例只剩下13.9%了。

  研究表明,非裔年轻人比白种同龄人相比,往往更喜欢参考父母的意见;而非裔父母们对军队有更多的排斥感。

  招募女兵更令军官们头疼。和非裔美军比例相仿,女兵的比例也在四年间持续下降,从2001年的21.6%一路降到2004年的19.2%,到今年只剩下17.1%。

  “美军现在的形势让女性看不到参军有多少好处,反而障碍很多,尤其是到前线打仗的担心。”陆军的研究报告中写道,目前,50%的年轻人把参军看作是他们职业志愿的最后选择。“可选的工作实在很多,你很难说服她们改变对军旅生涯的印象,改变她们现有的生活。”

  建立美国的“自由军团”

  陆军军官说,他们已经在采取措施,加强征兵力度。除了增加几百名征兵官员外,还将入伍奖金提升到2万美金的上限。但是军事专家说,国防部在和平时代提供的参军好处在伊战长期持续的情况下几乎一点吸引力都没有了。在布特看来,这些方法是杯水车薪,思路不够宽广。

  他在《招募外国人入伍》一文中提出:目前,在美国当兵需要绿卡或是合法的公民身份。但是布特说,19世纪时,美国海外出生的移民数量远比现在多,而那时在美军中服役的外国人也更多。美国内战时,至少有20%的士兵是移民,很多人是一下移民船,就穿上军装上前线了。如果当时你涉身于路易斯·布兰克将军的德国纵队,几乎连英语都很难听到。

  在冷战时期,美国也曾有过类似的考虑。1950年,国会通过法律,允许美国特种部队招募外国人。服役期满五年,就给予他们公民身份。在1959年这项法律到期之前,已有200多名东欧士兵符合条件,加入了美国的海外突击队。

  效仿历史,布特提出,解决目前兵源荒的有效方法是招募外国移民。就叫它“自由军团”吧,布特连名字都想好了。将这批新兵派到海外的反恐战场去服役再合适不过。五角大楼甚至不需要考虑送美国士兵们去语言学校进修了。因为自由军团中多的是以各种外语为母语的士兵。另外,美国也不需要为了增加兵力去“讨好”其欧洲盟友,或是跑到美国高中去做“参军教育”了。

  文章来源:《华盛顿观察》周刊 文/李焰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