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平民眼中的生活艺术品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17:00 青年时讯 |
宋勇明首先是一位汽车文化的迷恋者。 从17岁进入汽车厂家做铸造工开始,汽车便似乎成为搏动在他身体里的一颗心脏,火热而执著地鼓动着这个生长于上世纪50年代的“红卫兵”,冲锋在一个汽车工业从不发达,汽车文化并不流行的东方国度里。也许正是因为拥有这份未曾泯灭的激情,同时得益于在汽车生产第一线的沉淀,以致成就了他“中国个人投资印制明信片第一人”的名声。 “我只是把那时候大家仍然感到十分神秘,十分喜爱、十分向往的汽车世界的经典,通过印制成明信片的形式介绍给爱好汽车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一直迷恋至今,成为了自己生活、工作的一部分。” 面前的宋勇明,诚恳且热情,质朴且稳重,却不曾想他的故事竟有那么曲折。 把汽车当作生活中的艺术品 在西方国家,汽车从诞生开始,就被定位成了只有富人们才消费得起的一种高级玩具,即便是现在,以手工和限量销售为卖点的豪华汽车也仍然是众多汽车爱好者们高攀不起却又无比艳羡的贵重商品。当“玩具”这个词从我口中不时冒出来时,宋勇明显然有些忍不住了,“汽车其实就是一件生活艺术品,称呼她为‘玩具’,其实是一种暴发户心态”。 艺术品是用来欣赏的,当然也是可以把玩的,但“绝对不仅仅是坐在车内,手里握着方向盘的那种热爱,还可以转化为多种方式的‘爱’。”宋勇明所说的“爱”,体现在他身上,就是用艺术家的眼光却以一种平民的身份为汽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付出。 宋勇明退休之前,一直是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销售服务部的一名员工,“除了喜欢集邮,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各种经典汽车图片,也在经济支付范围内,购买一些自己喜爱的车模、拍摄一些片子”。 “当时是怎么想到要集中精力来制作汽车明信片,并坚持到现在的呢?”笔者问道。 “当时太喜欢汽车了,欣赏她的魅力的同时,在几个朋友的建议和支持下,就想到通过印制明信片向国内的车迷朋友们介绍更多的世界经典,那可都是技术与造型的完美结晶啊。”刚开始的时候,宋勇明只是做几套试试,当礼物送给朋友们把玩。 爱是要付出代价的 20世纪90年代,个人印制明信片的成本仍然较高,每套20张,一次只印数十套根本不划算。“如果成规模印制,成本就会更少,还可以按印制成本价出售,更可以达到推广宣传的效果”,在感到资金压力的时候,他非但没有打算放弃,反而想走得更远了。这种热爱也感动了周围的人,并得到北京市邮政管理局、中国邮票总公司的支持,前者在提供监制证明时告之:“你是我们为私人开具监制证明的第一人,也是最后一人”,后者则答应为他代销明信片。 “与福特、大宇、现代等跨国汽车驻京办事处一处处联系车型图片都十分顺利,就是找挂靠单位很是头痛”。好不容易京华文化用品厂同意合作,但明确表示不予投资。他也许并不指望在人们把汽车看做生活艺术品之前,就以正常心态接受他的想法和行动。于是他忍痛卖掉邮票筹得3.5万元,自己投资印制。 1995年夏天,首套印制出来,但压膜不尽人意,裁边又出问题,几成废品,2.5万元也尽打了水漂!又用剩下的1万元印制克莱斯勒两种新车型的大幅宣传片,但两个车名颠倒使印制品又皆作废! “没有想到放弃?家里人都支持吗?”笔者试探道。 “我想我最需要感谢的就是我的家人,尤其是现在读大学的女儿,别人的父母都是给零花钱,他的爸爸却把钱都拿去买了一堆废纸……” 但这些困难对车迷而言算得了什么呢?在继续投资了2万元后,吸取教训的宋勇明最终印成了第一套精美汽车明信片。 把这些“生活艺术品”放在手里时常把玩,宋勇明感觉妙不可言。从此一发不可收,他把1987年发行的“名楼”小型张和1991年“水浒”第3组小型张以及1992年、1993年中国医疗队派出30周年纪念明信片全卖了,又得到朋友的投资,筹集到16万元,继续他印制汽车明信片的工作。 现在,除了明信片系列得以更加丰富外,其他如汽车扑克牌、汽车名片卡也都成为宋勇明热衷探索的产品。 “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还要把世界的经典继续介绍给中国的车迷,更重要的是将来要把我们民族的经典介绍给世界!” 采访结束,我突然想到一句也许不合时宜的话来:“中国拥有世界级的超级车迷,却没有世界级的汽车品牌!” |